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当年的大同不仅城高墙固,军政机构也很严密。大同城内除设有府、县两衙负责地方行政、司法、财务以及治安外,主要守御任务由"行都指挥使司"承担,最高军事长官为总兵,兼挂征西前将军印,职衔可达正二品,姓高级武职。明朝为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长城沿线分为九段进行管辖及防卫,称九边或九镇,大同即为九边重镇之一,总镇署设于城内西北隅,今之帅府街北端,统八卫、七所、额军十三万五千,驻军总数达到明朝全国总兵力的十二分之一。 明朝建立时中国一共只有6000多万人口,40个人养一个兵,军费开支是一笔巨大负担可以说是天文数字。为了解决戍守军士的军需、粮饷困难,大同在明初时便开始实行了军屯和商屯的办法。军屯就是号令戍守军士开荒种田。明初制定的“军事屯田则例”规定:戍守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每个军士受田五十亩,由朝廷供给其耕牛、农具、籽种等,三年内免税,其后每亩纳税一斗。后来,朝廷屡次放宽和修改“屯出赋税条例”,刺激军士屯田的积极性。所们商屯,就是让商人募民屯垦。当时有规定:商人运粮一石交大同粮仓,发给领淮盐的凭证“一小引”(合二白五十市斤),然后凭此“引”赴产盐地领盐,再运到指定地点销售。这样,道途艰远,运费昂贵,商人就设法在大同地区募民屯垦,就地生产粮食以换取凭证。军屯、商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同戍守军士的粮饷、军需以及代王的食俸。明中叶以后,因官史横行不法,大同军屯趋于崩溃,商屯也因明政府政策的变更而衰废。 远看南城墙,明显看出南城墙比东城墙要高不少。这也印证了东城外地势之低洼 嘉靖年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些有见识的官员向皇帝上书,在大同地区实行“召军佃作”。据《大同县志·关隘》篇载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巡抚詹荣“以近边宏赐诸堡三十所,延亘五百余里膏腴田,奏诸召军佃作。"所谓"召军佃作”,实际上也就是招募人军屯。《明史·翟鹏传》说:当时曾将修筑长城“得地一万四千九百余顷”“以地募军”,被招募者,免除租赋、徭役,春夏农耕,秋冬戍守。采取这些措施,曾经在巩固大同的边防,解决大同卫所军的军需中,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明史·翟鹏传》中说,因此而"得军一千五百名,事半功倍,省费数十万计。" 明朝时的大同数始终处于明王朝对外防御的第一线,经历战争无数。远的不说,仅明中期,据《大同县志》记载,从成化(公元1465--1488年)至嘉靖(公元1522--1567年)年间,北方游牧民族骚扰大同地区就达二十四次之多。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小王子率兵大举入犯,直抵大同城下,大肆掳掠,焚毁代王别墅。总兵许宁与巡抚郭镗在代王的胁迫下冒险出战,结果大败而归,“死者千余人”。其后数月之内,小王子又先后两次进犯大同,明军每战皆失利,损伤严重。嘉靖十三年正月(公元1534年),吉囊青把都以五万精骑兵入犯大同地区,明军坚守城池不敢出战,饷道被断,大同几乎被陷。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俺答又以数万骑入犯,巡按御史胡宗宪轻率迎敌,督派大同总兵张达、副总兵林椿出战,深陷重围,全军覆没,二人也皆战死。嘉靖年间,俺答还数次深入大同邻近的浑源、灵邱、怀仁、应县、朔州等地,朝野上下惶惶不可终日。 城墙上的风景线,抓拍一张 明末,烽火连年的大同古战场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穆宗皇帝接受了右都御史、宣大总督王崇古和大学士高拱的建议和主张,封俺答之孙拔汉那吉为三品职衔的指挥使,并与蒙古鞑靼部重行"互市"(互相往来贸易),从而打开了与西北少数民族关系的新局面,化干戈为玉帛,变敌对为睦邻。大同便是"互市"点之一。此时,象征着刀剑、战火的千里边垣,化作通往西北各少数民族,以及中亚邻邦的友谊彩虹,这种可喜的局面一直延续了五十多年之久。但是另一方面,长年和平使得长城、屯兵堡、烽火台等防御设施,失去了其原有的防御作用,或遭到人为的毁损,或年久失修,而受到严重破坏。 1644年农历正月,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五十万,从禹门口渡过黄河,挥师北上。农历三月一日,大同总兵姜(王襄)射杀永庆王,开门迎接闯王入城。义军在大同休整六天,杀死了代王朱传(火齐)及其全家。大同巡抚卫景瑗自缢身亡。义军占据大同,打开了通往明朝都城的门户,使义军得以长驱直入,1644年3月19日,闯王李自成率领大军攻进了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从南城墙上看东城墙 1644年5月,清王朝派恭顺侯吴顺华率兵进攻大同,姜(王襄)投降了清军。 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江南七省先后燃起了熊熊的反清烈火。姜(王襄)看到清王朝对他并不信任,同时也在这熊熊的反清烈火的推动下,于这一年的十二月宣布反清,归附明桂王。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的正月,姜(王襄)以大同为基地,派出大军南下,攻克朔州、交城、文水,很快克复晋中各县,使反清烈火燃遍全省。