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法华寺后院,即塔院。 法华寺后院呈长方形,其东西长达130米以上,南北宽约110多米,总面积15000多平米,大约相当于两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称的上是面积巨大。这个后院不仅面积大,还特别的空旷,钟鼓亭、东西配殿、藏经楼,垛殿、后角楼等转圈分布,众星捧月般的环绕着院子中心一座白色的覆钵体宝塔,那座塔就是法华塔,俗称白塔。是法华寺里唯一的古建筑,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来法华寺,重点就是看那座塔。 塔是有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其占地较小、体形较高,平地突起、挺拔俊秀,最初是用于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称为"佛塔"。14世纪以后,塔逐渐世俗化。 在我国,塔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楼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最悠久、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这种塔体形高大、每层间距较大, 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塔内一般都设有砖石或木制的楼梯,可以供人们拾级攀登,塔身的外观层数与塔内的楼层往往是一致的。 2、密檐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体形比较高大,这种塔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演变而来的。它的第一层很高大,以上每层的层高却很小,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内部实际的楼层数却远远少于外表的塔檐层数,塔身的内部有的是实心的,有的只是空筒不能登临,只有少数设有楼梯。 3、亭阁式塔:是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塔身的外表就象一座亭子,这种塔都是单层的,有的在顶上加有一个小阁。在塔身的内部一般设立佛龛,安置佛像。由于这种塔结构简单、费用不大、易于修造,曾经被许多高僧们采用作为墓塔。 4、花塔:花塔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装饰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就好象一个巨大的花束,它可能是从装饰亭阁式塔的顶部和楼阁式、密檐式塔的塔身发展而来的,用来表现佛教中的莲花藏世界。它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造型却独具一格。 5、覆钵式塔:是印度古老的传统佛塔形制,在中国很早就开始建造了,主要流行于元代以后。它的塔身部分是一个平面呈圆形的覆钵体,上面安置着高大的塔刹,下面有须弥座承托着。这种塔由于被西藏的藏传佛教使用较多,所以又被人们称作"喇嘛塔"。又因为它的形状很像一个瓶子,还被人们俗称为"宝瓶式塔"。 6、金刚宝座式塔:这种名称是针对它的自身组合情况而言的,而具体形制则是多样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下面有一个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位于中间的塔比较高大,位于四角的塔相对矮小。基座上五塔的形制并没有一定的规定,有的是密檐式的,有的则是覆钵式的。这种塔是供奉佛教中密教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宝塔,在中国流行于明朝以后。 7、过街塔和塔门:过街塔是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门洞可以使车马行人通过;塔门就是把塔的下部修成门洞的形式,一般只容行人经过,不行车马。这两种塔都是在元朝开始出现的,所以门洞上所建的塔一般都是覆钵式的,有的是一塔,有的则是三塔并列或五塔并列式。门洞上的塔就是佛祖的象征,那么凡是从塔下门洞经过的人,就算是向佛进行了一次顶礼膜拜。这就是建造过街塔和塔门的意义所在。 法华寺塔属于覆钵式塔,覆钵塔的代表是五台山大白塔。其次是北京北海白塔。法华寺塔虽不如上述两塔高大,却也别有一番韵味。 法华寺塔为明代所建,覆钵式白塔(喇嘛塔),砖石结构,塔底部为一高3米的六边形基台(塔台)。上边是法华塔。法华塔又分四部分,顶部为塔刹。巨大的琉璃刹座上饰以仰莲、宝珠等。塔刹下边为“塔脖子”,塔脖镶砌有黄、绿、紫三色圆形琉璃收檐,共有八层的相轮。