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史家胡同里有一家免费开放的胡同博物馆,是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全名史家胡同博物馆,位置在史家胡同24号。 史家胡同博物馆是一处两进院落,整个博物馆1130平方米,院子不大却精致古朴。灰墙灰瓦的外墙、古铜色的大门,黑色门楣上有舒乙题写的烫金匾额,“史家胡同博物馆”七个大字熠熠生辉。 博物馆内设史家历史、人艺摇篮、胡同名人、老北京记忆等8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在这个博物馆里有旧史家胡同全部130个院落微缩复原沙盘,有各式各样的展品,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聘文复印件、旧时家庭用的笸箩、淡出市民生活不久的公交票证,还有两间房屋,专门依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间里,一床一桌,两椅两箱,木质家具十分简单,半导体收音机是摆放在房间的“大件儿”;七八十年代的家庭布置则逐渐时尚,室内有了组合家具,应了当时“组合家具沙发床、黑白电视放中央”的流行语。这些物品大多是从居民手中征集到的,它们就像历史的见证者一样,重现了老北京的胡同生活,记录了史家胡同的变迁。 不仅如此,这家博物馆的时代记忆展厅内还别出心裁的设了一间音响间,在这里能听到胡同里的“老声音”。这间像录音棚一样的小工作间,布置了专业的音响,收录了建国前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三个时间段,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不同天气共70多种声音。只要点击触摸屏,就能够听到只有在过去才能听到的“警哨”、“脚铃”、“震惊闺”(磨剪子抢菜刀的)、“虎撑子”、“糖锣”甚至知了、燕子的鸣叫,风吹柳梢的地音等胡同声音。让人仿佛一下就穿越回当时的情景。注:(“震惊闺”、“虎撑子”、“糖锣”都是老北京商贩招揽生意时用的响器,“震惊闺”是磨剪子抢菜刀,“虎撑子”是郎中,“糖锣”是卖糖的)。 史家胡同博物馆开业于2013年10月,博物馆面积不大但已有了一定的名声,2015年3月2日,英国威廉王子访华时还专门造访了史家胡同博物馆。 值的一说的是,史家胡同24号院并不是保护文物。也不是老北京最有代表性的四合院,但这个院子不大,故事不少,这些故事均来自于它过去的主人。。它过去的主人是民国三大才女之一的凌叔华。当年凌叔华经常在这里举办画家名流聚会,曾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这个小院聚会。辜鸿铭、陈寅恪、齐白石、徐志摩、胡适、林徽因等,都是24号院的座上客,这个院子因此也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这个“小姐的大书房”比林徽因“太太的客厅”成名更早。1924年,泰戈尔应邀访华,专程来到“小姐家的大书房”。一见面凌叔华就问泰戈尔:“今天是画会,敢问您会画画吗?”泰戈尔随即在檀香木片上画了莲叶和佛像。也是在这里,凌叔华结识了著名文人陈西滢,两年后,凌叔华和陈西滢结婚在这里并养育女儿陈小滢。凌叔华去世后,她的女儿陈小滢将院子公益转让。因史家胡同人文底蕴深厚,保留了清末民国时期的原貌,有关部门就利用这个院子建了博物馆,以传承胡同之美。 2017年9月7日上午10点,我走进了史家胡同24号小院。
进门眼前一亮:参天的老树,青砖铺地的地面,迎面明暗相间还带有耳房的传统风格大厅,一侧是抄手游廊,真是个古色古香、精致有加的院子。 走在院子里,虽已物是人非,虽然不时有各种展板出现在视线中,但依然能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哪是一个博物馆,简直就是一户只有在电视剧里才能看到的民国时期的大户人家。我甚至能感受属于凌叔华的气息,因为这所宅院在她的小说和画作里被不断描绘。凌叔华在这里生活的20多年,这个小院影响了她一生的生活和文学创作。 凌淑华(本名凌瑞棠)是五四女作家群的代表之一,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之一。 她以小说和散文,开辟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从1924年1月13日在晨报副刊发表第一篇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到1984年的封笔之作《一个惊心动魄的早晨》,她的文学创作前后跨越半个多世纪。