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山西四——大同古城城墙之3、大同东门

2020-03-13 16:33 阅读(?)评论(0)
  大同城城池呈方型,四个城门开在四道城墙的正中心,城内的街道是标准的十字架布局。即东西门间的街道构成城市的横轴。南北门间和街道构成城市的纵轴,两条轴线在城中心合成一个主十字街,主十字街口四面各有一座大牌坊,因此得名为四牌楼。十字街把大同城等分成四小块,每小块又有自己的次十字街,主次十字街之间是纵横交错的街巷和小胡同,它们又组合成无数个小十字(或丁字)架,整个城市街道呈网格状,四通八达,往来方便

  大同的四门,东门名和阳,和阳门到城中心主十字街的东西街名和阳街(也叫大东街);西门名清远,西门里的街道叫清远街;南门名永泰,南门里的街叫永泰街(大南街)、北门名武定、北门里的街叫武定街(大北街)。由清远街一路向东,过四牌楼走上
和阳街,尽头即大同东门。



从和阳街上看东门



和阳门内侧,一旁有登城马道



  大同东门名和阳门。“和”是和平、和谐、相安、和顺;“阳”是太阳、光明之意。东门是大同城每天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取名和阳意义就是向着朝阳, “和阳同心”的意思。

  大同城的其它三门,南门为“永泰”,“永”即永远,泰意安定,“永泰”的内涵是永远安定,康泰平安,是“永泰同德”的精神”。西门“清远”,“清”意清纯、透明,“远” 是远大、深远,“清远”的内涵是纯洁透明、清平明白、公正廉洁,乃“清远同律”精神。北门“武定”,“武”代表武装、威武、勇猛,“定”代表平定、平靖、安定。“武定”的象征意义威武平定,此乃“武定同力“精神。古城中心的“四牌楼”,则象征“一方水土”,一是“守土有责”的含意。

  大同古城墙,承载着“和阳同心、永泰同德、清远同律、武定同力”的精神。在这一精神的鼓舞下,大同古城和阳连首都,清远接丝路,永泰贯三晋,武定通蒙俄。大同人则上敬奉于天(和阳中央),下立足于地(永泰人民群众),自身看武定(干事创业),平衡看清远(公正廉洁),真乃道家文化“天地人和”之典范。




从城里方向看和阳门



从瓮城里看和阳门正面



和阳门上的匾



东门瓮城里看瓮城门



从月城里看瓮城城门



再看瓮城城门



东门的规制和西门基本一样,区别只是西门月城空空荡荡,东门的月城里却有三组建筑。城门里的建筑多数是庙,大同东门里是什么庙?不知道。



东门月城西南角的小庙



月城东南角,正对小庙的戏台



月城的东北角,月城门北侧也有一座庙,同样不知是什么庙



  大同的其它城门,门里门外地势都差不多,唯东门不同。大同城东有条河,名为御河,故城东的地势较低。从这张照片可直观的看出,东门月城的地面坡度很大




  本想出东门看看,不料月城门上着锁。从东门出城的愿望成了泡影,我只好在城门里转转,随意拍几张照片。



从瓮城门前看月城的城门



从东门月城门口看瓮城门



从东门月城城门处看瓮城的城门



从戏台前看月城



  出于防御的原因,大同城的四道城墙上各只开一个城门。解放后为改善交通,在每面道城墙的城门两侧加开了新的出入口,开始是直接把城墙挖个豁口,2010年年重修城墙时,把这些豁口修成了新的城门,新城门没有独立的名字,依其与老城门的位置关系命名。东门北侧的新城门叫和阳北门,东门南侧的新城门叫和阳南门。和阳门不开,出东城只能走和阳南或和阳北门。

  我选的是阳南门。



从内环路上看和阳门



从城外方向看和阳南门



  大同的城墙不是一道直墙,其外侧建有一个个向外突出墩台,古城墙设立墩台是为了能有效的射杀冲到城墙根部的敌人,墩台在防御作战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大同的城墙每面墙设有12个墩台,每个墩台边长20米,突出城墙约13米相邻墩台间的间距约120米另外城墙四角也各有一个角墩,全城共52个墩台,它们就象大齿轮的一个个齿。

