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镇三晋,一刹传千古——太原永祚寺游记、4

2021-02-03 10:18 阅读(?)评论(0)
  受地形限制,西路院呈三角型。一进院是一条南北向通道。通道东侧是一组花坛,两边摆放着两组石像生,应是各地收集而来的文物。花坛南侧是一小院,在导游图上标为展厅。通道以西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两进四合院。



西路院里的石像生





从西路院里看双塔,大逆光,拍摄效果不好



  “展厅”位于花坛之南,大雄宝殿的西侧,与中路院里的大雄宝殿隔墙而对。说是厅,实际是个面阔5间,坐南朝北的殿堂,其风格与礼佛院里的客堂、禅堂基本相同。我们去时这几间展厅锁着大门,里边展有什么不得而知。展厅南侧是一个小院,因是逆光,也没有什么特点,这两个建筑我都没有拍照。

  花坛和展厅院的路西,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两进四合院,大门上方的横匾上书有“山西土地质文物保护基地”几个大字,这个院与双塔寺属于两个不同的单位,不对外开放。我只能在门口“偷”拍一张照片。



路西“文保”院的大门



路西“文保”院的内景,里边是院套院的结构



  文保院和展厅院南侧是大片的绿地,绿地之东即双塔寺塔院。塔院的地势比西院及礼佛院都高,高出了整整一个台阶,足有3、4米高,塔院因此也叫上院。



从西向东看塔院



由塔院西侧台阶下看上院的永祚双塔



  中国古代的建筑群,很重视风水,讲究依中轴线布局,即主要建筑要建在一条轴线上,这条轴线还多是南北向轴线,其它次要建筑则分列在中轴线两侧,左右对称,不可破例。如果是多组院落,则在主轴线两侧形成一条或多条次轴线,次轴与主轴成平行关系。太原的永祚寺却很是另类。永祚寺不仅在朝向上一反常态,变坐北朝南为坐南朝北,其寺院建筑和塔院建筑还不在一条轴线上,也非平行的主次轴线,其寺院和塔院的轴线相互交插,呈45度角。这种奇怪的布局不敢说是绝无仅有,也是极为罕见,说起原因,还是风水的缘故。

  永祚寺是先有文峰塔,后有永祚寺。前边说过,文峰塔的原因是因为风水。是认为太原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影响文运,为弥补地势的欠缺,逐筹资在太原城的东南方建了文峰塔,所以文峰塔不是佛塔,而是道教教义上的镇塔。福登老和尚修建永祚寺时同样重视风水,他把永祚寺的寺址选在了文峰塔西北方,即太原城和文峰塔之间,同时在文峰塔和永祚寺之间又修了一座宣文塔,两塔一寺与太原城成为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轴线。而永祚寺寺院本身的建筑按南北轴线的方式来设计,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两条交插的轴线。




  永祚寺双塔都在双塔寺东南方位,一个东南,一个西北,两塔相距大约46米。从塔的造型上看,文峰塔虽然略早于舍利塔,但它们必竟属于同时代的作品,因此外形极其相似,平面都是八角形,边长均是4.2米,周长33.6米,粗细基本没有区分。塔高一个54.76米,另一个54.78米,两塔高度公差2厘米,根本不分伯仲,差别几乎可以不计。从造型上,两塔都是13层,底层均为7米,以上各层也基本一致,而且二层以上由下而上规律递减符合人们仰视时下低上高的视觉效果。从构造上,两塔与大雄宝殿等建筑基本一致,都是砖砌仿木构建筑,即塔身全部为砖石结构,外表饰以精美的砖雕斗拱斗拱的结构、造形,檐、椽、柱、枋的砍磨、砌筑,可以说大同小异。同时两塔还并称为宣文塔,这些都反映着它们为同一时代产物的鲜明特色。

