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华严宝塔东侧即薄伽教藏殿。和上寺(即华严寺北路)相似,下寺(即华严寺南路)建筑也是有新有旧,我们刚才看到华严宝塔,僧舍院等等,属于华严寺南路的三进院和四进院,它们全是近年的新建筑,由薄伽教藏殿向东,才是真正的老建筑,即原来的下华严古寺。 下华严寺分前后两院,构成现在的大华严寺南路的第一、第二进院。这两个院大小面积差不多,但前院(即一进院)的主建筑观音殿比较袖珍,故前院显的较为宽展。薄伽教藏殿位于下寺后院(即二进院),殿堂及月台占据了后院绝大部分面积,故后院显的很是紧凑。 二进院入口不大,是一个很小的小拱门,更突显了二进院的狭小和紧凑。 下寺后院正门 走进院门,小院正中是一小小的经幢,两侧对称有三间配殿,殿门上无匾,里边供奉有各种罗汉,看意思应该是罗汉堂。 经幢之后又是月台。这个月台虽不如上寺大雄宝殿的月台高大,也有大约3米高,月台前砌有20级石阶,月台正中有一座木牌楼、左右有钟鼓亭,这些都是辽代建筑的特有风格。 经幢之侧两个罗汉堂之一 高大的月台 拾级而上登上月台,薄伽教藏殿才出现在面前。薄伽教藏殿是原下华严寺主殿,现大华严寺幸存两大辽金时代古建筑之一,但不知为何,月台上有木牌坊上边却写有“梵王宫”三个大字。我对佛教是一窃不通,经百度查询,这才明白了其含意: 梵王宫:梵,意即"清净"、"寂静",常用来指佛教有关的事物。梵王宫:佛居住的宫殿。王安石《天童寺》"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 薄伽教藏殿前的钟亭 另一侧的鼓亭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华严寺著名的薄伽教藏殿。"薄伽"为"薄伽梵"之略,是世尊释迦牟尼梵名,薄伽教藏意为储藏之所。在辽代,此殿为存放经卷的殿堂,故名薄伽教藏殿。但在明代华严寺分为上下两寺后,薄伽教藏殿一直是作为下寺的主殿而存在,是原华严寺南路(即下华严寺)的核心建筑。现在,薄伽教藏殿与大雄宝殿同为大华严寺两大国宝级建筑。 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 ,殿内右侧椽底题有“维重熙七年(1038年)岁次戊寅九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午时建”字样,表明薄伽教藏殿是历经辽末保大之乱幸存下来的一座辽代建筑。是华严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比重建于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的大雄宝殿要早102年。 薄伽教藏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身东向,单檐九脊歇山顶,正脊两端矗立着高达3米的琉璃鸱吻。深五作双抄, 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檐柱升起显蓍,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比例适当,犹存唐代之风,是我国辽代殿堂建筑的优秀遗构。殿内斗八藻井等亦是辽代旧物,内槽彩画中所绘网目纹、三角柿蒂等辽代通行的纹样尚依稀可辨。宽阔的佛坛上布列辽代塑像三十一尊,技法娴熟,如出一手。四壁列重楼式壁,为国内仅见之辽代小木作,堪称艺术珍品。 我去大同是夏季,受殿前树木影响,很难拍下薄伽教藏殿的全貌。只好从网上找来一张冬季时的照片,这才能看出薄伽教藏殿的真正模样。 网上找来的冬季时的照片,这张照片能清楚的看出薄伽教藏殿的全貌。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大殿正门之上,康熙年间制作的薄伽教藏匾 大殿右门之上,雍正年间的“古刹重新”匾,据说是雍正的墨宝 左侧门上的大同府应州正堂纪铭天次董大老爷写的“重修下华严寺序” 薄伽教藏殿外观较为普通,与大雄宝殿比小了很多,殿内景色却截然不同。大雄宝殿内的彩绘是重新描绘过的,色彩鲜艳,金碧辉煌,薄伽教藏殿内的内斗八藻井彩绘则是辽代旧物,色彩暗淡、森沉冷肃,但彩画中所绘网目纹、三角柿蒂等辽代通行的纹样尚依稀可辨。 殿内佛坛上布列辽代彩塑29尊,分3组:北部一组以过去佛燃灯佛为本尊,胁侍二弟子、四菩萨;中部一组以现在佛释迦牟尼为本尊,胁侍二弟子、四菩萨;南部一组以未来佛弥勒为本尊,无弟子,有胁侍六菩萨。三尊佛像端坐于莲花座上,庄严静穆。身后有硕大的背光,背光内侧饰网目纹,外侧饰火焰纹。前端坐四大菩萨,由北而南依次为大悲观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愿地藏。此外,过去、未来二佛像前各有两尊供养童子像,清秀温静。佛坛四角各有一尊护法天王像。 