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国子监街箭厂胡同路口东侧,有一座高大的跨街木牌楼,牌楼正中有国子监三个大字。在这座木牌楼东侧不远,还有座一同样制式的木牌楼,上边也有国了监 三个大字。这两座木牌楼的北侧就是这条街上最重要的建筑群——国子监。 国子监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也称国子学,其渊源始于汉朝时的“太学”又不同于太学。国子监具备两种功能,一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二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相对于“太学”而言,国子监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国子监”的“监”与“学”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我国历朝历代皇帝都建有类似于国子学的机构,这是为国家陪养人材的最高级别的国家教育。两汉时期,汉武帝设“太学”,这是已知的最早的国家学府。 永安元年(258年)东吴景帝孙休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西晋咸宁四年(278年)晋武帝初立“国子学”,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国子学。东晋时期在建康(今南京)恢复太学。此后的南北朝、十六国期间,中国虽陷于分裂、战乱状态,国家兴办的太学大受影响,但也始终没有完全中断。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于建康鸡笼山设国子学,聚徒百人教授。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 隋平陈以后,为抑制江南地方势力,建康城全部被平毁,国家级别的国学教育一度中断。时间不长,隋开皇初年,又在长安设国子寺,属太常,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 唐初设国子学。贞观元年(627)改称国子监,后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 又复其名。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唐朝以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南唐在金陵(大体上位于今南京洪武路一带)设南唐金陵太学。 宋沿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京国子监(今河南省开封市),并增辖武学。(989)曾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年)又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学生称国子生或监生。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 辽代的中央官学中有上京国子学、中京国子学、东京国子学、西京国子学和南京国子学。其中除南京国子学外,其他均无明文可考。金代的国子学始创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另在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设女真国子学,限金人子弟优秀者入学。 元代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年)创立蒙古国子学,入学资格限于随朝蒙古、汉人百官等,学习内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译写的《通鉴节要》,并兼习算术,学成考试,量才授官。至元二十六年又设回回国子学于,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学习内容以“亦思替非”文学为主,目的是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所学课程有四书五经等。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国子监在现北京国子监地址上正式始建,初称为北平郡学,后改为国子监 。 北京国子监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由于元末明初的战乱,现在北京国子监内的绝大部分建筑为明清两代所建。永乐、正统年间,明王朝两次大规模修葺和扩建北京国子监。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建筑,从而形成了现在的规制。 北京国子监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依序为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楼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前院东侧有敬持门与孔庙相通,从而形成“左庙右学”的传统构局。 国子监大门名集贤门。门内东西两侧有井亭。二门名太学门,门内有钟、鼓亭。门北甬道中有一座三门四柱七座庑殿顶式琉璃牌坊,坊上覆黄色琉璃瓦,牌坊正背两面刻有“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此坊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坊后左右有黄琉璃瓦重檐碑亭。坊北即辟雍殿。 辟雍殿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辟雍是建在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四方高台上的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周围长廊环绕,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人称“辟雍泮水”,象徵著天圆地方。是我国古建筑的设计精华。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辟雍殿两侧有“二厅六堂,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合称为六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敬一亭,位于在彝伦堂之後,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是国子监祭酒(即最高行政府主官)办公的场所。 国子监里有箸名的十三经刻石碑。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十三部,共189方,连同谕旨、御制告成碑共190块,计63万多字,为我国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该部石经由蒋衡书写,自雍正四年(1726)开始,到乾隆二年(1737)始完成,历时十二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以蒋书刻石,四年后碑成,立于国子监东西六堂内。1956年由于国子监修缮,石经移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内。由于刻于乾隆年间,故又有“乾隆石经”之称。 国子监街和国子监里广植国槐。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人们把国槐视为“公卿大夫之树”,这是缘自周代起的“面三槐,三公位焉”,“登槐鼎之任”之说,古人在皇宫大门外种植三棵槐树,分别代表太师、太傅、太保三公,路过时面对三公可保官运亨通。在国子监里广植槐树则喻示着监生们可以考中高官。国子监里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元明时国子监有国槐古柏二百余株,随着年代的推移,现存古槐古柏仅四十余株。在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吉祥槐”。“吉祥槐”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其双干周长分别为2.6和2.5米。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此槐据说是元代国子监第一任祭酒许衡所植。 “辟雍”殿西高矗一棵古槐,它的主干向南倾斜呈罗锅状,罗锅部位的北侧有利器砍过的痕迹。人称此槐为“罗锅槐”。这里面有一个典故。“辟雍”殿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为皇帝讲学的地方,由人称刘罗锅的大学士刘墉主持修建。辟雍竣工后,刘墉陪乾隆及众官员视察。众人来到辟雍西,立刻就看到这棵罗锅槐。因平时刘墉经常给乾隆出难题,乾隆就想戏弄一下刘墉,他对诸大臣说:“众位爱卿,你们看此槐像谁?”众官心里明白却不好回答。乾隆又说:“此槐罗锅,有失大雅,砍了”,其意是象征杀了刘墉。刘墉爱惜古槐,忙说:“万岁,使不得,此老槐虽相貌丑陋,却是年代久远。在国子监里,终日听圣人经典,虽表陋而内秀。现在辟雍落成,以后它将经常聆听圣上教诲,乃是大大的忠臣也”。乾隆听了,只好说:“罗锅失雅,砍去修直”于是就砍了一枝,成了今天的样子。 国子监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它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北京国子监辟为首都图书馆。2005年,首都图书馆迁出。2006年,北京国子监和孔庙成立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成为北京一处新的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 立于1961年的文物保护碑 “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碑 国子监的东侧即孔庙。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皇帝祭祀孔子的地方,它位于国子监左侧,系按“左庙右学”的规制而建。 北京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十年(1306)建成。明永乐九年(1411)在旧址重建。清乾隆二年(1737)易为黄色琉璃瓦。 孔庙的主要建筑有: 先师门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