  永祚双塔虽极其相象,其实还是有一些区分的,首先,两塔的用途不同,先建的塔补辅太原“文运”的风水塔塔,后建的塔是舍利塔,是一座名符其实的佛塔。两塔在外观上也略有不同,旧塔(即文峰塔塔各层收分不明显,基本为直上直下,整个塔外形呈直线形,近于直筒,而且是素边檐子,雕饰牡丹叶子;新塔(即舍利塔)明显的收分,上下直径相差很大,尤其是七层之上收分十分明显,整个塔呈弧状流线型,琉璃剪边檐子,饰的是莲花。两塔的塔。刹也有明显不同。这些大大小小的差别,反映了两塔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在造形、技艺和审美风格上的不同。




  永祚双塔位于双塔寺最高之处,是太原古建中最高的建筑,它们相映成趣,犹如一双亭亭玉立的孪生姊妹,一经建成即为世人瞩目,被誉为“晋阳奇观””文笔双峰“,当作太原的标志,吸引着每一个南来北往的宾客。历代的地方志书都把“凌霄双塔”作为古太原城的八景之一,其影响之大甚至使的寺院的本名“永祚寺”也鲜为人知,直被“双塔寺”所取代。

  凌霄双塔又使历史上不少涉足于太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墨客骚人为之赞叹。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曾为其颂咏;明代江南七大文人之一的李维桢曾为其吟诗;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艺术家傅山先生曾为其作画;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将杨成武将军曾为其挥毫;……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不一而足。




  永祚双塔,先建的一座是文峰塔。峰塔也叫宣文塔,宣文宝塔。太原当地人或地方志中往往称文峰塔为“旧塔”,因方峰塔位于舍利塔东南,也有人称之为“东塔”或者“南塔”。

  文峰塔平面呈八角形,共13层,最低层边长4.6米,全塔总高54.76米,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该塔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塔上的斗拱、飞檐、枋、椽、柱(垂柱),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砍磨而成,其造型精美、端庄大方。
  旧塔所以叫文峰塔,是因为它创建原因本是为补辅太原府城“西北高东南低”,不利于发展文化的地形不足,用以“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对于这一点我国古塔研究的专家张驭寰先生和罗哲文先生曾有过明确的论断。至于宣文,则是带有明显的时代的特征,据说塔的建造得到了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的资助,李太后的尊号“慈圣宣文皇太后”,故称宣文塔 。

  修建文峰塔的主持者为曾任过山东布政司左参议的傅霖。文峰塔建成十年后,傅霖有了一位孙子,他就是“清初三大师”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傅山,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堪称巨匠。于是有人说:文峰塔果然是一振并州文风。




  文峰塔一经问世,塔身就向西北微倾,对于这点,历代地方志乘都有确实的记载,并且成为福登造塔的发念和原由。多少年来,许多的传言和不少对建筑很有研究的人都说,文峰塔之所以西北向微微倾倒,是建塔匠师们在造塔之初,考虑到塔身很高,又地处东山边沿,容易受西北风的影响,为抵消西北风对塔的吹阻。以求塔身能站立更稳,所以才有意将塔身向西北向微侧。这当然只是传说。个人认为,和很多斜塔一样,文峰塔之所以歪斜是受当时的测量条件和施工条件所限,并非真的有意而为。在塔建好后才发现歪斜,只能编个理由自圆其说,不过这个理由编的挺圆满,不合情也合理。

  文峰塔一建就向西北倾斜,加之双塔寺建在向山北麓,地势南高北低,北侧地基偏软,建成以后倾斜日趋加重,到1989年11月,塔中心向西北偏离已达2.82米,到1993年10月增至2.86米,且塔体劈裂缝隙逾百,最宽达零点零八米,最长达五米,因下沉两侧高低不匀,总差异达0.68米。这座400年古塔情况危急,危在旦夕!

