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山西十一——大同博物馆2、大同恐龙

2020-04-26 07:56 阅读(?)评论(0)
  走进博物馆大门,迎面是一个阿基米德螺线型的大厅,大厅中心陈设着一个牛车的模型,有游客正在那儿拍照留念。那个模型应该是大同博物馆某馆藏文物的复制品吧,不说是镇馆之宝,也是代表性文物,否则不会出现在一进门处。

  大同博物馆共有三层展厅,个系列展厅、四个专题展厅和一个临时展厅。其中系列展厅划分为《代地沧桑》《北魏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四大部分。专题展厅则包括《大同恐龙》《瓷路撷珍》《妙笔丹青》《梵语清音》等,展出有史前化石、铜佛造像、古代瓷器、历代钱币展、馆藏字画展等。从博物馆的平面图上看,这个大厅应该位于整个博物馆的中心,在它的外围是两个半圆状的大型展厅,如两轮弯月将中心大厅环绕在环中。大同博物馆各层展厅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布展,一楼的两大展厅分别是史前文物(以大同恐龙为主,属四个专题展厅之一)和代地苍桑(即夏商周时期,属四大基本展厅之一); 二楼两个展厅全是北魏平城时期,三楼展厅包括《辽金西京》、《明清重镇》两大基本展厅和《瓷路撷珍》、《妙笔丹青》、《梵语清音》三个专题展厅

  我一时没看见一楼展厅的门在哪儿,于是坐扶梯直接上了二楼,是按先二楼再三楼, 最后一楼的顺序进行的参观。但在这里,为了时代更连贯,我先从一楼写起。
  


一进门的中心大厅



某官网提供的大同博物馆中心大厅的照片



博物馆二层平面图,其它各层展厅结构相同



  一楼共有两个展厅,一是《大同恐龙》,其实这个展厅内不仅仅有恐龙,还有远古时代的其它 文物,但其中数量 最朋,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恐龙,所以这个展厅的命名就是大同恐龙,属于大同博物馆四个专题展厅中的一个。一层的另一个展厅是《代地仓桑》,展出的是大同地区从人类开始到春秋战国时的历史文物。

  我们先看看《大同恐龙》展厅。





硅化木化石。硅 化木是数百万年以前,树木被埋于地下,因水的的二氧化硅渗入木质中形成的化石



  鳞木(Lepidodendron)化石,鳞木是石松类(化石)类中已绝灭的鳞木目(Lepi-dodendrales),是古代最有代表性的树木之一,因树皮象鱼鳞而得名。鳞木是木本蕨类,出现于石炭纪,乔木状,与许多热带沼泽植物共同繁殖在热带沼泽地区,形成森林,是石炭纪重要的形成煤原始物料,也是古代素食动物的口粮之一。




  恐龙是中生代时期(大约2.3亿年前)的一类爬行动物,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 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统治了地球大约8000万年(1.44亿年前---6500万年前)。大约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时,恐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化石来了解恐龙、

  大同地区在远古是个巨大的湖泊,为恐龙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已发掘出的大量化石来看,在中生代时期,大同地区生活着数量巨大恐龙



出土于左云、新荣地的恐脊骨化石



  天镇恐龙。1981年为北师大一学生发现,经考古人员两次发掘,共出土了数十条蜥脚类华北龙和甲龙的龙骨化石。



蜥脚类华北龙



甲龙复原模型



跃龙模型



鸭嘴龙




多具完整的恐龙华石








甲龙的头骨




这个不用说,脊骨



肢骨



恐龙的各种碎骨




  最后修改于 2020-04-27 10:25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