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对越坊西,公隔几米就是凉亭式的献殿。 献殿是举行祭祀活动时陈列供品的场所,只有大型的宗祠或庙宇等场所才有的殿。晋祠的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其梁架建造时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完全由木头卯榫而成;且只在四椽栿上架一层平梁,结构简单,不弱不费,轻巧坚固,很有特点。献殿,当心间前后辟门,门扇亦为直棂栅栏门。其余各间不砌墙壁,只在坚厚的槛墙之上安直棂栅栏,整个献殿既为大殿,又似凉亭,是我国唯一的殿、亭结合的建筑。献殿不仅是国家级文物,还与圣母殿、鱼沼飞梁并称为晋祠三宝。 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描述晋祠献殿的原文:献殿在正殿之前,中隔放生池。殿三间,歇三顶。与正殿结构法手法完全是同一时代同一规制之下的。斗栱单栱五铺作,柱头铺作双下昂,补间铺作单杪单下昂,第一跳偷心,但饰以小小翼形拱。正面每间用补间铺作一朵,山面唯正中间用补间铺作;柱头铺作伪双下昂,完全平置,后尾承托梁下,昂嘴与地面平行,如正殿的昂。补间则下昂后尾挑起,耍头与令栱相交,长长伸出,斫作昂嘴形。两殿斗栱外面不同之点,惟在令栱之上,正殿用通长的拂檐枋,而献殿则用替木。斗栱后尾惟下昂挑起,全部偷心,第二跳跳头安梭形“栱”,单独的昂尾挑在平榑之下。至于柱头普拍枋,与正殿完全相同。 献殿的规模并不宏大,但距对越坊过近,近到两者距离仅5米远,站在对越坊下只能拍下献殿的门。我试了试,即使在斜侧位,我的手机也顾头顾不了尾,无法反映出献殿的全貌,只好作罢。 献殿和对越坊之间,左右两端建有钟鼓楼。钟鼓楼是钟楼和鼓楼的合称,中国传统建筑之一,楼始于隋代,止于明清。在古代,每一个城市或宫廷、寺院等,都建有钟鼓楼或亭,是专用于报时的建筑。钟鼓楼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或佛事时节制礼仪之用。 晋祠的钟鼓楼 位于对越坊两侧,南为鼓楼,北是钟楼。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1956年按原样彩绘。二楼形制相同:重檐十字脊,四面山花,中置一小庙,宝珠火焰顶,盘龙大吻对峙;下檐三踩斗拱,三幅云昂嘴,龙首状耍头,角出象鼻由昂;小八角柱间装置直棂栅栏围护,立于高约4米的方形石砌台基上,角出螭首,西面设人字形踏道,可供人上下。 献殿南侧的鼓楼 北端的钟楼,楼内悬有高2米余大钟1口,最大外径1米多,边缘成波浪型,铸文清晰,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所铸。鼓楼中置大鼓,长约2米,径约1米,左右镌刻蟠龙彩凤图案。 鱼沼飞梁是晋祠圣母殿前的一座精致古桥。所谓鱼沼实际是一泉眼,为晋水三泉之一(另两泉分别为难老泉和善利泉),泉池呈方型。古人把圆形的水塘叫池,方形的水塘叫沼,方形的水塘又有鱼,所以叫鱼沼。梁则是架在池塘上的桥。鱼沼飞梁呈一十字型桥,其东西桥长19.6米,宽5米,前后与献殿和圣母殿相接,高出路面0.6米,高睛地面1.3米。南北桥长19.5米,宽3.8米,左右下斜到沼的两岸,由于东西桥面宽广,南北下斜如翼,整个造型犹如一只欲展翅飞舞的大鸟,故称飞梁。 鱼沼飞梁与献殿、圣母殿同为晋祠三大国宝级建筑,并称晋祠三宝。资料介绍,现存古桥属于北宋时期的建筑。但实际上它的历史要比北宋早的多,北魏学者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上有“枕山际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的记述。由此可知,这座桥在北魏以前就已建成,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鱼沼飞梁又是我国现存箸名古桥之一。之所以这么说,不仅仅因为它年代久远,更是因为鱼沼飞梁是中国古桥是少有的十字型桥梁,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所以有人说, 鱼沼飞梁是现代立交桥的雏形。 我们看到的鱼沼飞梁表面上是一座石桥,其实其下边的梁架是属于宋代的遗存木质梁架。鱼沼飞梁是在方形鱼沼内,置34根石桥柱,柱头置木斗栱与梁枋,上承石头桥板与石栏杆。鱼沼飞梁的东西向桥为水平桥面,两端设踏步。南北桥则中间高两侧低,木斗栱与梁枋改变了石桥面的推力传递方向,使重量垂直传到桥柱上,桥柱从梁枋荷载角度分布间距宽窄不等。桥梁充分利用材质在三种环境中的特长,石柱水中耐腐,木材韧性与塑性,石桥板耐磨、防火,达到了整座桥梁坚固、美观、耐久的效果。 据有的专家考证,鱼沼飞梁34根石柱及柱础造型仍保留着北朝风格,其它部分则具有宋代建筑特点。 鱼沼飞梁桥头的铁狮 鱼沼飞梁的照片我照的不理想,立体效果很差,无法反映桥的全貌,在此借一张晋祠官网上的照片,让看官能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从表面上看,鱼沼飞梁是一座石桥,其实其下边的梁架是属于宋代的遗存木质梁架。鱼沼飞梁是在方形鱼沼内,置34根石桥柱,柱头置木斗栱与梁枋,上承石头桥板与石栏杆。鱼沼飞梁的东西向桥为水平桥面,两端设踏步。南北桥则中间高两侧低,木斗栱与梁枋改变了石桥面的推力传递方向,使重量垂直传到桥柱上,桥柱从梁枋荷载角度分布间距宽窄不等。