薄伽教藏殿的佛像呈"品"字形排列,在组合布局上突破了佛坛面积的限制,并利用造像的不同仪态,使群像结构紧凑、密集而不重叠。这些塑像全是泥塑,色调以墨绿、红、金为主,但因年代久远,给人以青铜般的视觉感。在诸多菩萨像中,以一尊面带微笑的"合掌露齿"胁侍菩萨像最为生动,堪称"神品"。塑像高约两米,赤足站立在莲花台上,体态丰盈、上身薄袒、衣饰贴体、肘悬飘带、发束高冠、身姿略侧、颈项微斜、双目半睁、朱唇小开、两手合十、举至胸前、露齿微笑,被赋予"东方维纳斯"之雅号。 薄伽教藏殿内也禁止拍照,我只能从网上找来一张露齿菩萨像照片,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关于露齿菩萨有个传说:辽代皇帝在全国征调能工巧匠修建华严寺。有个雕造技术出众的巧匠也被征来,他不忍心留下年轻的独生女儿一人在家,坚持要回家。这惹恼了官府,以"违抗皇命"的罪名把他痛打一顿。由于众工匠的请求,才免于更大的灾祸。他女儿惦念老父亲,便女扮男装,假充工匠的儿子前来照顾老父亲,并在工地干活。她见父亲和工匠们塑造神像时苦苦思索,便常在一旁双手合十、闭目诵经,为父亲他们祈祷。后来,工地总管发现她是女子,就要毒打杀害她,于是她纵身投入铸钟的滚沸的铁水中,化为一朵白云飘向了天空。一位年轻工匠记住了老工匠女儿临去之前的露齿一笑,就照她生前的身态、形体、眼神雕成了一尊菩萨像,放在显要位置,特别把那露齿莞尔一笑的神情塑在雕像上。 薄伽教藏殿内两侧壁间排列重楼式壁藏38间,壁藏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佛龛,下层为藏经的经橱。后窗处作有天宫楼阁5间,两侧以拱桥相连。整个壁藏和天宫楼阁合为一组辽代建筑模型,也是国内唯一规模宏大的壁藏制作。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对此赞叹不已,称其为"海内孤品"。 薄伽教藏殿后窗处的天宫楼阁 从薄伽教藏殿月台上看前边的建筑 走出薄伽教藏殿,再向前走是下华严寺前院,即大华严寺南路的第一进院。前院较为宽敞,院中心有个象征性的伴桥,正面的主建筑是观音殿。观音殿不大,只有三开间,硬山顶。殿前宣传牌上关于观音的文字介绍不多,网上也找不到有关资料,只知它是座明代建筑。 观音殿内的观音像,观音头戴有十一个头面的宝冠,上面的十一个头面十分有趣,正面是三个圣菩萨,左面三个愤怒菩萨,右边是三个慈悲相菩萨,背面是一个大笑菩萨,最顶上是阿弥陀佛化相。因殿内不让拍照,游记中的十一面观音照片也是网上找来的,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观音殿内的壁画 至此,我在华严寺的参观已是尾声。 历史上的华严寺饱受点火摧残,历经磨难。解放后,国家对华严寺非常重视。1961年,华严寺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华严古刹虽被迫停止宗教活动,但不久就改为大同市博物馆。使的寺院的建筑、塑像、碑刻、藏经都得以完好的保存下来。现华严寺内保存有许多珍贵的碑刻、文物。如大雄宝殿前檐北端外壁镶嵌有南宋朱熹书《易经》碑四块,笔法遒劲,系明末崇祯年间摹刻的。大殿月台中央置有辽大康二年(1076年)八角陀罗尼石经幢和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铁制梦香炉一座。前院还有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的诗碑一通,正面诗题为《太湖》,背面诗题为《涵村道中》,字体刚遒端秀,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的贯彻落实,政府批准上华严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移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1983年,国务院将上华严寺列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1984年交给僧人管理使用。在住持藏宝法师带领下,经过宗教界的修缮和管理,寺貌焕然一新,现已成为大同市佛教活动的中心,并接待了一批批海内外佛教信徒及游人。 观音殿前的左右庑房,每侧各有高低不同的两座庑房,均为三开间硬山顶建筑,多是内部用房,其中一座南庑房为旅游商品展销部 下华严寺山门现在景区出口,走出这个门就走出了华严寺。山门我忘了拍照,只好从网上找来一张照片,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最后修改于 2020-03-27 10:13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