晋商故里第一院,榆次城外独一家11、常家庄园之养和堂

2021-09-24 09:11 阅读(?)评论(0)
    常家庄园后街上有座“奉旨承恩坊”,将后街分为东西两部分。奉旨承恩坊”西,路北的第一座高门大院,即“三怀十秉”里,十一世常秉聪的老堂,名养和堂。


从“养和堂”门前看“奉旨承恩坊”



  养和堂的大门上悬挂有“进士第”匾,此匾是常秉聪的后人,十四世常龄书会试中进士后所立。封建时代,科举是平头百姓步入仕途的垫脚石,三年一度的殿试更是步入上层社会的唯一出路,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第一大乐事。然而每界科举考试,最终能考中进士,金榜题名的却寥寥无几,基本相当于现在的各省高考的前几名。常龄书能在众多举子中脱颖而出,实为光宗耀祖的大事,门前悬 匾就不足为奇了。

  养和堂大门两侧门柱有联:“庭有余香榭草郑兰燕桂树,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为常龄书的父亲,十三世常立屏书写。谢,谢灵运,南朝著名文学家;其诗以呕咏大自然而著称于世。郑,东汉著名学者郑玄。燕,宋代燕贵,善画山水树木。中国古园林艺术讲究兰正草斜石有窍,“庭有余香榭草郑兰燕桂树”一句则形容常家家居风雅、庭有余香,正兰、斜草、岩窥树。而“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一句则是说中国古文学艺术之精华推崇唐诗、晋书(法)、汉文章,常家无它况,必须要努力学习。





  说起养和堂,不能不说它的两扇大铁门,门上的浮雕彩绘门神威武雄壮,栩栩如生,加之色彩鲜艳,别具特色,远近闻名,这一带的人都称它为"门神院",养和堂的正名倒是少有人提。这成为常家庄园的一段佳话,时至今日,虽然彩绘颜色已失,但两个门神的浮雕线条仍非常清晰,成为养和堂的一个特别之处, 也是养和堂的一项骄傲。





大门对面的附墙影壁



  养和堂也是两路三进院,大门之内是一个宽大的外院,二门里边才是主人们生活的内院,只从一点上说,养和堂与前边看过的慎和堂和雍和堂基本一致。但养和堂与慎和堂、雍和堂又有一个明显区别,它的大门不是开在院子的东南角,而是开在院的正中间,这一点与共用一个外院的节和堂和人和堂倒是一样。

  走进养和堂外院,冲门是一个附墙影壁。养和堂的内院也分成东西两路,与慎和堂、雍和堂一样,西路院也是主院,东路院是跨院。主院门和跨院门分别开在外院的西北角与东北角,从而与外院大门形成一个夹角,从而做到了财不外露。




从外院的西南角看两个内院(主院与跨院)门



外院北墙上,正对大门的假门式影壁,雕有福禄寿三星



  外院的南墙处,建有半亭式碑亭,亭内保存有一通古碑,碑文为养和堂主人,十三世常立屏书写。

  常立屏和他的儿子常麟书、常龄书,都是晚清时期山西儒学大家。常龄书高中进士,常麟书虽在功名上略差,只是个举人,却是山西有名的教育家,一生著作有五十六部之多,其中《外史歌略》用韵文的方式,向国人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情况,可以说得上是晚清时期,能正确、客观地放眼看世界的先驱。常麟书的这种见识与常家世代从事外贸是分不开的。养和堂还出了一个晚清时期的"前卫"人物,那就是常麟书的叔父常立教。常立教是光绪戊戌年(1898)参加公车上书康梁变法的山西籍四个举人之一。变法失败,归乡隐居,从事教育。在清末,榆次的许多文化人都曾受过他教授学术和品格的熏陶。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养和堂内院的主院门,即养和堂二门。门上高悬“养和堂”匾,两侧联书:“书中有书尽看书不如无书,礼外无理唯守礼是为有礼”。

  养和堂内院比外院高了很多,故内外院间建有一级石砌月台,月台上,二门前又有数级台阶,使的本就高大的二院门显的更加伟岸。古人把广有藏书的地方称做"兰台石室",养和堂外院广用石材,石台、石栏、石影壁、石半亭,无一不暗示着主人的儒雅书香之气。




从主院二门前的月台上看养和堂外院



  养和堂内院也前后两进院,前院也是长条型院,一进门是5间倒坐房,东西厢各3间,厢房北边又各接一间小偏屋。前院和后院(内院)院间的三进门是一座夹牌楼式木,这种格局和雍和堂完全一样。




内外院间的夹牌楼



三进门正面,两边隔墙上的石雕




三进门内侧,两边隔墙上的石雕




  养和堂内院的里院,东西也是各有5间厢房,但其正面的上房不是我们在前边几堂看见的那种平房,而是一座二屋楼。常家庄园原有80多个堂院,共有4000间房屋,50座楼,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50座楼中的一座。




  养和堂的这座楼,上下各5间,在风格上采用的是晋中民居最常见的底窑上殿式建筑,即底层是带有黄土高原风格的砖砌窑洞式建筑,朴实大方冬暖夏凉,稳定性好,实用性强。而上层是中国传统的木梁架式殿堂式,结构轻盈,华丽漂亮,遮风避雨、采光良好,能把窑与殿如此良好的结合为一体,非山西人莫属。





  正房二楼悬匾,上书“书面忍”三字,二楼门柱有联:“乐无事日有喜,饮且食寿而康”。清刘墉所书。




正房底层的雕花窗棂



上楼的楼梯



从上房门前看养和堂内院



内院的东西厢房




  养和堂的东跨院,与慎和堂、雍和堂不一样,慎和堂、雍和堂的东跨院,都只有一进院,还是只有东厢房,没有西厢房,相当于半个院。养和堂的东跨院,不仅有前后院之分,前后院还都是标准的四合院,其建筑规格,比谦和堂院的档次不低。

  养和堂东跨院的门,也建在高高的数级台阶上。门上县匾,上书“观国光”三字。据说是本堂第一代主人,常秉聪入国学监后的。两柱楹联:“绍祖宗一脉克勤克俭,教子孙两事唯读唯耕”





东跨院二门内侧的门额



  东跨院档次不低,堪比谦和堂院,但它毕竟是一个跨院,地位不能与主院比。我在东跨院里拍照不多,一共只拍了4、5张照片。


东跨院前院



东跨院前后院间的过道门,虽然也是垂花门,造型、工艺却简单的多



东跨院内院



  现养和堂各屋内开办了常氏简史展,用大量的文物、模型、图片、文字介绍了常家从一世常仲林落脚车辋村,为它人放羊为生,经几代人努力,四世稍有积蓄,八世常浩改行商为坐商,至九世发扬光大、富甲一方,清末民初又走向衰败的全部过程。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