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饭后再次上路,又是一段急剧的攀升,我们饶过了一层断崖,走上了绝壁之上的横切路,路很清楚,但不算宽,宽的地方有一尺多,窄的地方仅能容下一只脚,更有塌毁处,而路的下边就是深不可测的深渊,估计至少有几十米深,这要是脚下一滑可真就成千古恨了,“慢点,小心点”,我们相互提醒着,不敢分心一步。 12点45分,脚下的路稍宽了一点,再走几步,我们的面前出现了岔沟和废梯田。没听说这条沟里有废村,莫非接近山脊了?据我的经验,山西一侧的村地势高,常常在山脊附近甚至在山脊上开辟梯田,有梯田就会有明显的路,如果是那样,我们很快就能走到拦头起,会比预期的时间早的多。 路边的层层废梯田 树木稀疏处看脚下的沟 路没有顺梯田向上走,而是继续平切,饶一个弯路切到了沟底,我们的面前又是两条岔沟,我们选择了左手的沟,选择这条沟的原因有三,一是这条沟里的路是向上走的路,二是这条沟里的路比较清楚,更重要的是这条沟的路边有路标。我走过的路不喜欢做路标,因为一留下路标往往有些腐败驴、自驾客会循迹而来,他们常常会留下大量垃圾,这样的驴往往被称为伪驴。不靠路标穿越的人多数才是所谓“真驴”,他们中的大多人真心的喜欢大自然,很注意保护环境,走过的路往往不留任何垃圾,用句听厌了的话说就是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和回忆。我们应当向这样的人学习。 虽然我不喜欢做路标,但我并不拒绝别人留下的路标,相反还要感谢那些留下路标的人,因为它会让我的穿越更容易,从而节省很多时间,还有精力和体力。 说垃圾来垃圾,刚刚进沟几十米,我们面前就出现 了不少的垃圾,有的甚至是装了袋的垃圾,有的垃圾产生的时间还不长,可能是就在10天半月内。这个地方老乡根本不再来,来的人肯定是驴友,也就是说,这些垃圾肯定是驴友留下的。我们不清楚是谁留下了这些垃圾,从一路的路标看应该有两至三支队伍来过这里,我希望看过此贴的朋友能记住这样一个道理:你只有爱护大自然,大自然才会回报给你更多的欢乐,你如果不珍惜大自然,大自然尽早会被破坏,那时天不再蓝、水不再清,倒霉的还是人类自己,包括我也包括你。我也希望看过此贴的领队能注意,一定要约束好你的队员,不要求他别的,只要求他自己不产生垃圾就行,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那你就不配做一个头驴。 走过一个废弃的石屋不久,路在梯田的尽头消失了,三面都是难以逾越的陡坡、绝壁,没有路的影子,这样的地方没有路根本上不去。消失的不仅仅是路,还有路标,从过了那片垃圾后我们就没有看见一个路标。看来这条沟不对。“路会不会拐到刚才那条岔沟里了?很有可能”,我退了回去。拐入另一条沟里寻路,顺着似路非路的水冲沟走出约200米,又是一片废弃的梯田和残垣断壁,仍没有成熟的路,更重要的是一路走来没有看见一个路标,看来这个沟也不对。 与同伴会合,我们决定退到最后一个路标处重新找路,后退中发现左边还有一个不大的岔沟,我们又向这条沟里寻去,这条沟里果然有路标,但没有明显的路,有的只是前人走出来的一溜痕迹,凭感觉,这路也不对,因为我们要走的是一条串村的路,是老乡过去常走的路,路上还要过内长城的关口,这样的路应该比较宽平,路底子也较硬,而我们脚下的所谓路坡度很大不说,还非常的松软,这样的路应该是过去老乡采药走的路,甚至是驴友穿越硬走出来的路,怎么可能是串村的路?但眼下我们除了眼前的路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好在山脊上一般都有路,只要能上山脊,很可能就能顺着山脊切过去。再说这条路上有路标,别人能走我们也能走。 坡越来越陡,坡度已经大大超过了40度,估计已经接近50度,这样的坡不抓小树根本上不去(不要听信有的人动辄爬了70度坡的说法,40度的坡不借助树木人根本无法直行,50度以上的坡即使抓着树木也只能迂回行走,我们艰难的攀升着,一步一个大喘气。 看到脊顶了,老史一马当先向上冲去,我们很快就上到了山脊。这条山脊并不是主山脊,它只是一条东西向的岔脊,但这条山脊上果然有小路,虽然不宽但还算明显的小路,路上仍不时有路标出现,我们顺路向更高处攀去。 从树木稀疏处看脚下的沟 老史在登高远望 山坡上茂密的植被 主山脊是层层断崖,路在断崖下向两边延伸,我们先向右走去,凭感觉,我们要找的有城墙的垭口应该在这个方向。然而,当我们走出去4、5百米后路断了。而且这一路除了岔路口处有一路标外再不见一个路标,无奈,我们只能向回走去。 艰难下撤中 下撤到沟底,我们又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右边那条我曾经探过半截的沟里,那条沟我只走了大约200米远,并没有走到头,路难道在那条沟里? 沟里的残垣断壁 梯田中的路 沟的尽头是难以逾越的绝壁 不锈钢探路下撤中 郁闷,极度郁闷中,路究竟在何处? 时间已经4点多了,这个季节6点多点天就黑,4点是关门时间,我们只能下撤了,因为我们以为今天能很轻松的翻过山去,都没有备多少水。 天擦黑时(6点40),我们下到了沟底的大路上,估计最多再有三十分钟就能回到黄安。老史还惦着杀九陀:“要不明天不走这条路了,走杀九陀”。不锈钢也问在哪儿扎营。“回黄安,黄安不但用水方便(不远的那个小水洼只有大约10厘米深,总共不到两脸盆水, 并不好取),更重要的是可以向老乡问路,即便明天不走拦头起,咱们也能明白今天错在哪里”,我说道。 走上大路天黑也不怕了,休息、休息一下,看我们的心情还算不错吧?
最后修改于 2013-10-10 08:10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