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古隆中因诸葛亮而兴。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诸葛亮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投奔了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诸葛亮此时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诸葛亮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将自己的丑女黄月英许配给诸葛亮。当时的人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原投靠于袁绍的刘备被迫投靠刘表,屯兵新野。先有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天下俊杰,唯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也。后来,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岗有个奇人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建安十二年冬,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一番隆中对,向刘备提出了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主张,刘备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出山入幕。从此刘备如鱼得水。三分天下建立了雏形。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刘表病逝,曹操大军南下,直逼襄阳,因实力悬殊,刘备败走夏口。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促成了刘备与孙权能的联合,赤壁一战大败曹操。随后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三分天下正式成型。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以庞统为军师入川。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次年庞统死于落凤坡,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入川,帮助刘备一起夺取成都。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诸葛亮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此后每当刘备出兵征伐时,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筹备粮草,训练兵员。为蜀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年),群臣劝汉中王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刘备才答应,于是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关羽败走麦城,接着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为报弟仇发动夷陵之战,大败退至永安(即白帝城)。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此时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元气大伤,新主刚立先不发兵,并派邓芝、陈震赴东吴修好。重新恢复了与东吴的联盟关系。 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他采取了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 为克服秦岭山主高路险,粮草不便运输的问题,诸葛亮发明了木要牛流马。此外诸葛亮还发明了可一弩十矢俱发的诸葛连弩。经过长期积累,为北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发起第 一次北伐,他声东击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进攻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率领步骑五万人前往。因马谡错失街亭。同时赵云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返回汉中。 同年冬,诸葛亮趁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趁机北伐,出兵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魏将郝昭所拒,诸葛亮劝降不成,粮草又不继,不得已退还汉中。 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天,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同年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司马懿退还保营。(《汉晋春秋》记载,该史料后被《资治通鉴》引用。而《晋书》则记魏军卸甲轻装,日夜兼程,在汉阳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派将军牛金率轻骑做饵,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卤城,据南北二山,堵水筑围墙。魏军攻破,大破蜀军,俘获斩首数万。 《三国志》里,两种说法均无记载。)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诸葛亮还师。张郃追亮至木门,中箭身亡。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与司马懿对於渭南,并约吴国共同发兵。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于是诸葛亮乃分兵屯田,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打算长期驻扎下去,但因操劳过度,诸葛亮于八月病故于五丈原(宝鸡境内),享年五十四岁。杨仪等率军还,姜维等遵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军。司马懿率军追击,见蜀汉军帅旗飘扬,孔明羽扇纶巾坐在车里。司马懿怀疑是孔明用计诱敌,赶紧策马收兵,于是有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说。 此六战,史称六出祁山。 生前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至死诸葛亮也是如此。临死前,诸葛亮留下遗言,死后葬在汉中定军山(即今天的勉县武侯墓)。下葬时只需要挖土坑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衣服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要其他陪葬物。 诸葛亮死后葬在汉中定军山(即今天的勉县武侯墓)。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诸葛亮死后30年,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伐蜀。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者,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尤其是他一生清廉、两袖清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成为后世官员的楷模。也是今天各种级公务员演习的样样,这也是古隆中为什么会成为湖北省廉政教育基地的原因。 诸葛亮去世后,后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四川成都、陕西汉中、河南 南阳等地先后建祠,其中汉中的武侯祠,位于勉县(沔县),始建于公元263年,为最早的武侯祠(早于成都武侯祠约50年),故而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而最出名的当属成都的武侯祠,此祠原为汉昭烈庙(昭烈为刘备死后的谥号)。武侯祠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明初与昭烈庙合并,为蜀中著名的历史旅游名胜之一。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亮庵”,位于河南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始建于魏晋时期,据说是投魏之蜀汉故将黄权在诸葛亮躬耕过的卧龙岗上修建的是纪念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 隆中风景区也有个武候祠,此祠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我们参观隆中书院(即诸葛亮纪念馆),就是要学习诸葛亮那种一心为公,精忠报国,艰苦奋斗,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相比之下,我们有些党员,有些公务员,是不是更应该来这里参观一下,好好的反思一番呢?如果你连一位封建社会官员都不如,你又怎样的为人民服务?别忘了习**的教导:不忘初心。 隆中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又分古隆中、水镜庄、承恩寺、七里山、鹤子川等五大景区, 这里曾是文豪云集,志士相聚的地方。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隆中风景名胜区以古隆中为核心景区 ,大多游客游玩的即此核心景区。古隆中景区主要又有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 古隆中景区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这里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 出隆中书院后门,我又顺路向前走去,依次参观了古隆中景区里除腾龙阁外的其它各个景点,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我这次旅游带的是刚刚入手的相机,有些功能还不会用,使用中突然发生快门按不下去的事,我一时搞不明白,以为是误操作时触发了某锁死功能。于是后边的照片就改用手机拍照,没想到回家路上手机丢了,这一来古隆中景区的绝大多数照片,以及下午在襄阳长门遗址拍的照片,还有米公祠的照片,用手机拍的总数大几百张照片全丢了。呜呼,真是悲哀。我的古隆中的游记也只能草草结束了。 从古隆中回到襄阳市里,我又去了长门遗址公园。长门又名震华门,位于襄阳城东北角一处名为新城湾的城池东端,是襄阳城紧临汉江的三座城门中最靠东的一座城门。 长门及相临的新城湾城墙建于明代。唐宋时期修建襄阳城时,襄阳 城的北城墙紧临汉江南岸。明初邓愈再修襄阳城时,汉水南岸向北迁移,为使北城与汉水联系更加紧密,加强城墙防御能力,邓愈把城东北角的城墙向东向北扩展,修建了新城湾城池及新的城门,因此段城池又窄又长呈长条状,城门位于这段子又细又长的城池的最东端,故名长门。弘始中(1496年左右),副史毛宪重建东、西门与大、小北门及东长门诸城楼及各面角楼。万历四年(1576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题别称,题东门曰"阳春",南门曰"文昌",西门曰"西成",大北门曰"拱宸",小北门曰"临汉",东长门曰"震华"。 1945年,因年久失修,长门城楼坍塌。 我们现在看到的长门只是震华门的瓮城部分,瓮城与主城池间的城墙因建国后修建铁路已经拆毁,近年,有关方面在长门南侧修建了长门遗址公园。里边还保留有十几米长一小段原始状态的古城墙,即未经修复的城墙,可惜我在长门遗址处拍的照片随着手机的丢失也都丢了,本游记所用几张照片全是网上找来的照片,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长门与汉江大铁桥(汉江一桥) 看过长门遗址我又去了位于樊城区的米公祠。米公祠原名米家庵,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樊城区的汉江之畔,是襄阳市标志性景观之一。也是襄阳市樊城老区最值的一游的景点。 米公祠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 《米公祠及其石刻》1956年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米公祠作为明、清代古代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米公祠是我襄阳之行游览的最后一个景点,其照片也全部是用手机拍的,这些照片全随着手机丢了,下边的照片也是网上找来的照片。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最后修改于 2020-02-26 21:43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