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活动的第4天,7点半准时上路,到达孔涧已是8点半,而我们吃完早饭、离开孔涧时已快9点半。 今天要登东灵山,东灵海拔地2303米,比海拔1100多的孔涧高了将近1200米,所以说今天的强度又不算小,丝毫不次于昨天。而今天的气温明显高于昨天。今天,我的Deuter多特AIRCONTACT 登山包表现又会如何呢?她会让我"湿"身么? 密林中,第一次休息时 疾步行进中的我象要摔倒了,谁把我照成了这个样子? 就是你,说你呢,你会照不会照呀? 穿行在树林中,今天我的外帐还是打的外挂,虽说昨晚没下雨,但露水重的象下过雨一样,外帐内外全是湿的 12点半,我们到达距下马威上东灵的山脊仅一步之遥处,这儿有最后一片树林,我们决定在些午餐,呵呵,吃到肚子里总比背在身上好。 卸了包,后背的衣服还是只有一些潮气,没有很明显的汗。小多特没让我湿身,看来我坐怀不乱定力还不小呢。呵呵,这是在夸我还是夸包呢?不用说你也明白。 后背的照片 早晨刚上路时,我的外帐打在了包的一侧,用的侧收紧带。钻大林子前我又把它改到了后边,用的是顶包收紧带。为啥不打在下边?不用睡袋仓处的两根收紧带收紧?俺也说不清楚理由,反正当时就是打在了上边,用句什么话,吊起来不打,要的这股劲。 向山脊发起最后的冲刺 再来一张,这次出行,我的照片比平时一年、比十次二十次出行的照片都多,这都是因为多特 3点03分,登顶2303米高的东灵山,巧合,两个303纯属巧合。不过下边的照片拍的晚几分钟,是3点07分 东灵山顶留影 因时间关系, 我们即没有走洪水口,更没有走我最想走的龙门涧,而是直接奔了景区服务区。5点50,一惯下山象条虫的我最后一个下到了公路边上。别笑话俺,哥老了,真的老了,尚能饭否? 等车时,戳在路边饭店台阶上的Deuter多特AIRCONTACT 65+10登山包,细心的人会发现,她比第一次亮相时矮小了不少,为什么变矮小?你懂的。 9点稍过赶到北京西站,这是靠着拦杆的几个包包,哪个是我Deuter多特AIRCONTACT,你分辨的出来么? 回到家后再看我的Deuter多特AIRCONTACT65+10登山包,虽然刚刚经历了百般蹂躏,猛一看她变的非常的狼狈,但细看之下她只是蓬头垢面,只是粘了一身泥土,除了腰包上有一道浅浅的斜向划痕,纤维略有受损外,其它地方都没有伤及肌肤。而腰包上的划痕不知是在三马子车上、还是回来路上的小面或出租车上划的。 腰包上的划痕 六、总结 经过几天的体验,我认为Deuter多特AIRCONTACT (穿越系列)65+10登山包不愧为一款优秀的登山包。 主要优点: 1、设计合理。特别是新增的宽大U型门,取出包下部的东西非常方便。而背负系统的通风透气通道及具有拔热功能的3D太空棉(说白了就是丝瓜瓤子)的确有效,能明显减少使用者背部的出汗。其旋动式鱼鳍腰带及肩带弹性适中,随身性、包裹性非常好,尽管是第一次背的新包,但几天走下来非常舒服,没有任何不适感。在身体高度扭曲时或但出一些极限动作时,登山包对人的动作基本没有影响。一些人性化的小设计如头窝等做的恰到好处。 2、容量适中。65+10的容量,方便中短途出行,背着它不显的过于笨重(对我这样的轻量级人物更是如此),如果远行,适当的进行一些取舍(比如用气垫代替发泡垫,用羽绒睡袋代替棉睡袋)也够用。附加的小腰包容量比一般登山包附加的小腰包容量要大,非常实用 3、选料精良。所用材料不论是主料还是辅料,全部是名牌产品,口碑良好,质量有可靠保证,各卡扣、拉链的开合都非常顺畅,彰显大牌效应。 4、做工可靠。德国人的口碑真不是吹的,那就是高品质的象征。 问题和建议: 1、背负系统中肩带的高低调整不是很方便,主要是把肩带的魔术贴包裹带塞回到弓型织带中时不好把包裹头带从弓型织带中抽出来。 建议在包裹带头部增加一较细织带的引袢,使之便于抽出。 2、防雨罩虽有橄榄扣与包体相连,并不会脱落,但两侧没有固定装置,在钻树林时防雨罩的两个下角容易被挂脱。建议在防雨罩的两个下角增加两根带自锁钩的小绳(或织带),能与腰带两侧的调节带固定,以防行进中被挂脱。 3、腰带的两根收紧带过长,体验人腰围82厘米,收紧腰带后两根收紧带都垂落过膝,爬大坡时快要挨地了。大致试了一下,腰带放到最大时周长达1.3左右米,那么大腰围的人极少能重装爬山的,建议腰带适当缩短。 4、建议U型门上能增加一个外兜,此暗兜不必安装拉链,只要设一个上压下的反檐边就行,方便放一些小物品,兜布如果是弹性布料更好。 以上建议可能不成熟,谨请厂家考虑。
最后修改于 2014-09-20 11:25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