    对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1994年5月,果断做出抢修东塔的决定,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据其十年观测之资料,经专家六次论证,几经协商,采纳国家文物局建议,邀杭州曹氏建筑物纠偏研究所负责纠偏,并签定合同。一1995年7月16日,纠偏大师曹时中偕技术人员进驻工地,采用沉井之法,凿土井九眼于塔基之东南恻,科学操作,井下施工,历时40日,至8月25日纠偏告成,斜度由2.86米缩小为0.86米。10月25日,验收合格。

  第二年,为巩固纠偏之成果,又进行了塔基加固,打桩围箍,灰土筋带,防水渗透 ,塔檐斗拱 ,精心修补,处理弥合,内设钢混,塔刹归正,塔身强固,层层钻孔,加施描杆,槽钢固定,整体修复,遵循传统工艺,采用现代手段,使纠偏修缮后之东塔,塔体塔檐之原貌、原构、原有手法及雕造风格,得以保持,预期效果,完全实现。此工程于1997年9月26日告竣。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文峰塔只是稍微有此偏斜,需认真观察才能发现。





  文峰塔的东南,塔院建筑中轴线的最末端有座两层的殿堂,为永祚寺后殿。后殿的下层建筑与永祚寺其它建筑类似,为砖砌拱券式窑洞,但屋檐并没有做其它建筑那种仿木构装饰,只砌以简单花格,顶部有砖砌十字花格的围栏,这点和众多山西民居的风格很是相象。后殿的二楼是一座中国传统的木构歇山顶楼阁,以绿色琉璃瓦屋顶。后殿内似乎并无什么东西,只是几间空房。




高大巍峨的后殿



  文峰塔和舍利塔间也有座殿,叫过殿。

  过殿规模不大,只有三开间。也是窑洞式建筑, 上覆绿色琉璃代顶。其正面(面向舍利塔及大雄 宝殿一面)开有一门两窗,背面只有一门。这座过殿不是福登修建的建筑,资料介绍,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




由文峰塔方向看过殿及其后面的舍利塔



  过殿西北即舍利塔,舍利塔本名宣文塔、宣文佛塔,(文峰塔也可叫宣文塔,并称宣文双塔),因塔内藏有佛舍利子,习称舍利塔。舍利塔位于塔院西北隅,所以也有人按方位把它叫做北塔或西塔,或称为新塔。

  

从过殿一侧(即东侧看双塔中的舍利塔



 舍利塔也是典型的楼阁式空心砖塔。其平面也八角形,共13层,最低层边长4.6米,全塔总高54.78米,比文化 难听的话塔高了2厘米。该塔的塔座为沙石条砌筑,质朴坚固。塔身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塔上的斗拱、飞檐、枋、椽、柱(垂柱),均为青砖仿木结构砍磨而成,13层塔檐都用孔雀蓝色琉璃瓦砌出晶莹美丽的边沿。在塔的第一层撩檐枋下,斗拱与斗拱之间的空处,嵌刻有砖字“阿弥陀佛”,字体犹如一条飘带,层层叠压,美观而匀称。这几个字既表明了塔的属性为佛塔,也巧妙地添补了斗拱与斗拱间平板的空间,真可谓独具匠心。

  该塔1——7层的砖仿木斗拱,无论形制还是结构均与大雄宝殿相同,为“五踩重翅”,上承撩檐仿、椽、飞,组成塔檐。随着塔身的拔高,塔层的上升,每层高度逐渐减低,斗拱形制也随之变小,逮至8层以上,斗拱结构则改变一跳(即三踩),明显收分,使塔身轮廓造形呈流线形,十分美观。

  舍利塔每层的八个角,都镂刻有砖雕的装饰性莲花垂檐柱,垂柱与垂柱之间,有砖砌栏额相连,垂柱上方,砖镂的角替、枋头、华板等上面,刻有细腻逼真的草纹、云纹,大大地增强了塔外面的装饰性。这种建筑雕刻,不仅图案富丽,镂工精细,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和代表了明代砖构建筑的艺术风格,可称明代砖仿木建中的优秀作品。