期间出版了三部小说集《小哥儿俩》、《花之寺》、《女人》,散文集《爱山庐梦影》以及后来定居英国后出版的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凌淑华还酷爱于绘画艺术,她的绘画根底很扎实,以山水、草木为主,既善工笔,又善写意,在她年轻时就与很多国画大师包括齐白石有过交往,经常一起交流画技。 客观的说,在华光璀璨的民国名媛才女中,凌叔华并不是最耀眼的那一个。凌叔华在林徽因的故事里出现过,在徐志摩的故事里出现过,在冰心的故事里出现过,在伍尔夫姐妹的布鲁姆斯伯里故事里出现过……,但在那些故事里,她始终是个配角。她的作品虽然很多,但在很长时间内却被人们忽视。直到她去世,才渐渐名声鹊起,不但被誉为“第一个征服欧洲的中国女作家”,她的画作也成为收藏家的珍品。随着关注凌叔华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连凌叔华和徐志摩的暧昧关系以及她与英国诗人朱利安贝尔的婚外情也被一一挖出,炒成了坊间八卦。但不论后人如何评说,凌叔华就是凌叔华,一个才气横溢的20世记的新女性。 1900年3月25日,凌叔华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父亲凌福彭与康有为同榜进士,历任清朝户部主事兼军机章京、天津知府兼天津工艺局及习艺所督办、保定知府、天津道长芦盐运使、顺天府尹代理、直隶布政使等。颇得袁世凯信任。1911年后曾任北洋政界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他精于词章、酷爱绘画,曾与齐白石、姚茫父、王云、萧厘泉、周启祥、金城、王梦伯、陈半丁、陈寅恪等著名画家过从甚密,组织"北京画会",凌叔华是其父第四位夫人所生,在家里排行第十,姊妹四人中排行第三。 凌叔华自幼拜于名师:6岁拜慈禧太后的画师缪素筠、著名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习画,在七八岁时又拜著名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为师,后又从女画家郝漱玉习画,这使她的绘画技术有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时期的凌叔华画艺已熟到能够妙手回春,"偶一点染,每有物外之趣"的程度。她的画大半都曾经朱光潜看过,他评论说:"取材大半是数千年来诗人心灵中荡漾涵泳的自然……在这里面我所认识的是一个继承元明诸大家的文人画师,在向往古典的规模法度之中,流露她所特有的清逸风怀和细致的敏感……"看她的画,"我们在静穆中领略生气的活跃,在本色的大自然中找回本来清净的自我。" 凌叔华的才气更体现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她自幼拜一代怪杰辜鸿铭学习古典诗词和英文。后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上学,与邓颖超同学,许广平是她的学妹。1921年,凌叔华考入燕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北大外语系本科,她的文学老师是箸名的周家三杰之一,鲁迅的弟弟周作人。1924年1月13日的《晨报》副刊上,凌叔华用“瑞唐”的笔名,发表了处女作《女儿身世太凄凉》。这篇白话小说,立刻爆屏,引来无数点赞。1925年1月,凌叔华的小说《酒后》发表,轰动一时,在日本亦产生较大反响,鲁迅先生赞它“适可而止的描写了……高门巨族的精灵”。凌叔华因此成为中国著名女作家”,此后与冰心,林徽因像三颗星辰,在文学史上争芳斗艳。 1926年凌叔华毕业于燕京大学外文系。并以优异成绩获金钥匙奖,毕业后任职北京故宫博物院书法绘画部门。 世界箸名文学大师泰戈尔第一次访华时。京城文学界当时在凌家设茶话会接待泰戈尔,年轻的凌叔华为女主人身份,当时风头不亚于徐志摩林徽因,泰戈尔对徐志摩交口称赞:凌叔华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 1926年刚刚北大毕业的与北大才子陈西滢结了婚,婚礼轰动京城,24号院这个有28间房屋的院落是凌叔华结婚时的陪嫁妆之一。 史家胡同博物馆1号展厅,史家历史展厅 1号厅内展览的老建筑构件 51号院的模型 1号展厅里,正中间是长七八米, 宽两米多的史家胡同沙盘。灰墙灰瓦,130个院落鳞次栉比。这些院落里,历史上居住过不少名人,演绎了许多故事 2号厅是20号院北京人艺展厅 3号厅为近代教育展览 1926年7月凌叔华与留英博士,学者,评论家,北大外文系教授陈西滢结婚。婚房就在史家胡同24号院二进院的南屋里,即现在史家胡同博物馆的第4展厅。 