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太谷县城真有名,鼓楼盖在城当中, 白塔建在无边寺,四街八井盛兴隆, 东寺园里游九曲,田家后头绞活龙, 连台好戏风搅雪,正月十五闹花灯, 金字牌匾耀眼明,金山银山堆满城。 太谷位于山西省中部,现为晋中市太谷区,下辖3镇6乡,总面积1033.7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人(2011)。太谷地处汾河流域,晋中盆地东南,这里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9摄氏度,无霜期176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9500立方米,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基础条件好,现为山西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国的瘦肉型猪基地,是全国八个最适宜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区域之一。 太谷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人类居住。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胥余,就被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因此人称箕子。箕子学问高深,与微子、子比干齐名,有“中华第一哲人”之称,又被孔子并称为"殷末三仁",孔子在《论语·微子》中写道:“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春秋时太谷属晋地,周襄王时,晋侯以阳地赐大夫处父(?~前621年)为食邑,从此处父则以阳为姓,始称阳处父,。而这片封地则称为阳邑。西汉时置阳邑县。隋开皇十八年(598),阳邑县更名为太谷县。明清以前及民国时期,太谷一直属太原郡(府),建国前成立榆次专区(即现晋中市),太谷改隶榆次专区至今。 太谷物产丰饶,自古为山西的鱼米之乡,因盛产粮、棉、油、果、菜、肉、蛋、奶而著称三晋,又有闻名全国的壶瓶枣,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太谷饼更是享誉全国的美食。创办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41年)的广誉远药厂与与北京的同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堂、广州的陈李济并誉为"清代四大药店",但其历史比其他三家要早上百年。生产的宫廷圣药“龟龄集”素有"补王"之美誉,1957年即被国务院列为国家中药一级保密处方(为中国中药四大秘方之首),2000年再次被批准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定坤丹”也是不可多得的名贵传统中医药。 太谷与祁县、平遥同称晋商故里,但其历史地位又高于上述两县,那时的太谷富商巨贾云集,文化商贸发达,堪称山西的金融、商业中心,也是全国的首富之地。不仅有“小北京”、“旱码头”之称,还被美国人称作“中国的华尔街”。民间更有“金太谷、银祁县,榆次城吃不完的米和面,平遥城里的小买卖店。”一说。民国十五年,由当时的山西教育厅发行的《商业课本》第一册第二十三课这样介绍太谷:“太谷是山西全省的第一个商区。在商业界的势力,可以左右全省金融,城内商号栉比,又多为批发庄,他的支庄,遍满于全国。山西中部的商业,首推祁、太、平、榆,但祁、平、榆三处,固然各有所长,如祁县的茶庄、平遥的票庄,尤其轰动一时。不过要总括起来,还不能与太谷等量齐观,他们的历史,也不能与太谷同日而语。” 太谷老城的位置 西汉时的阳邑县,县治在今太谷城东18里的阳邑村。北周建德四年(575年),阳邑县移治于白塔村,即今山西太谷县城的位置,但当时仍称为阳邑县。隋开皇十八年(598),阳邑县更名为太谷县,自此才有了太谷城这个名称。故民间有“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一说。 太谷一名源于太谷城西南一山谷名。《元和郡县志》载:“以县西南有太谷,故名”。