  大同的城墙,每个墩台上都建有一座望楼,主城墙转圈合计共有48座望楼,4座角楼。角楼也属望楼,因位于城墙的四角又称角楼,另外大同南门外的关城上也有两座角楼,这样算下来一共有54座望楼。



近距离看东城墙的一个望楼



和阳门方向的东城墙



东城墙南段



再看和阳门方向的城墙



  出和阳南门东行约300米,路口东北角也有座方方正正的城池,其规模虽不如大同城宏伟,却也是坚墙高耸、楼阁屹立,恰如铜墙铁壁。它就是大同城的东小城,也叫东子城。

  大同城不是一座孤城,而是一个城堡组团,这个组团由一座主城和三个子城组成。主城的城墙始筑于北魏时期,唐宋(辽)时期得以延续。砖墙则明洪武五年,大将徐达所筑。三个子城的北小城筑于明代宗时期(公元1450--1457年),东、南两座小城筑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和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又对南小城进行了两次加高。




从卫星图上看东小城



  大同三座子城的修筑缘于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瓦刺部在太师也先的率领下,兵分四路,大举南下,也先亲统中路大军直扑大同。驻守大同的明军仓猝迎战,一战失利,边陲告紧。七月十六日,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仓促组织五十万大军(实际是20多万)亲征大同,没承想"土木堡"大败。明军全军覆没,随行大臣百余名被杀戮殆尽,英宗朱祁镇被俘

  此时大同的将士死伤惨重,到后来,"士卒可战者才数百,马百余匹"。新任大同副镇守参将郭登(后为大同镇总兵)以"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的忠勇之志激励将士,使全城军民同仇敌忾,协力守御,在半年之内连续击退也先六次大规模攻击。其间郭登还不断出击,在沙窝、北水头、栲栳山等地连创也先,"军气为之一振"。当时的大同镇享有"大同士马甲天下"的美誉。正是由于大同的有效抵御,使也先有腹背受敌的后顾之忧,致使其不能全力攻取北京,加上于谦的全力守城,这才保住了北京城,保住了大明的江山。可以说,在这次抵御瓦刺的入侵中,大同充分发挥了屏障三晋、藩卫京师的犄角作用。景帝朱祁钰感慨地对于谦说:"大同,吾藩篱也。"




   "土木之变"更加突出了大同在抵御北方"边患"中的地位和作用。代宗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巡抚年富首于城北筑起一座小城,名曰操场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巡抚韩雍续筑东小城、南小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抚李文进加高南小城2.6米;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巡抚刘应箕又将城墙增高3.3米,增厚2.6米,"石砌砖包",并建起四座门楼。这时的南关城墙也颇为雄壮了,高达三、四丈。后来,南小城的北门楼改建为文昌阁,东、西门楼也易名为四仙阁和三星阁,南城墙东西两角也各建角楼一座。

  北、东、南三关象卫星城一样环列在大同主城的三面,互成犄角之势,然而不知何因,大同城没有在西关建子城,因此大同便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神话:传说在古时候,有一只美丽的凤凰出现在大同一带,羽毛美丽,光华灿烂。一位猛士用弓箭射折了凤凰的右翅。凤凰受伤落地后就化作大同城。南关是风头,北关为凤尾,东关是凤之左翅,唯独没有右翅--西关,于是大同便有了"凤凰城"之称。人们形象地把大同说成是"凤凰单展翅"。




  东小城即东关关城,筑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巡抚韩雍所筑,城周长2.5公里,辟有四门。东曰迎恩门、北曰北园门、南曰南园门,西门连接吊桥与主城相通,东、南、北三门之上都建有楼阁。围以护城河,深约5米。

  原来的东小城在历史长河中已彻底损毁,我们现在看到的东小城是2018年重新修建的。受现在城市道路的影响,新建的东小城比原来的东小城小了一些,其南北墙是在原来的墙体位置上重建的,西墙特稍向里收缩了一些,东墙收缩的较多,整个池圈城周长只有1.9公里。现在的东小城里也没有古迹,全是新建的商贸服务区,不看也罴。



大同东小城示意,其中蓝线是根据原东小城城墙周长推算的东小城位置




新建东小城的东南角



  最后修改于 2020-03-13 21:29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