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扫街之25、17.6.7游南池子、北池子

2017-09-04 06:26 阅读(?)评论(0)


  
6月8日又是去北京复查的日子。这次复查要做几项相应的检查,因为由于刘武主任的门诊时间是上午,当天根本没有时间做检查。所以必须提前一两天先做好这些检查才行。因此,7日一早我又去了北京。这次又是半夜的车。

  尽管一开门就赶到了同仁医院,做完检查还是下午两点多了,剩下的时间再去远处扫街已来不及,干脆,到故宫周边转一圈吧。于是,从同仁走大华街奔长安街,我向久违的天安门广场奔去。

  现在的天安门广场安检很严,东西路口全是栅栏。我远远的拍了一张照片,“证明”咱曾经来过,转身就奔了南池子。


南池子、北池子示意







  南池子大街位于故宫东侧,南北走向。南起东长安街,北至东华门大街,并与北池子大街相接。三级街道。长792米,宽15米。属东城区东华门街道辖域。中间东侧与缎库胡同、菖蒲河沿、普渡寺西巷等胡同相交;西侧有飞龙桥胡同、大苏州胡同、小苏州胡同、银丝胡同等。

  南池子大街明清时属于皇城内,是皇城东南隅的一条街道。清代始称为南长街,又称东华门外南街,俗称南池子,但那时的南池子并不与长安街相通。清朝灭亡后,北洋政府整顿北京交通,将皇城南宫墙的东西两翼各开了一个三孔券门,西边的券门开在南长街上,东侧的券门就在南池子,南长街、南池子大街这才与东长安街连通。从那时起人们才可以很便捷的从车水马龙的长安街直接进入旧时的皇城内。也是从那时时,开始有平民,当然是非富即贵的有钱人陆续进入过去只有皇族才能入住的皇城里居住。

  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表章库、石头缝、箭厂冯家、南井、羊圈、民声等胡同并入,改称南池子大街。"文化大革命"时一度改称葵花向阳路,后恢复原名。






  过三孔券门就走上了南池子大街。我们首先看到一个带状公园,它叫菖蒲河公园。菖蒲河是一条古河道的名字,它是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古称“御沟”)的一段,长510米。在清时,天安门以东的外金水河生满菖蒲,因此得名菖蒲河

  菖蒲河公园是一处依托历史遗址修建的人工园林。多年来,外金水河除天安门前的一小段外,一直被封盖于地下。2002年,北京市政府在此地修建了一座菖蒲河公园。施工中,首先让被封盖了30多年的古河道重见天日,恢复其景观和排洪的作用。另外亮出了皇城南墙,修复了劳动人民文化宫及欧美同学会处的红墙,并在北侧红墙上恢复了古河道流经城墙处所留出的涵洞,提高了红墙的观赏价值,设置了八处休闲观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这座公园占地面积3.8公顷,绿地及水面面积为2.52 公顷,河道全长510米,水面宽9米,两侧绿地各宽约20余米。2002年9月正式开放。的建成给地处闹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




临河街


 
相对幽静的南池子大街



高大上的地下车库大门



  拐进南池子不远,路东有处高大红墙围绕的建筑,这儿就是明皇史宬,门牌是南池子136号。“宬”指古代用于藏书的屋子,皇史宬又称表章库,明朝皇室为保存皇家文件史册所建,建于嘉靖十三年(1534)距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清沿用。堪称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珍藏明、清两代的实录、圣训、玉牒等重要典籍。不同于其他古建筑的是,这座皇家档案馆全部以砖石建造,不见一根木材、一点金属,因此既可防火又坚固耐用。

  在皇史宬南院,现在还住着十几户居民,在巍巍古迹旁边显得格格不入。但这其实正是南池子大街的特色,时代新象与传统市井并存,皇家建筑与民间居所交错,互相映衬、缺一不可。

  皇史宬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池子大街两侧有较多的胡同,如飞龙桥胡同、缎库胡同、灯笼库胡同、磁器库胡同等。历史上,这些大大小小的胡同多是内务府属库房、衙署所在。


北湾子胡同,形如其名弯弯曲曲



社区服务中心,能在这样的地方办公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缎库胡同,顾名思义,皇家存放绸缎的地方 



一个没有铭牌的半截巷



  南池子紧靠故宫,一向是旅游的热点地区,这条街上的车虽不是很多,人流量却比较大,绝大多数是外地游人,其中不乏黑皮肤白皮肤黄皮肤的国际友人。资烊说,南池子街上店铺不多,只有娄粗线条不多的几家,但我所看到的南池子却很繁华,各种店铺几乎是一家接着一家,这应该是02年改造的结果。改造后的南池子商味大了很多,好在旧貌破坏的不多,即使是新建的建筑,仿古也仿的比较成功。





