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一豪宅,太谷三多堂——山西曹家大院一瞥、4

2021-12-05 11:35 阅读(?)评论(0)
  参观完外宅部分,再来参观三多堂内宅。三多堂东门阁与神祖阁间的东西甬道路北,从东到西排列着五路院,五路院中有三个主院,两个跨院,这五路院即三多堂内宅。

  三多堂的三座主院都以多字命名,从东至西分别是多寿院、多福院、多子院,这也是三多堂名字的由来。之三个主院分工明确,正中的多福院是老爷及幼小子女居住的院子,东侧的多寿院是长辈安居之处,西侧的多子院则是学龄后或成年但未来分家男子生活的地方。三座主院布局也基本一致,都是前后两进院,前院临街都是两层的倒坐楼,两厢各有5间厢房,正面是过厅。里院正面是高达十几米的主楼,两厢也是各5间厢房

  现在我们看是的即三多堂多寿院大门。多寿院位于
三多堂内宅院东端,又称为东院。大门位于三多堂三条南北轴线中的东轴上与道南的帐房院正门正好相对。多寿院的院门宽2.1米,高3米以上,与一般的院门相比显的十分的高大。门前三级台阶,两边蹲有两只石狮子,雄狮足踏小球,象征主人的权威和气度。雌狮足踏小狮,象征儿孙满堂。一雄一雌放在门口,寓意家族兴旺、富贵延年。但与绝大多数晋商大院略有不同,多寿院正门上方没有悬匾,这是三多堂的一个特殊之处




  多寿院正门的内侧,上方有砖雕的“斗”三字。简单的3个字,蕴藏着很深的含义:按中国传统,从右向左念是斗山天,“斗”古代计量单位,聚沙成塔,汇溪成海,斗可汇成山,山可与天齐,体现了曹家由小到大,积累发家的过程。从左往右念是天山斗,“天”取其谐音为“添”、“山”的谐音为“三”,古人讲日进斗金,曹家要日进三斗,可见曹家的财大气粗。另外,“斗”还可读成4声,即斗争的斗,体现了曹家与天斗,与地斗,不怕一切困难,欲与天公试比高之气魄。




  山西的晋商大院,传统布局是“外三合里五”的布局,外院三间架(即东西厢房各三间),里院五间架(即东西厢房各五间)。也有个别是外四里五的格局),三多堂打破了晋商传统民居的风尚,里外院都是五间架,其院宽约17.5米,进深42米,除去前罩楼和正厅所占的位置,仅庭院部分就达长23米之多,比一般晋商宅院的前院更加的宽敞。我去之时正赶上下雨,尽管天色阴沉昏暗,立于院中还是很豁亮。不象乔家大院,晴天也有一种坐井观天的感觉。



多寿院前院



从北向南看前院



厢房正面局部,因院子宽度不够,拍不出厢房的全貌



  三多堂挂有两个牌子:“三多堂博物馆”和“山西古典家俱博物馆”。如果说,前边参观的外宅部分展出内容以曹家历史为主的话,内宅各院则以各种古典家俱展出为主,多寿院的东西厢房里展出的就是这类古典家俱。说真的,这类老家俱在4、50年前的民间还不难见到,但在今天,恐怕只有类似的博物馆里才能一见真容了。与有些大院里的“古典家俱”多是“仿古”的新家俱不同,曹家大院里的古典家俱可是地地道道的“老物件”,种类之全,规格之高,数量之多,在其它晋商大院里实难一见,难怪三多堂会挂有一块“山西古典家俱博物馆”的牌子了。













  前院的主建筑是过厅,过厅也叫前厅、厅堂,位于前后院之间主人接待客人或议事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客厅过厅只有在大户人家,两进以上的宅院里才会出现,所以在中国古建筑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往往与主人的身份地位有关,所以明清两代对不同等级宅院的厅堂规格有着明确规定,不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一律不得僭越。

  关于过厅有两个基本要求:“正当”、“向阳”。“正当”是指厅堂必须位于主群建筑的中央轴线上,主体周正、位置当中,充分体现其地位。“向阳”是指堂屋在朝向上要“座北朝南”,这是因为我国地处北半球,座北朝南的房子阳光充沛、空气流通、视野广阔、相对冬暖夏凉,属于条件最好的房屋,不管皇宫王府还是官府衙门,或是一家一户的普通民宅,都以北屋为上房,不论尺寸规格还是高度,或者装饰档次,都要高于两侧的厢房。




  中国传统民居,厅堂的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接人待客,二是议事,二宴请贵宾。多寿院居住的是长辈,过厅主要是供老人会见或宴请亲朋好友当有需要时,可在前院搭台唱戏,老人坐在厅内也能观看演出。

  多寿院的过厅为木结构建筑,面宽五间架,进深九架梁,长17.5米 ,高8米,宽13米。其南北不砌砖墙,但满安花棂格扇,夏天打开格扇,四面可以通风,冬天关上隔扇,有利于保暖。厅内“金钢砖”铺地,四根主梁采用金粉做底的彩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明清两代都有关于宅院建筑方面的规定,比如明朝就有“庶民庐舍不逾三间五架,禁用斗拱彩色”的规定只有朝廷一、二品大员的府邸才允许的“五间九架”的豪华厅堂,由此可见曹家当年的富有和气魄,也璋显了主人的身份。抗战时期,日寇占据了曹家大院,不仅大量掠夺了曹家的金钱财宝,还用刺刀将大梁上的金粉一点点刮掉,使的房梁上的珍贵彩绘遭受了严重破坏。




  多寿院的过厅,正面是中心间开门,面向内院的背面却是门开两侧,这与一般宅院过厅前后都是中心间开门的传统格局有着明显的不同。




三多堂过厅的北面



  看过多寿院前院,我没有先去后边的内院,而是先去了东跨院。

  三多堂内宅五路院三主两跨院,位于多寿院东侧的跨院俗称东跨院。位于多福院与多子院之间的跨院是小姐居住的院,因院内建有绣楼,称为绣楼院。

  多寿院与东跨院之间共留有三个便门。三个门分别位于前院东南角,即倒坐房东厢房之间;前院东北角,即东厢房与过厅之间;后院东南角,即过厅与后院东厢房之间



前院倒坐房东厢房间的便门



   穿过东墙上的便门就来到了东跨院。东跨院也分前后两院,两院长度与主院相等,但宽不足9米,只相当于主院的一半,因此院型显的十分修长。院的西侧为甬道,不设西厢房,5间厢房,应为过去的下人所住南罩房紧挨整个三多堂的东大门,过去应是门人所住,现在不对游人开放,成了消防器材库。

  东跨院前后院间的过厅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前后带厦,中心间开门,实际长度仅8.7米,高约5米,两边的暖阁更是宽不足7尺其规格比一般小康家庭两进院过厅还要低,这与东跨院为下人居住这一地位还是相符的。




从北向南看东跨院前院



  东跨院的展品,室内为山西风格的清代服饰,室外为不太重要且不易搬动的大件展品,如轿车、土炮、石狮等。



东跨院院内展示的部分展品







  穿过过厅是东跨院后院。后院也是没有西厢房,只有5间厢房,应为过去的女佣、丫鬟所住。现在里边是清代服饰展。

  后院的上房虽是二层楼,但面宽仅三间,进深仅一间,房间相对也低矮门前仅一级很低的台阶,这样的房屋雨季会比较潮湿,此房绝非主人所住,大概是地位较高的下人,比如管家婆所住。




网上找来的一张照片,东跨院上房与主院上房对比,感谢原作者朋友。



东跨院上房里的陈设





厢房里展出的部分清代服饰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