古人“太”“大”同意,太谷即大谷,这条大谷即今祁县子洪镇通往沁县西汤的长达60公里的子洪口谷。此谷历为太原通往晋东南的战略要道,宋代称为“隆舟谷”,金元时期讹为“龙州谷”、“龙猪谷”。清代因谷口有紫红镇,故称“紫红口谷”。后简写为子洪口谷。 太谷老城旧地图 太谷古城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县城所在地,原为白塔村。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县治从旧阳邑城(现阳邑村,太谷城东18里处)始迁于此,之后筑土为城,周围5公里,高6米,四周掘护城池。如果从那时算,已有1444年历史了 。 最初的太谷城只是土城。明正德九年(1514),太谷城墙增高到8.3米,以砖砌门,上建重楼,城墙四角建角楼。明万历四年(1576),太谷古城改砌砖城。城基垒石1.67米,自基至堞砌砖,基宽14米,高12.5米,东、北、南为瓮城,西门为重门,瓮城上各建楼3间,角楼重加修饰,周围建警铺56座,以砖砌堞道,里侧加回垣。清代,古城虽时有修缮,但其规模是明代城墙的基础。直到1930年,太谷城墙、瓮城完好,西、南、北护城河依旧。 太谷古城的第二大特点是街巷整齐,宅院讲究。太谷旧城共有四街八井七十二巷。街巷中最重要的是东、南、西、北四条大街。鼓楼作为太谷古城的标致性建筑,雄距古城中心,以鼓楼为原点,辐射东、南、西三条大街,直通东、南、西城门。楼北为旧县衙。北城门偏西,北大街与西大街中段相交。在四条大街的基础上,多数街巷横平竖直,把全城住宅划分为若干方块。旧时的太谷城分为四维五坊(正中坊、正东坊、正南坊、正西坊、正北坊、东北信、东南维、西南维等,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社区)共9个区块,使得整座古城建筑规范,街道齐整,管理有据,进退有节。 上世记60年代的太谷老城卫星图 说起山西的古城,今天无人不知的是平遥古城。然而百年八十年前,作为山西的首富之地,有着小北京、金太谷之称的太谷城远比平遥城更有特色,也更为出名。然而时间进入21世记时,平遥 城作为山西古城的代表脱颖而出,太谷城却默默无闻,几乎完全被埋没,说起来令人心痛。这一切还要从上世记5、60年代说起。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站了起来,国家脱离了过去的动荡和连年战乱,进入了和平建设的新时期。这时候,在战乱年代为保障民众安全发挥了极大作用的城墙就成了负担,很多地方都开始拆城墙,平遥和太谷也不例外。当时的平遥城墙也开始被扒,计划先扒8个口子修建马路,这个口一开,后边的拿去无法想象 。就在这时候,箸名的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来到平遥,提出完整保留平遥古城,在古城外边再建新平遥城的建议。有幸的是,平遥领导完全接受了阮仪三的建议,于是平遥古城幸运的保留了下来。反观太谷古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太谷人也想发展,太想发展了,修路缺乏材料,他们就拆城墙,“废物利用”。建房屋缺乏材料,他们也拆城墙,还是“废物利用”,于是保存了1380多年的太谷城墙一次次被拆,最终被拆的一干二净,古城墙旧址被 修成了宽阔的环城路。到后来悔之晚矣。 太谷城墙虽然被拆,好在老城内的建筑保存下来不少,到今天还较完整的保留有160多座四合院,8000余间老房子,尤其是东、西、南、北四条大街,除北大街破坏严重外,其它三条老街基本完好的保留了下来。虽然沿街的建筑大多已经残破,有些店铺已被 一些现代化招牌所遮档,我们从中还是能一窥太谷古城的原貌。 我今天转的就是这三条老街,先去的是南大街。 近南大街街口(原南门)的第一栋老建筑 中国的很多古城里都有南大街。它是中国城市常见的街道名称,基于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而生,多位于旧城区中心,是原来的城市交通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很多由古城发展而成的现代城市里依然保留着这一街道称谓。 山西省南北长、东西窄,山西地形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中间是汾河河谷,这条河谷即是山西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贯通三晋南北的天然交通孔道,又是古代京畿地区连通川陕等地的最佳路线。