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正文
|
||
乌龙沟长城素以敌楼密集箸称,站在48号台下向北看,能看见前边山脊上的串珠般的敌楼,一眼能看见17座敌楼(实际有28座,有的敌楼被山档住),稍远的山上,煤窑村至乌龙沟的山上,肉眼能看见的还有11座(实际13座),更远的山上,乌龙河北边的山上,还能看见两座,也就是说,一眼能看见约30座敌楼。如此多的敌楼能收入一张照片,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 同样的位置,拉近看煤窑村至乌龙沟山上的敌楼 告别48号台,我们沿长城 继续向前走去。 长城上的横向档墙,从唐子沟一路走来,已在长城上看见十来处类似的档墙,看样子不象是长城的原有建筑,它是何人所建?又有什么用途? 长城的一处塌毁处,到这儿又得绕行 绕行城墙时,从山坡上看身边的长城 47号台,我们此行走过的第6座敌楼,南门又很高,要想进楼得走北门。 乌字47号台,长城遗产网上标注的寨子清18号台,此楼外形保存也较好。乌龙沟段长城之所以出名,不仅仅因为敌楼密集,还因为保存较好的敌楼较多。其它地段的长城,大多敌楼都已坍塌,完好的不多,而乌龙沟段长城恰好相反,虽同样是历经沧桑,但这段长城损毁的敌楼不多,主体完好的敌楼很多。包括乌龙沟长城的墙体,也大多保存良好,基本保持了明长城的本来风貌,也正因为如此,这段长城才被称为代表明长城的杰出代表,也是明长城的骄傲。 47号台也属附墙敌楼,它的两个楼门开在东侧回廊两端,三个箭窗全部突出于城墙之外。说实话,这样设置楼门的四眼楼还真不多见。在我印象中,以前好象没有见到过。 老慢走进47号台 由北向南看乌字47号台 坚固的墙体,明显突出于城墙之外的箭窗 47号台内部,宽大的回廊,地面保留着部分铺面砖 47号台有一个明显与众不同处,一般 的敌楼,中心室都是四门中开,即中心室四门开在四面墙的中心,47号台的中心室却四门偏开,呈对角线状,这样的中心室,我在别处没有见过。走长城,你越走越会感觉到长城的博大精深,它就象一部百科全书,让你永远也读不完。 墙面抹缝的黑色泥膏,象水泥一样坚硬,这种泥膏我在长城上也是第一次见 从47号台南门处看我们来的方向的城墙 从南墙的不同箭窗处看城墙外侧 从北墙箭窗处看下一步要走的长城 告别47号台,前边是一段非常缓的山脊,大概也是这段山脊不易防守的原因,前边山脊上的敌楼非常密,最近的敌楼相距不足50米,看来这片山的确容易衩突破,而下边那条沟,出去就是煤窑村,即《四镇三关志》里说的煤窑沟口,为确保防线安全,不得不增加敌楼数量。 前边的长城内侧有大片废梯田,个人认为,它很有可能是当年守城士兵的口粮田。关于长城的驻兵,《四镇三关志》卷六〈经略考.真保镇经略.乘塞〉这样记述:“沿邊区别缓急,計垛受兵。衝者一垛二三人,缓者一垛一二人。衝者创筑空心敌台。每台高三丈,纵横如之,骑墙曲突,四面制敌。上建层楼,宿兵貯器。”《四镇三关志》卷六〈经略考.真保镇经略.乘塞〉又记述:“空心台每台共五十人,主军十二名,四名管放佛郎机,四名专管装运。二名管放神枪等火器。二名在上层专管梆旗。客兵三十八名,教放火器,学打铳石。”这样大批的官兵长年累月的驻守在长城上,对国家是一个极大的负担,故长城的守军好多补给要自力更生。 47号台向北百米是我们此行走过的第七座敌楼,乌字46号台,长城遗产网上登记为寨子清17号台。这座敌楼和47号台类似,也是附墙而建的四眼楼。即楼门开在敌楼东侧,三个箭窗全部向外突出,这座敌楼的完好度也与47号楼相当。,不倮楼子的主体比较完好,楼顶的堞墙也都 保留着。一段长城上能连续有这么多保存相对完好的敌楼,真是让人在开眼界、大饱眼福。 附墙而建的46号台 46号台内部也与47号台类似,其中心室也是四门偏开,这两座敌楼用的大概是一张施工图。唯一的不同,46号台中心室内多了一盘炕,有可能是放羊人所为。 四门偏开的中心室,石砌的大炕 由北向南看46号台
最后修改于 2022-08-29 13:59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