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从鼓楼向北看,不远的马路上立着几个大牌楼,那就是大同城赫赫有名的四牌楼。四牌楼位于大同旧城的中心,大同城南北主轴线和东西主轴线的交汇点上,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的建筑。系明代洪武年间,大将军徐达重修大同城后,为壮军城、炫耀功德,在城中心的十字街口修筑的建筑。 四牌楼为木构,四个牌坊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每个牌坊均为四柱三门式牌坊,即中辟正门,左右为便门。牌坊高三丈余,宽约五丈余。正门上有五朵斗拱,旁门上各有四朵斗拱,顶为悬山顶,覆黄色琉璃瓦。通天柱为朱红色,正门的枋额上分别有街名,东为“和阳街”,西为“清远街”,南为“永泰街”,北为“武定街”,均为黄底黑字,每字二尺见方,为清代重修牌楼时由大同书法家王德馨所书。整个建筑结构精美巧固,巍然壮观 1954年,四牌楼于因妨碍交通被拆除。2012年,媒体报道大同市政府有意复建四牌楼在内的多个大同地标性建筑。 修复过程已于2012年9月时开工,复建后的四牌楼宽19.2米,高14.43米,形制为"四座四柱三楼式悬山顶跨街牌楼"。 四牌楼东侧即和阳街(大东街),路北为新建的代王府,路南是赫赫有名的九龙壁。 大同九龙壁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府前的琉璃照壁,九龙壁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建于明代洪武末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建造年代比北京北海九龙壁早250年,体积是北海九龙壁的三倍,是中国现存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九龙壁。2001年06月25日,大同九龙壁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九龙壁由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构成。壁顶仿木构庑殿顶,上覆琉璃瓦。正面壁身由426块特制的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上面均匀协调地分布着9条飞龙。9条飞龙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壁上。龙的间隙由山石、水草图案填充,互相映照、烘托。壁底为须弥座,高2.09米,敦实富丽,上雕41组二龙戏珠图案。腰部由75块琉璃砖组成浮雕,有象、狮、飞马、麒麟、狻等多种动物形象,生动活泼,多彩多姿。龙壁东西两端分别是旭日东升和明月当空的图案,并衬有江崖海水,流云纹饰。龙壁前有一个长方形的倒影池,九条飞龙倒映水中,水动龙游,妙趣横生。 关于代王府和九龙壁大同有个传说: 朱元璋第十三个儿子叫朱桂,从小被立为太子,但他秉性愚顽,脾气古怪,不读诗文,成天游手好闲。年近二十,朱元璋见他无才无德,废其太子之位,另立四子继承王位。 朱元璋废了朱桂太子之位后,朱桂又器又闹。朱元璋没法子,只好封朱桂为代王,让他驻守大同,为安抚他,比照金陵的皇宫在大同城内大兴土木,修建了一座超规格的代王府,让代王过过"皇帝瘾"。所以至今大同古城内还有"皇帝街"、"正殿街"、"东华门"、"大有仓"等街道名称,都是皇宫级别的名称。这才堵住了代王的嘴。 九龙壁中心的龙 半年以后,九龙壁建成。端礼门外张灯结彩,鼓乐齐鸣。代王朱桂、老将军徐达及其女儿王纪徐氏登上城楼凭栏观赏,果然高大雄伟,辉煌夺目。阳光下壁顶的琉璃瓦光彩耀眼,正脊上的两条金色卧龙,栩栩如生;壁面上九条琉璃彩龙,或盘曲回绕,搏浪嬉珠,或昂首奋身,吞云吐雾;巨大的须弥座,上面中腰雕刻着狮、虎、象、鹿、狗、麒麟、飞马,有的奔腾如飞,有的翘尾回首,还有的款步而行,形象十分生动。整个九龙壁长45.5米,高8米,厚2.2米。 愣代王高兴得愣性大发,狂饮一番,大声叫好。一会儿,浓云密集,天空阴沉,下起雨来。代王命人秉灯点烛,不一会红烛高烧、宫灯齐亮,透过雨帘,彩壁上九龙浴水,扑朔迷离,别有一番情趣。所以有"雨中戏龙"一说。代王又叫了一声"好",忽然空中电闪雷鸣,接连三声霹雷震耳。朱桂一惊,酒杯失手落地。他仿佛看见从天上下来一黑一黄两条飞龙,在壁前吐水如泉。原来,龙壁上的龙以假乱真,引来了天上的巨龙送来了甘霖。一会儿,彩虹当空,晚霞通红,雨水冰浴过的九龙壁,更加五彩斑斓,代王忙命人前去打探龙壁有无伤痕。回来的人票报,龙壁之后的金泊仓三步之内被霹雷砸出两眼井,两眼井水一甜一苦。就是现在的金泊仓"两步两眼井",也是九龙壁一景。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着"三步井两眼,一眼苦来一眼甜"的俗话。但龙壁前被炸雷轰了一个坑,里面集满了一汪碧水,代王就在壁前让人砌了一个水池。九条龙倒映在水中,风吹水动,像"游龙戏水",成为九龙壁又一景。水池把两井的水引到其中,甜水井人食用、苦水井能治病。据说,旧社会熬"鸦片烟",非此井水不可。所以有的人从千里以外来取水。这个水池叫"倒影池",是九龙壁的第四景。 当然,传说只是传说,哈哈一笑就行,不能当真。 九龙壁东侧的一、二号龙(从中心向外数) 九龙壁 西侧的3、4号龙 九龙壁东侧的1、2号龙(从中心向外数) 九龙壁东侧的三、四号龙 侧视九龙壁 九龙壁坐落在和阳街南侧,原来就在路边,龙壁坐南朝北,面对着原来的代王府。后为保护龙壁,圈了一道院墙,进去参观要买票。我年过60,可以免费参观。 小院东侧的几块古碑 九龙壁对面是施工中的代王府、代王府占地面积19158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二十多座,房屋八百余间,是在辽、金西京国子监(即太庙)的基础上,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的王府,是明代规模较大的一座藩王府邸。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开始建设,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成。 代王府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690m,东西宽260m,四面围有数米高的墙垣。代王府内的建筑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王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王府分为外朝和内庭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承运殿、园殿、存心殿,是代藩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长春宫、交泰殿、坤宁宫,是代王和代王妃居住的正宫。代王府先后有11位代王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历经了明王朝由建国而至失国的历史过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末代代王朱传?被执。明王朝覆灭后,代王府宜为大同总兵姜襄的府署。1649年,这座传承了250年的王府毁于多尔衮屠城的大火,仅九龙壁幸存。 2011年3月,作为名城复兴的重点工程之一,大同市恢复重建代王府的工程全面启动。是新中国复建规模最大、复建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 从九龙壁前看施工中的代王府 代王府效果图 代王府工地的围档 和阳街上,代王府东侧的门脸,如果说近太平楼以东的和阳街以新建的仿古建筑为主的话,太平楼以西的街面上则留有不少旧建筑,这种建筑虽不如新建的仿古建筑 高大上,但更反应了旧日大同人的真实生活。 从武定街上看施工中的代王府
最后修改于 2020-05-11 19:32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