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正定城里有个叫大小十字街的地方。十字街即十字路口。大小十字街即正定老城里的两个十字街口。 正定老城,东门西门直冲,东大街西大街实际是一条直通的街,北门和南门不在一条轴线上,北大街和南大街因此东西相错了200多米,成了两条平行的路,因此产生了大小两个十字街口。其中大十字街即东西大街与南大街交汇处,小十字街是北大街与东西大街的交汇处。 由大十字街西行,,远远的就能看见大街尽头有一个城门,它就是正定的西城门。 正定西依太行,北枕恒岳,南邻滹沱,东接沧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定建邑年代久远。《正定县志》载,正定城“汉建为国,晋移为郡,唐改为军,明升为省。规模阔大,壁垒森严,恃为重镇。西南两面滹水环流,足资控制……此城横亘南北,居畿辅之中,形势尤争奇扼要……”。 春秋时(公元前770年)正定一带为鲜虞国,鲜虞国国都就在今正定的新城铺。鲜虞国后为中山国,公元前414年置东垣邑。公元前305年赵国攻占中山国,东垣成为赵国的领地,仍设为邑。秦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推行郡县制,改东垣邑为“东垣县”,县治所在滹沱河之南今东古城村。秦灭楚汉相争,汉高祖刘邦即位,公元前196年,刘邦亲率大军平定了东垣叛将赵利,取真正安定之意,将东垣县改名为“真定县”;北魏皇始三年(公元398年),移常山郡治于安乐垒(今正定)。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在今正定现址建了一座石城,置恒州;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真定县治所也由滹沱河南今东古城移至今正定现址,石城不断进行维修。唐肃宗宝应元年(唐肃宗和唐代宗交替之年,公元762年),因为滹沱河水患,河水灌城,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组织重筑夯土城墙并拓大了城池面积。宋元时期,不断对城墙进行修葺,但仍是土城。 明朝,正定升格为省治所。明正统己巳年(公元1449年),都御史陆矩、御史陈金为了固守方便,主持增筑真定城池,疏浚和开挖护城河,修成了周围二十四里(12公里),高三丈余,上宽二丈的城墙。明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真定知县顾绶奉两院司(巡按、巡抚)和真定府的明文指示开始主持修筑砖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顾绶离任,周应中由元氏调任真定知县,继续主持修城工作,一直到万历四年才落成。修筑城墙共申动真定府库银六万余两。因为修筑的是府城,因此凡是真定府下属的州、县、驻军都有修筑任务。据记载,修筑城墙采取计算长度,分县施工,在城墙垛口上立有小石碑计其工段,其中城墙的东南角由真定神武二卫(左卫、右卫)分修。完工后的整座城池共有垛口五千零五十多个。明崇帧十二年,太监陈镇彝主持又对城墙东南隅进行补修, 并且把城墙垛口并为二千五百四十八个。 清顺治年间移省会于保定,但“此城横亘南北,居畿辅之中,形势尤争奇扼要”,因此雍正六年奉敕修缮,嘉庆十六年、同治七年随时补修。因此直到清末,正定城一直保存完好,城垣和规模依然保持着明代万历年间拓修后的形制,其“规模阔大,壁垒森严,恃为重镇。西南滹水环绕,足资控制”(光绪元年《正定县志》)。 民国时期,正定城饱经战火,城墙损害严重。解放后,城墙失去的原来的意义 ,从解放初期始不时有人前来拆砖,后来的城建“需要”又多次拆墙修路,以及七十年代初期,就连工厂、学校、及各类单位也加入了拆城建房的行列,正定城遭到灭顶之灾。至本世记初,正定城已经破败不堪,西城墙、北城墙已经消失了大部,东、南城墙也只剩下夯土残存,就是少量没被拆毁的城墙也已经风化严重。四个城门东城门被国防工事整个吞没,南门、西门只剩内城门和瓮城门,北门只剩内城门和月城门。 西城门处风化严重的城墙 作为国内现存不多的明代城墙,正定城墙的残留长度在现存明城墙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南京城和开封府。为保护这一重要古迹,1993年7月1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定古城墙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又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正定古城墙的保护修缮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准立项。