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我的正定之行的第七个目标是开元寺。开元寺地处正定城中轴线——大十字街的西南角,从中山路即旧西大街上就能看见开元寺里的须弥塔。 看到须弥塔是一回事,走到 开元寺是另一回事,开元寺门开在燕赵南大街即旧时的南大街上,要去开元寺要先走到大十字街,再顺燕赵南大街南行。 由文庙到开元寺路线示意 从中山路上看开元寺的须弥塔 燕赵南大街北起垣山路,并与直通107国道的燕赵北大街相接,南至南环路,并经子龙大桥与石家庄区的体育北大街相通,是正定城的南北中轴线。也是从石家庄市区进入正定的主要通道。在燕赵南大街沿线依次有长乐门(正定南门)、阳和楼、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风动碑等箸名景点。可以不夸张的说,燕赵南大街是正定的核心旅游区,是每一个到正定旅游的游客的必去之处。 改或开放前,正定燕赵南大街两侧破破烂烂,近十多年,这里已打造成了仿古一条街。 燕赵南大街上的建筑 开元寺位于正定县城燕赵南大街109号,由大十字街口南行100多米,路西三间不起眼的瓦房中间有个不起眼的大门洞,那就是开元寺的大门。门坐西向东,略显的有些简陋,一个不留意就可能错过。 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原名净观寺,是正定现存寺庙中建的最早的一座寺院。隋开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皇帝诏令天下诸州建立寺院,以年号名之。在这股风潮之中,除新建寺庙全都 命名为开元寺外,亦有不少旧寺也更名为开元寺,因此在各地留下了无数个开元寺。正定解慧寺也在那时改名为开元寺。 作为正定八大寺之一,历史上的开元寺虽不如隆兴寺宏大,但其规模比现在要大,根据最近在修建开元寺南广场工程中出土的金元时期的开元寺南门、南墙及门前大道遗址判断,开元寺的南界自唐至今经历了一个不断向北退缩的过程,历史上开元寺的大门应该是向南开而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个有些寒酸的东门。寺庙的占地面积也比现在要大。在历史的长河和朝代的变迁中,开元寺几经废弃又几经维修重建,至清末已殿堂坍塌、寺院废毁,就连清代重建的正殿法船殿已经不存,仅存一座钟楼和须弥塔,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开元寺。其实我们与其说开元寺是寺院,倒不如说是开元寺遗址更为合适。 开元寺地势低洼,进门要先下一个不小的台阶,大约一房高的一个台阶才能进入庙院。 与其他寺院不同,开元寺并非采用一般寺庙传统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或藏经楼布局,也不是钟鼓楼分列于天王殿左右,而是在天王殿前还有一个三门楼殿,天王殿后主殿(法船殿)前和钟楼对应的不是鼓楼而是须弥塔。这种塔和钟楼左右并列的形式在全国仅此一家,据说这反映出了佛教寺院建筑从早期以塔为中心向晚期以殿为中心的过渡情况。 历史上的开元寺,三门楼台是最靠南的一个殿堂。如果已被历史埋没的金元时期的开元寺大门处走进开元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大殿的台基,台基上由十数根石柱及横梁组成了一个殿堂的基本架构,它就是开元寺的三门楼。 三门楼之后,是一个不大的殿堂,此殿即开元寺的天王殿。我们现在看到的寺院,天王殿多是寺院的大门,开元殿的天王殿却处在寺院中心位置,这是开元寺与一般寺庙的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处。 我们现在看到的天王殿是晚清时的建筑,但在其南墙上,有省和国家两块文保标志碑。这两个碑并非天王殿的保护碑,而是开元寺钟楼和须弥塔的保护碑。1982年,开元寺钟楼和塔一起列入了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开元寺钟楼被列入了国家级保护单位。 天王殿之北是左右相对的钟楼与须弥塔。根据晨钟暮鼓的原则,钟楼位于东侧。 开元寺之所以闻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梁思成先生判断开元寺钟楼的下层部分是唐代遗构。这座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通高14米,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由陡峭楼梯登上二楼。在二楼可以看到屋顶的木结构,其大木结构、柱网、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艺术风格。钟楼的屋檐四角悬有风铃,和正定的其他几座寺庙一样,风铃的铃舌也是四瓣心形的,非常漂亮。梁思成先生在1933年发表在营造学社汇刊上的《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称开元寺钟楼“上层外部为后世重修,但内部及下层的雄大的斗拱,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这样一来,开元寺钟楼就成了中国仅存的4个半唐构中的半个。 而在《中国建筑史》中则描述开元寺钟楼下层结构的时代为金元以前。 楼中所悬铁钟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朴,据志书记载为唐代遗物。但是有资料上称铁钟是金大定年间,不知有何依据。 梁公的权威后来不被信任时,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他还特别嘱咐“要保护好(钟楼上的)那两块唐代的板门”。这个事情看来是可靠的,我们今天依然能够看到这两扇我国“现存最早的板门”,它们依然被安装在正定开元寺钟楼的门上。 开元寺钟楼 钟楼西侧即开元寺须弥塔,须弥塔又称雁塔,是正定四塔之中的“砖塔”,也称方塔。此塔初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乾宁五年(公元898年)重建。 须弥塔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塔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下部砌石陡板一周,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线以上全部由青砖砌筑。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宇。上八层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锋,塔身有小开窗,塔身宽度自第二层开始收缩,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颇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须弥塔内第二层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惜已毁坏。今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上下贯通,无台阶攀登。 关于须弥塔建造时代,地方志记载不详,未足凭信。根据现存实物并结合历史记载推断,此塔应该是始建于唐。后经历代维修。所以此塔虽依然保持一定的唐代建筑特点。又与典型的唐塔(如西安大雁塔、小雁塔)有所不同。其实对于开元寺塔的年代,梁思成先生早就有话在先,“就形制讲来,是正定四塔中之最古者。而实在的年纪怕是四塔中之最稚者。”梁思成先生的预见后来得到了证实,2005年开元寺须弥塔在维修时,发现塔刹表面还铸有百余字铭文:“直隶真定府开元寺旧有宝塔一座,自大唐贞观拾年肆月初捌日建立,迄清朝壹千叁百余年,于顺治拾捌年柒月贰拾贰辰时倒。坐有僧大造化名自成等同化重建。从康熙元年修,至康熙四年秋月大功完造。……” 这就是说,原来的须弥塔虽是一座唐塔,但已在清初倒塌,我们现在看到的须弥塔为清代参照原塔及记忆重建。就连一层塔身上的金钢力士像都是清代的物件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须弥塔即唐风浓郁,又与真正的唐 塔有所区别的原因。 须弥塔作为正定古城“四塔”之一,是我国建筑宝库的珍贵遗产。195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和须弥塔北侧是开元寺的最后一组建筑,开元寺正殿——法船殿的遗址。遗址前有两尊古碑:重修开元寺碑和重修开元寺浮图记碑。 重修开元寺碑 重修开元寺浮图记碑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开元寺的正殿——法船殿遗址。“法船”是把佛法智慧比喻为船,拯救苦难海洋中的众生之意。 资料介绍,“法船殿”始建于唐代早期。历史上曾经多次修缮。最后一次是清康熙年间。《河朔访古记》中记载:开元寺“正殿皆石栏环绕,镌刻华木、禽兽、人物,极为工致纤巧”;1933年,梁思成也曾在法船殿里留下图文资料,殿内有一尊大型石质须弥座,须弥座上有一艘石船,船内站有三尊佛像。不幸的是,1966年法船殿因年久失修被拆除,殿内佛像法船被损毁。今仅存大殿的台基。
最后修改于 2018-02-07 20:18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