再下边是白色的坛形塔身,俗称塔肚子,塔身高八米,下部细、中部粗,形若瓶腰。在塔身的四方各开一扇小窗,每个小窗的上部与两侧,分别有一尊砖雕的金刚,像是承托天窗的力士,又像是守卫宝塔的勇将。周围饰以彩带祥云。金刚的造型雄壮英武,雕刻细腻,姿态威严,双目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前方。最下边为塔座,塔座为二层八角须弥座,每边长一点七米,周长十三点六米。两层分别高为零点八米和零点九米。塔座之上是两圈覆钵形金刚圈,各高四十五厘米。整座宝塔高约十八米,它黑白分明,亭亭玉立,屹立于蓝天白云下显的十分的俊秀。 仔细观察法华塔,我们会发现法华塔的塔脖部分明显有些歪,因此有人称它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法华塔的其台(塔台)为六边形,高3米。台边砌有花墙。台上设的护栏、六边形塔台的西向设有一砖券窑洞,门上匾额刻有“小洞大”三宇。窑洞里面以前塑有佛像。窑洞南北两侧设有门洞,拾级而上可直登到塔台上。六边形塔台的另五面有砖雕的佛文,分别是“万方是庇”、“宏扬佛化”,“弥高弥坚”,“不悲不来”、“千载如新”。 负责任的说,历史上的法华寺早在清代就已经不存,我们现在看到的法华寺基本都是近来10年重建的新建筑。法华塔是法华寺幸存下来的唯一古建筑, 2006年6月法华塔被列入第五批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华塔又是大同惟一的一座覆钵式琉璃喇嘛塔,其风格异域色彩浓厚,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我来法华寺主要是为看法华塔,因此围着塔拍的照片比较多。 六角形塔台 塔台西侧的门 塔台其它五面的佛文“不生不灭” “万方是庇” “千载如新” “弥高弥坚” “宏扬佛化” 塔的上半部分 塔刹部分,本照片来源于网上,人家的照片比我用低档手机拍的照片清楚多了 这张照片与上一张为同一个人拍摄,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塔身部分 法华塔与毗卢殿后身 毗卢殿后身 还是毗卢殿后身,对面是钟亭 法华寺后院的主建筑是藏经楼,藏经楼位于法华寺后院的最北端,与法华塔及前边的毗卢殿位于一条轴线上。藏经楼前边是一五开间的过厅,后边是面阔7间的二层楼,楼顶是具有五个宝顶,采用黄色琉璃镶嵌的塔刹,与琉璃收檐的法华塔、黄绿琉璃的牌楼式山门股遥相呼应。 藏经楼的匾额“教藏真源”,是法华寺住持得道高僧万德法师所题,门侧对联是:法雨天华归性海 静阅莲经参妙谛,松风塔影溯灵源 闲听鸟语悟禅机。 法华寺藏经楼里存有九篇血经塔。 血经塔是本寺住持万德法师所写,是用人血抄写佛经在十来米长的宣纸上形成的书法作品,那些文字小而密集,字体美观工整,字色呈显淡红色,一行行文字形成一条条线条。稍远一点看,会发现一座浅红色的七层宝塔跃然纸上。你无法想象,这是用血写成这么大的规模,又是如此精美的经塔,佛经竟然还可以这样写! 原来法华寺的住持万德法师,俗家姓何,1975年出生于山西祁县,1992年在太原崇善寺出家。万德法师在二十多年前,在清凉山大显通寺藏经楼中见到了一幅写于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的巨幅《华严经》塔,深为震撼。受此启发,又因自己一直喜欢书法丹青,于是萌生了创作血经塔的想法。 为了写作血经塔,万德法师参观了多处古塔,尤其对应县木塔最为青睐,所写经塔多以其为蓝本进行设计。万德法师在准备妥当之后,在法华寺掩关三年,每日刺破指血书写经书。为了保证血色持久,不会变黑,他在这三年中都是素食无盐。在三年的时间里,万德法师以小楷字体,共计写成了十五部血经塔,总计达482016个字。 十五幅血经塔,有六部经塔分别送给了五台山的普寿寺、黛螺顶、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山西交城玄中寺、苏州灵岩山寺、江西庐山东林寺。其他作品均在大同法华寺收藏。现在在藏书楼中公开展出其中的两幅,分别是《法华经》和《楞严经》。 本照片来源于网上,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后院转圈建有朵殿,东西配殿,角亭角楼,东西庑廊等,朵殿五开间,硬山顶。配殿面阔七间,也是硬山顶建筑,另外后院的两个南角分建有钟鼓亭,北侧两角各建有角楼。角楼(亭)、配殿、朵殿和藏书楼间有庑廊相连,从而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环。不过我只是远远的拍了两张照片,并没有去仔细参观。现代的技术,只要有钱,多么宏伟的建筑都不在话下。相比之下,还是真正的古建筑有嚼头。 塔院两厢的配套建筑 后院东南角的角亭,实际上是钟亭 后院西南角的鼓亭 两厢的配殿 藏经楼两侧的朵殿 向外走时,在法华寺里拍的最后一张照片
最后修改于 2020-04-23 15:05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