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客堂院西的后街上,不长的距离内有两座同样的砖砌拱门,拱门间有座(实际是两座)二层楼的倒坐房,这座建筑本就十分高大,又建在高约一米的高台上,因此就显的更加高大了,比相邻的客堂院的倒坐房高了足足4、5米,是坐房的南墙上开有两个风格相同的门,这两个门分别是体和堂和广和堂。 现在我们先看看体和堂。 体和堂的大门筑在七级台阶上,比后街高了足足有一米多。体和堂堂主常秉儒(1798—1869)是常万达长子常怀玗的第三子。因在“十秉”中排行最小未外出经商,而是在家专门负责常氏家族内部事务的管理,相当于大内总管吧。常秉儒诰赠从三品游击将军。他的独子常憬以家资捐军饷钦赐举人,赠从三品中议大夫。 体和堂大门悬匾,上书“文魁”两字。是我所见到的,现存常家庄园唯 一的二字门匾。两柱门联:“落叶无端悲壮士,真茶远寄自潜夫”,为清代最后一个壮元郎刘春霖的题词。 体和堂院一进门的影壁,中心是一佛龛 和谦和堂类似,体和堂只有两进院,与谦和堂不同的是。体和堂院的南北两端各为一座二层楼,从而形成两楼对峙,中间"里五外四夹牌楼"的两进式院。体和堂院临街的倒坐楼楼门处建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小抱厦,两柱有联:“细雨有声弹席帽 清风无碍入纱窗”。 前院的布局,南侧是面阔5间,二层高的倒坐房,东西厢房各3间,厢房北侧又各接一间小偏屋,前后院间是夹牌楼式隔墙。这种布局是常家各堂院内院前院部分的常见布局。 已经有些风化的青砖墙 二道门两边的雕塑,东门是松鹤延年,西边是喜鹊登枝 二道门的另一侧 体和堂的内院,东西厢房也是各5间,正面正房也是面阔5间的二层楼,这座楼和养和堂的楼类似,也是底窑上殿式建筑,二楼檐下悬匾,上书“体和堂”三字,两侧廊柱有联:玉树瑶林照春室,物华天宝借余光。由清常旭春书写。虽然都 是面阔5间的二楼楼,但体和堂的小楼比养和堂的小楼更漂亮,因为这座楼的的二层彩绘色彩更更丰富,显的富丽而堂皇。而养和堂小楼的色彩明显有些发暗。 上楼的楼梯
最后修改于 2021-09-26 10:52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