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出多福院,下一个院是多子院。多子院位于三多学堂院的最西端,院门紧临神祖阁,与南侧的书房院(即西戏台院)处于同一条轴线上。 多福院和多子院间有座家佛堂,佛堂占据的是多子院东跨院倒坐房的位置,面阔三间,长10.4米,硬山顶、前出厦,规模虽不是特别宏大,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将佛堂直接设在家以方便拜佛礼神,这不新鲜,但家里能设这么大一座佛堂却不多见,由此可见曹家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多子院和神祖阁,此照片来源于网上,在此向原摄者表示感谢 家佛堂正面 家佛堂内供奉的佛像 供桌的桌腿 ,透着岁月的年轮 木雕的塔式佛龕 另一座佛龕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多子院。多子院位于三多堂三大南北轴线的西轴上,大门与书房院门正对,是三多堂除西花园外最西端的院落。 多子院大门也是雕花门楼,造型与多福院、多寿院相似,但门上没有悬匾。山西的晋商大院,无论大门还是二门,院门几乎全部悬匾。三多堂三大内宅,只有多福院大门悬匾,多寿、多子两院大门均不悬匾,或许是为了低调,也更加突出多福院的主院地位吧。 多子院倒坐房内侧,匾上原有“凌者云”三字,意在激励后代从小要竖立凌云之志,做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人。 多子院和多寿院相似,也是两路二进的四联院,整个院落由前院、后院、东偏院组成,比多福院多了个东跨院。前院临街也是面宽五间,高二层的倒座楼,正北为厅堂,东西厢房各五间,格局与多寿院基本相同。二进院东西厢房也是各五间,正北设的正房也是面宽五间,但不是三层楼,是座二层楼,但其十分高,与多福、多寿院的三层楼几乎等高。 多子院的东跨院,为未婚女子居住的地方,因院内有绣楼,又称绣楼院。 多子院倒坐房的楼梯,与多福院楼梯正好相反,设在楼的西头。这是从楼梯上看通往绣楼院的侧门 从楼梯上看西花园 前院西厢房的后墙,已经张了裂缝 多子院为两路两进院,西路为主院,东路为绣楼院。按由东至西的顺序,我还是先参观绣楼院。 绣楼院院门,位于多子院前院东南角,门宽1.2米,高2米,为最简单的过墙门,没有任何装饰,别看这个门简单,却是绣楼院唯一的出口,在过去男性是不允许随便出入这个院的,里边的小姐也不能出这个院,住在这里如同坐监,可见旧社会女人地位之低下。 绣楼院进口处的水井 绣楼院也分前后两院,前院格局与多寿院东跨院相似,也是5间东厢房,没有西厢房,过厅三间,长8.7米 进深10.3米,也和多寿院跨院的过厅差不多,但绣楼院没有倒坐房(位置为家佛堂占据)。现东跨院前院厢房内展出的是名家书法。我在前院里没有拍照。 东跨院后院厢房面阔7间,过去是伺候小姐的丫鬟及女佣居住的地方。现在展出的是特色家俱及一些老物件。 东厢房里的展品 后院正房是二层小楼,名绣楼。面宽三间,长8.7米,进深7m,一层为窑洞式,是小姐起居活动的地方,内设楼梯,二楼带有前廊的卷棚顶小屋为小姐卧室。 绣楼夹在多子院主楼和多福院主楼之间,高度比两边的楼低好几米,正面又向后缩了3尺,又低又矮还后缩,意指女子不能出人头地。这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纲常礼教,同时也是为限制闺阁的视线。过去有民谚:“十三留头,十四嫁,十五岁生个毛娃娃。”那时的女孩子深受各种封建礼教的束缚,越是大户人家的女孩受到的约束越多,女孩子到了11、2岁便被关到楼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除了学做女红不能心有旁念,更不能与外界交流。绣楼建的又低又矮又后缩,就使的二楼的视野十分狭窄,即使左顾右盼也看不到左邻右舍院落里的人,只能看到前面女仆的住所,从而更好的禁锢小姐的思想,隔绝她们与外界一切可能的交流。从而使的她们只能听命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直到出嫁之时才能离开绣楼。 绣楼一层的摆设 绣楼里的楼梯,十分陡峭
最后修改于 2021-12-09 10:21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