灯笼库胡同



还是南池子大街上的店铺



  南池子还有一个重要建筑——普渡寺。普渡寺不在南池子大街上,而是在东侧的胡同里

  普渡寺是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最初它是明代皇帝的御苑,名东苑,又名"小南城",主要建筑有重华宫、崇质殿等。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景泰年间,废帝英宗被囚居于此。后渐渐失去了其地位。明朝末年,“小南城”的主要建筑重华宫被毁。清朝入关后,大名鼎鼎的摄政王多尔衮在这儿建造了自己的摄政王府。多尔衮死后,康熙又把它改建成了玛哈噶喇庙,后来乾隆将该寺赐名为普度寺。乾隆20年(1755年)重新修葺扩建,这也是历史上最后一次修建,距今已有247年。

  现存的普渡寺占地近10000平方米。普渡寺有点特殊,山门较地面大约一层楼,要上2、30级台阶才能进到庙内。大殿建筑宏伟,台基高大,须弥座式,面阔9间。黄瓦绿剪边殿顶,前厦为绿瓦黄剪边。檐出飞檐共3层,为建筑中少的形式见。普渡寺的第二个特殊处是其大殿的窗棂很低矮。据说这是典型的满族风格。这样的文物在北京仅此一处普渡寺还有一个特殊处,寺庙恢弘开阔,高大的大殿周边古树郁,没有前后殿,也没有配殿,只有一座大殿。两旁的配殿都去哪儿了?据说普渡寺原来是有配殿的,后来寺庙被改作了学校,大殿当了南池子小学的教室,四周的配殿就不复存在了。

  普渡寺交通较为便利。从南池子大街经普渡寺前巷、普渡寺西巷或普渡寺后巷都可到达。从南河沿大街经瓷器库存胡同也可到达。


普渡寺前巷




普度寺西巷




又一个无名的半截巷,巷口的临街建筑很高大



巷子深处



巷口的临街建筑,墙很高大



紧闭的大门



  才过了一个普渡寺西巷,走一百多米又一条叫普渡寺西巷的胡同。北京的老胡同,笔直的胡同不能说不多,但七扭八拐的胡同同样也不少。令人奇怪的是:有的胡同虽然没拐弯,一条直直的胡同却同时拥有两个甚至三个不同的名; 有的胡同拐了好几个弯,甚至转一圈。却不论怎么拐都是一个名; 也有即不相通又前后相错的胡同,明明是两个不同的胡同,却是叫成一个名。总之一句话:北京的胡同,怪。但你走的多了就会见怪不怪。


又一条普渡寺西巷



    过第二个普渡寺西巷就是东华门大街,东华门大街西起故宫东华门,东至王府井大街。长约820米。 过东华门大街再向北走是北池子大街。北池子相对于南池子而得名。

  北池子大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南起东华门大街并与南池子相接,北至五四大街,东与文书巷街、北池子头条、二条、三条及骑河楼街、草垛胡同相通。全长921米,宽21米。清乾隆时称北长街,宣统时称北池子,1949年后称北池子大街。原武备院、俄罗斯文馆旧址在此。今街内有清宣仁庙、凝和庙,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南池子同为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




北京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老北京炸酱面





南北池子的行道树是国槐,虽不是很古老,但长的很茂密,郁郁葱葱,一片生机




商机无处不在,吃旅游饭,赚旅游钱



  东城区北池子大街46号,是原来凝和庙。凝和庙俗称云神庙,故宫外八庙之一。庙宇建于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以祀云神,云雾可凝结为水而得名“凝和庙”,有雍正帝题写之“兴泽昭彩”匾额。凝和庙庙门坐东朝西,里边的殿宇均坐北朝南。民国时期利用寺庙的房舍兴办了北平市第四十三小学,现为北池子小学。据说现存前殿、正殿、后殿等主要建筑,前殿黑琉璃筒瓦绿剪边,正殿和后殿是黄琉璃筒瓦绿剪边,其它建筑包括照壁、钟鼓楼都不见了。







  

  北池子大街的最北头,位于路东的北池子大街2号、4号是旧宣仁庙宣仁庙又称风神庙。清雍正六年(1728年)敕建,以祀风神。庙门坐东朝西,殿宇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祀风伯,风殿祀八风神。

  宣仁庙与位于其南的凝和庙(俗称云神庙),位于紫禁城西侧、北长街大街路西的昭显庙(俗称雷神庙),与位于中南海紫光阁北面的时应宫(现已无存,宫内供奉龙神),合并为清代皇城祈雨庙。现该庙琉璃影壁、山门、钟鼓楼及几层殿宇均保存较好,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近年还进行了进行全面整修只是不知道是被什么单位占据,无法进入,只能从外面拍几张照片。





  最后修改于 2017-09-05 10:21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