陈西滢(1896—1970),本名陈源,字通伯。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江苏无锡人,陈西滢是他的笔名。早年的陈西滢也非等闲之人,不但才华横溢,与徐志摩、王世杰共创《现代评论》杂志,还是北京晨报的副刊主编,并与鲁迅先生有过著名的论战。 凌叔华和陈西滢相识于1924年,关于他们的相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1924年,凌叔华给《晨报》投稿,认识了副刊主编陈西滢,凌叔华邀请主编到家作客。他去了,一迈进大宅门,前院,二院,三院,后院,东厢房,西厢房,院套院,屋连屋,门房带路,老妈子迎接,丫鬟通报,才被告知“小姐在里面”,好比进了一趟大观园。第二种说法:世界文学大师泰戈尔访华,陈西滢是主要接待人。此期间徐志摩等文学新青年们曾在凌叔华家里接待泰戈尔,那是凌叔华和陈西滢的第一次见面,两人由此认识。不管哪一种说法更准确,凌陈二人都是相识于1924年,两年合二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凌叔华和陈西滢相识之前,凌叔华早已和徐志摩相识两三年了,两人关系也还很密切,交往很多,但徐志摩不仅认识一个凌叔华,还认识林徽因,还有张幼仪、陆小曼,几个人的关系成了一种纠结。徐在感情上与林徽因更近一些,可是后来徐志摩眼巴巴看见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这才开始 寻找新的意中人,凌叔华才华不输林徽因,两人也相识多年,有那么多往来书信,互吐心曲,徐志摩老爸也看好凌叔华。但最终和凌叔华最后牵手的是陈西滢。鲁迅先生在痛打落水狗的文章中,没忘记加了一笔,冷嘲热讽地恭喜陈西滢找了个“有钱的女人”做老婆。 1929年,陈西滢赴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凌叔华也随夫任教武大,因写作才华与当年女作家苏雪林、袁昌英被称为“珞珈山三杰”。在此期间的1935年,凌叔华与一个小她8岁的英国外教有了婚外情。此事被陈西滢发现,以后凌、陈二人一直是不远不近,分居不离婚。 1946年,陈西滢到 法国出任国民政府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凌叔华则去了英国,以作家和画家的身份创作任教开始了旅欧生涯。凌叔华在英国声誉颇高。1956年至1960年,应新加坡新创办的南洋大学之聘,担任该校中文系中国近代文学和新文学研究教授。后在欧美多地任教。 当她感到自己来日不多时,下决心在最后的日子去北海看白塔,到史家胡同看旧居。 1990年5月16日,90岁的凌叔华躺在担架上,看完美丽的白塔后回到离开了几十年的旧居。当时,24号院已经改建成一家幼儿园,孩子们用鲜花热烈欢迎这位老奶奶回家。在孩子们的笑脸簇拥中,凌叔华白发如雪,望着天空低语:“妈妈等我回家吃饭呢。” “凌叔华女士晚年决定把自己的房产捐赠给国家。她的女儿陈小滢女士在转让产权时向街道提出,希望院子永久应用于公益”。因此才有了如今的史家胡同博物馆。 胡同名人展厅 和前边的展厅形成对比的是怀旧生活展厅,这儿展现的老北京旧日的生活,铝质饭盒、老户口本、瓷热水壶、老月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聘文复印件、旧时家庭用的笸箩、小阳伞,一床一桌,一椅一箱,都是几十年前每个家庭必备的生活用品,大多数我家里也有…… 怀旧生活展厅里模似的60年代的北京市民的家庭布置 史家胡同24号院的二进院,一花一草都是按凌叔华小说描述或照片反应的布局布置 一、二进院间的月亮门 回到前院 前院的倒座房现在是博物馆的多功能展厅,展厅窗户上贴有北京四合院大门建筑类型介绍,就是从这儿,我大概明白了什么是蛮子门,如意门,什么是广亮门、金柱门......。 史家胡同24号院的修复工程受益于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的慷慨资助。查尔斯王储热心于资助环保、节能减排、老建筑保护和旧城复兴,希望在中国做类似的公益项目。2010年凌叔华去世后,她的女儿陈小滢国家返还给她的凌叔华旧居捐了出来,言明只能用于公益,于是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捐赠了一笔资金,有关部门用这笔善款做了博物馆的启动资金。 史家胡同的建立促进了市民们的保护意识,博物馆成立一年后,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正式注册成立。
最后修改于 2017-11-19 09:25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