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穿过不宽的一片农田,北庄很快到了,靠村边的也是“新房”。我们要看老村,我们的重点找寻是那个曾修经作为育才小学校址的地主院。面对着两侧沟里黑呀呀的两片建筑,孙庄村的老村在那儿?我们要找的那个地主大院又在哪儿?老乡告诉我们:“顺路下去,走到大槐树那儿一问就行。我们边打听边走,脚下的公路七拐八绕的通向村里。 走过现代化的孙庄村育才小学,又拐了两个弯,我们这才拐进了孙庄村老村的村中心,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一座尖顶的灰瓦房,那座房子虽然并不高大,但房顶上砌有垂脊、兽吻,一看就不一般。那是个大户人家,还是一座宗祠或寺庙? 顺路转到那座房子前边,一棵古树出现在眼前,它就是老乡说的大槐树吧?看来我们要找的地主院就在附近。不过它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个院,一旁的老乡告诉我们,那个小院是座庙,是座龙王庙,不过“里边供着好几个神呢,也有人叫做老爷庙”。老乡告诉我们说:“那会儿它是食堂,做饭的地方”,“食堂,什么时候的食堂?哪儿办的食堂”?同行的人中有人不解的问。我抢先说道:“哦,明白了,是育才学校做饭的地方”。并非我有先知先觉,我在别人的游记中看到过相关介绍。 1948年7月前后,我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保育院小学、晋冀鲁豫边区行知小学、晋察冀边区光明小学三所学校的500多名师生先后转移到井陉孙庄,并于7月1日正式合并成的华北育才小学,当时学校共有学生我党我军干部子弟、烈士遗孤共400多人,教职员工约百人,这些人员分散在孙庄村100多户老乡家居住,以当时一大户人家及高氏祠堂、张氏祠堂做教室上课学习。这座龙王庙就是当时的育才学校做饭的地方。孩子们吃的正是庙前那眼古井里的水。 时隔60多年风风雨雨,当处的育才学校的校舍多已不存,仅有这座龙王庙和那个地主院还保持着原来的风貌,今天,它们已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课堂。 小庙大门紧锁,我们只能登高一窥 小庙处没有久留,我们的重点是地主院。老乡说,我们要找的地主院就在龙王庙西侧不远处。路北那片大房子就是。老乡还说当年的地主姓高,既然如此,我们就叫它高家大院吧。 我们向西一路走去。向高家大院走去。 路经的一小胡同 路过的一个农家院门口的石墩 一个挺有特色的小院子 街边的水井及井房 当年育才小学的校舍之一的张家祠堂,其建筑近年已经翻新 张家祠堂门前的古槐 与张家祠堂相临的高家祠堂,也是育才小学的旧址,近年也已翻新 孙庄村北庄的街道大多以育才某某巷命名 这个临街的房子虽然不算高大,但面宽5间,算是比较宽大的院子了 又一条幽深的小巷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老房子就是过去的高家大院的一部分。所谓高家大院不是一个院,而是一个建筑群,据说东西有好几跨院、前后又分好几进,是一个规模比较宏大的建筑群。只是这些院落并非一次建成,而是经过高家几代人一次次的扩建、增建而成,因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山西的某些箸名大院比显的有些杂乱。土改时,高家大院被没收,分给了的村里的很多户穷人。经过近70年的风风雨雨,今天,原来的高家大院的建筑大多已损坏或翻建,保存下来的只是为数不多的一两个院子。 高家大院的一个跨院
最后修改于 2016-12-09 18:00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