2014年10月1日,正定城墙修缮工程正式启动。15年16年首先维修了南城墙,现在又开始对西城墙的残存部分进行维修。 西门南侧维修过和没有维修、风化严重的城墙对比 西城门基座与城墙结合部,风化严重的砖墙和补修过的墙角 正定西门北侧的城墙因修建进城路的原因已被拆毁,路的两侧修成了公园,名“镇远门公园”。 马路对面被切断的城墙,上边已经长满了树 站在进城路边上看城墙的断茬 城墙的断茬处。个人感觉这个断茬处理的很不好 正定西城门的门洞保存的还比较好,基本上是原汁原味。唯有地面在前些年被硬化成沥青路面。 正定西依太行,北枕恒岳,南邻滹沱,东接瀛海,地理位置险要,西城门名曰镇远,意为威镇已远。和北门一样,正定西门原来也有内城、瓮城、月城三层城墙。穿过西城门的门洞,我们就走出了内城,来到了西门的瓮城里。只是现在西门瓮城已经不存,仅剩下长约百米一小段瓮城城墙。 西门内城门外侧的门额上嵌有石匾,上刻“秀挹太行”四个大字,意思是说,正定城似乎可以从太行山上舀取秀丽的山色。西城瓮城的门匾则书有“挹蓝”二字,意思是张开双臂拥抱着蓝天。高大巍峨的正定城历来是人们登高观景的好地方 。清代著名文人赵文濂曾登西城门楼赋《登郡城西楼》诗一首:“锁钥重关叠隘多,排云雉堞郁嵯峨。行山北亘连恒岳,滹水西来会冶河。柳暗花明平野阔,雨奇晴好晚烟拖。感怀欲作登楼赋,独立苍茫思若何”。 门洞一侧,立于1993年的的省级文物保护碑 和北门一样,正定西门也是由内城,瓮城、月城三道城墙组成。正定西门的瓮城、月城的规制和北门基本一样。但又有两点不同,一是北门的月城门和内城门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明显偏东一些。西门的月城门和内城门却在一条直线上。二是北门的瓮城门向东开,由北门进城,进了月城要向左拐才能进入瓮城; 西城的瓮城门开在南侧,进了月城要向右拐才能进入瓮城。 西门瓮城、月城示意 以前我来正定多是从西门进城,那时城门两侧一片小平房,只剩下中间窄窄的一条路。走在路上只能看见一个内城的城门洞,两边的城墙包括瓮城城墙全都看不见。现在,道路两边建成了绿地,俨然一个小公园。原来的城墙全都暴露了出来。 历经500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及人为的破坏,正定城的西城墙同样已千疮百孔,但相比北门,西门城墙的状况明显要好的多。虽然瓮城、月城的城池都已不存,但除了城门北侧的城墙被人为挖断外,南侧的城墙保持还比较完好,墙体的包砖基本都在,就连瓮城也保留下来了城门及7、80米长一段城墙,月城损坏的最严重,仅保留了20多米长一段残墙。 从内城门处看残存的瓮城南城墙 西门南侧 ,城墙的包砖还是原来的老砖 保存还比较完好的西门城墙 接近地面处的城墙风化严重 内城城墙和瓮城城墙结合处有后建的水泥建筑,貌似人防工事入口 瓮城城墙还保留下来7、80米长一段,其中城门基座下部的包砖还在,顶部的包砖已丢失很多,明显是人拆走的。稍远处的瓮城城墙,表层的包砖全都被拆光。 正定城池高大坚固,城墙高3丈2二尺,顶宽2丈5尺,底厚3丈有余。最坚固处是几座城门,正定的几个城门内城的基座都是长10丈,宽(厚)5丈,城门上建有高大的城门楼。瓮城的城门基座和内城城门基座大小一样,只是上方少了城门楼。 西门瓮城城门洞里的路面还是原来的青石路面,石头上带有深深的车辙。走在深 厚的城门洞里,仿佛穿赵了历史,回到了百年以前。 西门瓮城城门的外侧镶有石匾,上刻“挹蓝”两个大字 古老的正定城有很多故事。很多传说。正定民谣曰:“东门里面大佛寺,东门外面接官厅,南门里面阳和楼,南门外面麦饭亭,西门里面石鸡叫,西门外面万人坑,北门里面韩信洞,北门外面出石青。” 其中西门里面石鸡叫,指的是正定西门的瓮城里,出内城门往南一拐,东边的城墙上有一处地方很奇特,不管是大小车辆在瓮城里通过或是用砖石在墙上敲击,墙里就会发出“唧唧”的叫声。于是人们传说里面藏有一件宝贝--石鸡,也有的说是金鸡。 西门以外万人坑,是因为以前西门外的南城墙根处是斩犯人的法场。把犯人斩首后就地埋掉。那个地方因此被叫作“万人坑”。过去正定人称东门为喜门,不论官员进城还是结婚办喜事,必走东门进城,因此东门外建有接官亭。西门则称为丧门,是出殡要走的城门。那时正定人最忌讳说:“你该出西门了吧!”这句话最不吉利,甚至是大不敬,咒人死的意思。 瓮城外侧城墙和西城墙接合处 远处残破的西城墙 西门外仅存的月城城墙,长度不足30米的一小段。 残存的月城城墙,顶宽大约2.5米,底宽约3.5米,高3米有余 支离破碎的瓮城城墙,可以看出来原来的砌砖有好几层,足足有一米多厚 瓮城残墙的尽头 从稍远的位置看瓮城墙、月城城墙和远处的内城城墙
最后修改于 2018-02-26 16:16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