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步入华严寺,首先看到一座高大气派的建筑,名普光明殿。普光明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前有抱厦, 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其造型上即有一定的辽金建筑风格,又有汉文化的遗传,其规制及造型甚至较华严寺的主建筑——大雄宝殿还高。这座建筑并非华严寺原有建筑,而是2009年修建的一座仿古建筑,当代的条件当然要比古代强多了,这座大殿能建的比较华丽,气势也比较宏伟就不新鲜了。 现在,全国各地的仿古建筑特别是如雨后春笋般的寺庙里的仿古建筑特别多,但大多仿古建筑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材料,现代的施工工艺,只是在造型上仿木制斗拱而已。而华严寺的普光明殿全部使用进口的木材,采用的是的榫卯结构的传统工艺,这样的仿古建筑还是可以看看的。 华严寺规模宏大,其建筑又分以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为中心,形成南北两路。北路建筑以山门、普光明殿、旧上华严寺山门、大雄宝殿、千手观音殿为轴线,这条轴线也是现华严寺的主轴线。南路建筑以原下华严寺山门、观音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为軕线,成为现华严寺的次轴。 华严寺的北路建筑又分三进院,我们现在是在北路建筑的前院,前院的建筑包括天王殿、钟鼓楼、普照光明殿、弥陀殿、药师殿、两侧庑房等等。天王殿即山门殿,里侧的门开着。但华夏各地的天王殿都差不多,全是正面供奉弥勒佛,左右为四大天王,弥勒佛背面是苇驮塑像。我来华严寺主要是看老建筑,不是为拜佛,故没有进天王殿参观,只远远的拍了一张背面的照片。 天王殿内侧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建筑,包括山门(即天王殿)、左右偏门、钟鼓楼、普光明殿及两厢配殿、廊庑等,其实全是近十来年的新建筑。我们现在是在华严寺北路的前院。历史上的华严寺虽赫赫有名,但历经千年苍桑,多次重建,但华严寺已与历史上的华严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解放时,上华严寺只剩大雄宝殿一座主要建筑,占地面积仅10000余平米。虽分为前后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等配套建筑,但实际上只是现华严寺北路中院一个院子。2008年起,有关部门投巨资对华严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经,这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华严寺。 2008年以前与现在的华严寺地区卫星图对比 位于东北角(景区入口处)的钟楼 东南角的鼓楼 从普照光明殿前看鼓楼和南偏门 前院的主建筑是普光明殿,普光明殿又称普光法堂,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在佛教中,毗卢遮那佛是光明的使者,音译阳光普照之意。在印度古代佛教中,普光明殿位于摩竭提国菩提道场之侧,据说佛陀曾于此殿宣说八十华严经九会中之第二会、第七会、第八会等。若依六十华严经之八会,则为第二会与第七会之二会。八十华严经如来名号品(大一O·五七下):‘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坐莲华藏师子之座。’ 以上为百度所得。前边说过,我是来看古建筑的,不是上香拜佛的,我不是信众,所以那些深奥的佛学知识我是半窍不通。 普光明殿正面 普光明殿的前厦,这张照片来源于网络,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不知从何时起,寺院的大殿内禁止拍照了,有的只是禁止拍佛像,有的则完全禁止拍任何地方,华严寺也不例外,加上我又不是来上香、拜佛的,所以我没进普潒殿,只在殿外溜达了一圈。 普光明殿前,北有药师殿,南为弥陀殿,弥陀殿和药师殿均属普光明殿的配殿,它们是按梁思成老先生80多年前拍的海会殿照片,以幸存的海会殿旧基为依据设计的,它们相对而立,是规格和式样完全一致的硬山顶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硬山顶建筑地位较庑殿顶、歇山顶低,在寺庙中多用作配殿或庑房的房顶,以对中间的主建筑形成形成众星捧月般的环抱之势。突出了主建筑的主位之势。 药师殿和弥陀殿以西是东西庑房。 普光明殿四周有宽大的环廊,这种设计很人性化,可为游人遮风蔽雨。穿过环廊即进入了华严寺北路建筑的中院(也叫二进院)。 普光明殿两侧,与南北庑房间有风雨长廊,它们即是连通两侧庑房的通道,也是前院和二进院间的隔断。 普光明殿北侧,连接北庑房的长廊 普光明殿的宽大环廊 普光明殿后边的环廊
最后修改于 2020-03-22 23:10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