清王朝对此十分惊恐,摄政王多尔衮派端正郡王博洛、敬谨郡王尼堪率领大军攻大同。在坚城固垒面前,博洛、尼堪屡次受挫,多尔衮不得不亲自出征,清军围攻长达九个月之久,也没有攻下这座坚城,使多尔衮一筹莫展。最后因城内粮尽矢绝,部将杨振威临危叛变,刺杀姜(王襄),开门降清,清军才得以进城。因"久攻大同不下",清军进城后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名为"屠城"),又强令把原来的城墙一律削掉五尺(名为"斩城");同时又。姜(王襄)的住所被掘盈丈,后成为臭水池塘(今称兰池)。经过这次洗劫,大同城元气大伤。 二百年后,到清道光年间,大同的城防包括东、南、北三座关城,仅存四座角偻、十座城楼、二十一座望楼、八座窝铺,主城墙也只有十一、二米高了。 大同城东南角的空地 大同城有很多与众不同处,除前边介绍的种种外,雁塔也是其中一种。雁塔原名文峰塔,也叫了望塔,因春夏飞雁众多故俗称雁塔。雁塔位于大同南城墙东段墙体之上,建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与云路、牌坊同属文庙建筑群。是古代"登科及第"的士子们祭拜、夸官的场所。雁塔为八角七级空心砖塔。塔高约17米,其结构奇特,形制端庄、秀丽玲珑,雁塔建造位置极为特殊。塔身下部为三层八面青石砌座,座上是塔身,第一层辟有两门,其它六面各锒碑碣一块,上刻明、清两代全城历朝举子的姓名、住处与功名,以激励后人奋进。二层以上塔身各开四门,依八面方位交叉更替,每层上均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斗拱上出有飞檐,檐角有风铃悬挂,风吹铃响,别有情趣。塔内为八角形通直空心,设有跳脚踏砖。游人可直攀塔顶,了望城郊原野。雁塔东濒御河,居高临下,依塔了阵,不易被发觉,也是战时重要的观察点。故又有瞭望塔之称。 雁塔建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至今近400年历史。1992年,大同市曾斥资近23万元,对这一市级保护文物进行维护。2008年7月,大同市文物部门组织施工人员对雁塔实施了其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保护工程,精心拆下雁塔上的每块砖、每个砖雕、每个套兽构件等,仔细编号、打包。2011年将其在府文庙中重新使用原构件、原材料,复原建成,使其得到了妥善的异地保护,同时也为府文庙景区增添了新景。 观光车的第四站,南城门到了。南城门是大同古城现存四座城门中最为庞大也最为复杂的一座城门,从老照片片上看,原来的南门和东门北门一样,也由瓮城、月城、子城(关城)三部分组成,并不是很复杂。现在的南门特别复杂,复杂就复杂在这次重修南城门时,将原来的Y字型关城(南小城)压缩并变形成为一个关城和两个耳城,并将它们和瓮城、月城组合为一个层层相套、环环相连的整体,形成了城墙上四通八达,里边的路近似迷宫般般的格局。我很想在这里好好转转,可南门瓮城城墙周长272米,月城城墙周长510米,关城城墙周长580,两个耳城城墙各长270米,总长约1.5公里,不要说玩,更不要说取景拍照,这是全部走一圈,也得走差不多半小时,可观光车只给了10分钟时间,根本不可能去月城、关城那边转,我只能沿正城的城墙走的稍远一点,选稍大的角度拍照几张关城、耳城的照片,然后又急急的往集合点走,就这还挨其它游客白眼呢。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游城墙还是骑自行车更好的原因。 从城墙稍远的位置看南门城楼 从大同城墙示意图上看南门城池 从大同古城演化图上看南门和南小城 从老照片上看大同城,南门和上边大同古城演化图基本一致 从主城墙上看南门外的关城、耳城,在这张照片里,从左至右依次能看到南门的月城箭楼(最左侧只露出一角)、月城西铺房、关城东南角楼(只露出半边)、关城西门门楼、关城正门箭楼、关城西南角楼、西耳城门箭楼,南城门之复杂,由此可见一斑。 再看南门的西耳城,近处的直墙是月城的城墙,稍矮一点的弧形城墙是西耳城城墙,最远处的城楼是关城的西南角楼。 从主城墙的墩台上看南门月城方向,左侧是南门正门城楼,右侧是月城城门的箭楼和月城城墙上的西铺房,远处的城楼是南门瓮城城门楼。 从主城墙的墩 台处看南门月城的城墙 月城简单牌 瓮城简介牌 从主城墙上看南门里的善化古寺 民国以来直至新中国建立,大同地区屡经战乱,城池均有不同程度之损坏,一九一四年,晋北镇守使张汉杰,拆毁北门楼和零散望楼残屋,用于建私人住宅和兰池戏院 解放战争中,从1946年7月31日到9月16日一个多月的大同的攻防战,大同的城墙、城门、城楼、望楼、角楼等均遭不同程度之损坏。一九五二年,为改善交通状况,北城门、东城门、西城门、钟楼等被拆除,门洞成为豁口,同时残存的瓮城、望楼等相继被拆除、城墙砖几乎全被剥离掉,唯有南城门楼保存至一九六四年七月一日被"落架保护"。1981年市政公司拓宽南街及南关道路时,主城最后一个城门南城门被拆除。到本世纪初时,大同城墙现存主城墙约为原城墙长度的百分之七十,其中城墙四角夯土大体保存,东城墙北面有两个缺口,该段城墙六个马面(即墩台)均留存,南面毁坏严重,留存的三个马面也残缺不全;南城墙共留存四个马面,有的地段城墙遗迹不存;北城墙东段(武定门以东)保留了五个马面,该段城墙可以说是遗存城墙中最完整的,西面有两个马面;西城墙是大同城墙中毁坏最严重的,长约1800约米的城墙被分割成几小段,无完整马面保存(有两个残马面),墙体也被销薄。但总体而言,城墙遗迹依然明显。 南门西侧的南城墙 步下城墙前,从清远门正楼南侧城墙上看大同城里的华严寺一带
最后修改于 2020-03-20 20:37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