太谷县位于太原之南,汾河河谷的晋中盆地上,自古就是省城太原通往晋南、晋东南的必由之处。太谷的南大街,位于古城的南北中轴线上,它与北大街和东、西大街共同组成太谷老城的主要交通骨架,同时又担任着古时的通衢大道的作用,是太谷城最重要的南北向街道。 南大街上的一座较宏大的老建筑 太谷南大街南起原来的南城门(即现在的箕城大街路口处),北至古城中心的鼓楼,全长约650米。在有的地图上,将鼓楼到老县衙间的南北街也标为南大街,如果那样算的话南大街长715米,但个人认为鼓楼以北的那段路不能算是南大街,应该算是县衙街比较合适。 太谷南大街 由南大街南口北行百多米是个十字街口,向东的横街是小南街,向西的街是南寺街,这两条街共同组成一条东西向街道, 其地位仅次于古城的东、西大街。小南街上原有县学和孔庙,南寺街上有无边寺和山西总商会,都是太谷城里名声显赫之处。如今,孔庙旧址已成为山西省重点高中——太谷中学,无边寺则是游客必去的打卡之地。 南大街-小南街(南寺街)路口东北角的街角小厨,感觉是改建过的建筑 南大街-南寺街(小南街)路口看无边寺白塔 南寺街上的山西总商会旧址 作为晋商首富之地的太谷城,其金太谷、小北京之称不是吹的,太谷城内原有各种商号、票庄700多家,这些店铺主要集中在东、南、西三条大街上。那时的南大街不仅是一条通衢大街,更是一条重要的商业街,可谓之买卖众多、店铺林立,时至今天,太谷城里虽然建设了不少现代化的大商厦,南大街上仍不失为一条传统商业街,两边仍是一家挨一家的各种店铺。虽然受现代商业的冲击,那些传统店铺明显有些人只影单,走在街上仍可想象当年的南大街车水马龙、客流密集的繁荣景象。 南大街上的传统店铺 已经关门歇业的小店 上官巷路口,由此拐进去是孔祥熙故居,还有晋商博物馆、形意拳博物馆 上官巷路里的孔祥熙故居 上官巷路里的晋商博物馆 现在的南大街,较好保持了明清时期的本来面貌,但因历史遗留问题,现存南大街街道较窄,路面宽仅5米,现在设定为单行道,车辆只能由南向北行驶。好在游客到此多为步行,到是感受不到有什么不方便。 这个院落,原来应该也是一大户人家吧 这个院子,邻街楼长达几十米,十几间铺面。临街能有这么一大排铺面,当年的实力可想而知。可奇怪是这么宏伟的一座建筑,这么多的门脸,竟然没有一块招牌,也没有一处介绍。在万能的网上也找不到任何有关资料。 南大街76号,“普仁大药房”旧址。普仁大药房开设于民国年间,主营中西药品。解放后店址曾改作百货公司门市部,在那个年代在百货公司上班也是令人羡慕的职业,上世记70年代曾有“听诊器,方向盘,人事干部,售货员。”的四大热门行业,搞对象首选 。 普仁大药房”旧址曾经过改装,现存五星向日葵图案造型的门脸为20世纪70年代时改建 ,在今天也算是古董级的东东了。院内现存东房和东楼,后院被堵。 南大街107号,这个破败而不起眼的院落,是“三晋川”(三晋泉 三晋川渊记)账庄旧址。清道光年间,北洸曹家“三多堂”主人出资20万两白银设立,主要管理设在山东和山西及朝鲜、日本等地的商号。民国22年(1933)改为三晋泉票庄,兼营钱庄业务。民国24年(1935)9月改名为三晋川渊记,资本2万元(折合法币),多人入股经营,太谷为总号。当年存款7万元,放款7万元,汇入11.5万元,汇出11.5万元。民国26年(1937),日军侵入太谷时倒闭。 这座小院维护一下,应该是很不错的一处景致 年年岁岁,风刀霜剑严相逼,一砖一瓦,历史车轮留印迹。 这座建筑别看不起眼,也是一座挂牌的历史建筑,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建筑在太谷城里又有多少 近南大街北口(鼓楼 )处的店铺
鼓楼正面近景 从西大街上看太谷鼓楼,楼上似乎有“领导”视察 正常情况下,太谷鼓楼下边的门洞一直承担着重要的交通任务,除汽车不能通过外,人员、自行车等畅通无阻。游可也可登楼参观。2018年9月17日,太谷鼓楼的东侧基墙发生大面积倒塌,南墙也倾斜外张。从这以后太谷鼓楼一直在维修中。我去之时维修工作还没结束, 不仅支着脚手架,四周还用围档档了起来。这样一来别说登楼参观 ,照相都深受影响。无奈,我只草草的拍了不多的几张照片。下边几张图是网上找来的,鼓楼维修前的照片,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鼓楼下四通八达的十字门洞, 此照这也来源于网络,在此向作者表示感谢
最后修改于 2022-01-20 10:15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