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10号窟西侧依次是同为五华洞之一的11、12、13号窟。这几个石窟正在维修,都不开放。
资料介绍,11窟(接引佛洞)中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12窟(离垢地菩萨洞)又称音乐窟,这个窟的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中国音乐的重要资料。13窟(文殊菩萨洞)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11-13号窟的窟前阁都是三层的木结构建筑,象是近年的新建筑,我没有拍照。写这篇游记时从网上找来一张照片放在后边。 11-13号窟的介绍 网上找来的11-13号窟的照片 走过西沟,又一片丹崖峭壁出现在我们面前。它就是云冈石窟的西片石窟群。 西片的第一个窟是14号窟。14号窟和相邻的15号窟规模都不很大,两个窟的洞口及两个窟的介绍 牌紧挨在一起。 我拍的14号窟的照片严重失焦,所取角度也不能较好的反应出此窟的地貌特点,下边放上从网上找来一张照片,相信通过这张照片,你能对14号窟的外观及地理位置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14号窟的介绍牌 14号窟内部 15号窟与14号窟相邻而建。它们都属于云冈石窟的晚期建筑,修建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15号窟是云冈石窟特殊形制的洞窟,它与一般洞窟不同,不但规模较小,窟内也无大像,四壁雕满排列有序的小佛,是典型的千佛像窟。据1958年统计,此窟共有大小造像8900尊,又称万佛洞。此处的千或万指数量很多,并不一定是“一千”或“一万”。 千佛造像是佛教石窟艺术中一种非常流行的题材。通常表现为洞窟的整个壁面、窟顶、门窗、塔柱都雕刻数量众多的、横成行竖成列的小佛像。 “千佛”的开凿流行于北魏,源于“三劫三世干佛”术语。佛教将过去劫、现在劫、未来劫称为“三劫”,每一劫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统称“三劫三世”。每一劫世中各有一千人成佛教化众生,这就是“三劫三世千佛”。还有一个佛教术语是“三劫三世十方诸佛”,每一世有一个空间,以须弥山为中心,划分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统称十方,每方内又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教化众生。十方诸佛是无数无量的意思。所以云冈石窟中多次出现了干佛造像题材。 云冈石窟从昙耀五窟开凿始,到此窟至少有十几年时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沙漫天、寒冷刺骨的塞外北地,不知有多少工匠损命于此。据日本学者长广敏雄和水野清一撰写的《云冈石窟》全十六卷中的照片记载:在云冈昙耀五窟上面的堡中曾有几座白色的墓塔。虽然这墓塔远不会是北魏时遗存下来的,但在此处建塔的目的是历代共有的一种心理。因为云冈石窟所依山的背后被称“和尚沟”,便是因山顶有和尚塔墓而故有此名。我们可以想像那些后来的工匠为他们的先亡者:或子孙、或师徒、或同乡凿刻干佛,以求纪念。而且特开凿一个小洞:第15窟,刻千佛以使他们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帝王们有独尊的庄严大像大窟以示其功德的无量;工匠们也用渺小的千佛尽表对来世的美好愿望。 15号窟的洞口 15号窟介绍牌 15号窟内部 15号窟西侧是箸名的“昙曜五窟”,即云冈石窟16至20窟。其中16窟叫立佛洞、第17窟为弥勒三尊洞、18窟名中立三佛洞、19窟名宝生佛洞、20窟名白佛爷洞,这5个洞窟宏伟壮观,场面开阔,是云冈石窟的早期石窟,由著名高僧昙曜负责开凿,所以称“昙曜五窟”。 昙曜五窟和15号窟间有几个小佛龛。说小,每个佛龛也有5.6米高,只是进深浅。 昙曜五窟和15号窟间的中小佛龛之一
最后修改于 2019-01-08 18:46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