桥梁充分利用材质在三种环境中的特长,石柱水中耐腐,木材韧性与塑性,石桥板耐磨、防火,达到了整座桥梁坚固、美观、耐久的效果。 据有的专家考证,鱼沼飞梁34根石柱及柱础造型仍保留着北朝风格,其它部分则具有宋代建筑特点。 鱼沼飞梁石桥板下是木头的梁架 鱼沼飞梁桥边的古树,把路边的石头勾栏挤碎了 鱼沼飞梁西即圣母殿。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晋祠内最主要的建筑,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姬诵及晋王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所建,大殿坐西向东,位于晋祠中轴线的终端。 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中国宋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圣母殿殿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极为宽敞,是中国古建典籍《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制实例。大殿檐柱侧角升起明显,给人以稳重之感,殿堂结构为单槽式,即有一排内柱,殿四周除前廊外,均为深一间的回廊,构成下檐。殿内外采用"减柱法",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梁架,扩大了殿内空间。圣母殿基本上遵照了《营造法式》的定制,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为我国古建国宝。是华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与献殿、鱼沼飞梁并称为晋祠三宝。 圣母殿与我们常见的宫殿有一明显不同处,其殿前的8根廊柱上各有一条栩栩如生的木雕盘龙,这些造型各异,形态生动的龙传说为宋代遗物,保存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了。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 在圣母殿的两侧,北有苗斋堂,南有台驿庙(即张姓祠堂),不过这两座建筑规模都不大,一看而过,我没有拍照。 历史悠久, 人文景观荟萃的晋祠园中保留了自宋代以来的匾额上百幅,堪称古代匾额的博物馆,其中仅圣母殿的匾额就多达3、40幅,这些匾额虽不如三大名匾出名,书法繁多、文字优美、刻工精湛、古朴典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因时间原因 ,我们不可能一一细看,只能随手拈来,管中窥豹。 “显灵昭济圣母”匾:立匾,匾长4.2米、宽3米,四边加饰白云朵式花边,显系北宋流行纹饰。制作年代和书写人不详,大概率是北宋政种元年。《宋会要》载:“熙宁十年(1077)封‘昭济圣母’,政和元年(1111)加封‘显灵昭济圣母。’”。 ?三晋遗封御匾 (御章一枚):制作时代: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尺寸:长2.7米、 宽0.76米,匾额位置:圣母殿前廊明间阑额正面。匾额背景资料:据《晋祠志 宸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光绪帝后)乘舆巡幸山西,七月驻蹕太原府,闰八月由晋巡幸陕西。----凡乘舆经行之处,各大祠宇均赐御书匾额。” 惠普桐封匾(御章一枚):此匾上款:同治十三年,下款:山西巡抚臣鲍源深谨遵悬挂。尺寸长2.85米、 宽0.91米,制作时代:清同治十三年(1874)。匾额位置:圣母殿前廊左次间阑额正面。匾额背景资料:《续太原县志》光绪版载:“同治十三年六月巡抚鲍源深以本年夏雨愆期,遣官恭诣晋祠神庙,虔禱取水,随获甘霖---故復奏请一體加封赐额 御书‘惠普桐封’、‘功资乐利’两额。” 惠流三晋御匾(御章一枚),尺寸:长2.08米、 宽0.84米,制作时代:清光绪五年(1879),悬挂于圣母殿前廊左稍间阑额正面。背景资料:《太原县志续编》载:“光绪四年,巡抚曾忠襄公委员禱雨晋祠立应,復请加封号赐额。五年冬奉部文,太原县晋祠镇圣母庙历朝禱雨辄应----封号奉硃笔圈出‘翊化’ 钦此,并赐‘惠流三晋’额。” 圣母殿内有宋代彩塑44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风头椅是,凤冠蟒袍,神态端庄、富态安祥。圣母周边是43尊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宋代侍女塑像,这些侍女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她们手中各有所奉,个个眉目传神,形态潇洒,栩栩如生,这些彩塑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宋代塑像群,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晋祠文物中极为珍贵的佳作,被称为晋祠三绝之一。 圣母殿前立有多块古碑,多为修祠功德碑。这是其中的一尊明隆庆年间的古碑,名“重修晋祠庙碑记”
最后修改于 2021-02-11 17:14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