  舍利塔的底层开辟两门,一为东南方向,一为西北方向。缘东门拾阶而上,迎面是石砌的佛龛,龛中造像毁之战火。继续攀登,便进入塔外壁与内壁之间的阶梯;盘旋而上,则可濒临顶层。站在塔的顶层,凭着古老的塔身,居高临下俯瞰太原全城,目睹晋阳风光,确如郭沫若先生所述:“远望太原气势雄,汾河两岸稻田丰。新兴工业高精大,后继英才专敢红。”难怪明人李博登临塔顶之后深有感慨地赋诗:“矗矗苍龙擎宇宙,绵绵紫气发林峦。我来欲把星辰摘,到此方觉世界宽。”若进塔的西门,则与东门之内迥然不同。这里没有步步高升的台阶,不用数步就可进入舍利塔的底层。在这里可以欣赏明代空心砖塔,塔心空券,形成层层有塔室的建筑风格和技艺,饱览券进式楼阁宝塔的内部结构。那时,将对当时劳动人民的精湛建筑技术产生新的具体的认识,给你以美的知识的享受。

  舍利塔塔顶的塔刹,由铜、铁两种金属铸制。刹座为覆盆仰莲式须弥座,用生铁铸成。刹顶则为铜质宝瓶式,制于覆盆仰莲座中。



从西南的角度看舍利塔



从南偏西的方向看舍利塔



从西南侧看舍利塔塔 檐的细节,注意每面屋檐下均有“阿弥陀佛”小字




  舍利塔的底层开辟两门,分别位于东南和西北方向。若从西门而入,仅走数步就可进入舍利塔的底层。在这里欣赏明代空心砖塔,塔心空劵形成的层层有塔室的建筑风格和技艺,一观舍利塔的内部结构,这也是在文峰塔之中看不到的风景,我去时此门并不开放,无缘一观。东南门进去可以登塔,拾阶而上层层盘旋,最高可登至11层,一览太原风光。不过为安全,现在在窗前安了拦杆,人靠近不了窗户, 所以视线很受限,加之空气原因,观景的效果一般。



从舍利塔东南门处看塔的内部



从一层向上看塔芯部分



从一层向下看的塔芯部分



  登塔的梯道又窄又陡,而且没有灯,只在接近每层的窗户时才有光线,因此非常暗,游人登塔需小心翼翼,好在我经常爬山,体力不是问题,一鼓作气就登至了最高。



登塔的楼梯,手机拍照,后期多级增光



每一级的小窗户



从11层的窗户处向外看



从舍利塔窗户里看文峰塔



  需要指出的是,舍利塔在解放太原的战争中遭受了很大的伤害。阎锡山经营山西38年,把太原打造成了铁桶,仅炮楼就修了数千个。解放战争期间,地势较高的永祚寺成为太原外围的重要防御据点,阎锡山的第四十三军军部就设双塔寺,阎军炮兵观察哨就在文峰上。当时的双塔寺周围,战壕密布、碉堡林立。1949年4月,解放太原的战争打响后双方,为争夺双塔要塞发生激烈交战,为遏制阎军炮兵火力,解放军用重炮从东山轰击双塔防御阵地,舍利塔中弹,二到八层被炸飞半边。从此,残破的宣文塔与日渐倾斜的文峰塔在一个个暮日斜阳间坚强挺立,历经三十多年风雨之后,直到1984年被修复。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修复如初的塔。



解放太原战斗找响前的双塔寺



 参观完宣文双塔,我在永祚寺里的参观就结束了,本来双塔寺东院的碑林也很不错,据说收藏有260块古碑,很值的参观,但我去时碑林院被围档了起来,据说正在施工,只能留下一个遗憾。

  10点45分,我走出了双塔寺。下边是出寺前拍的最后一张双塔的照片。



  最后修改于 2021-02-03 10:49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