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上加难的穿越路,意外添彩的小结局——14年5.1下口-六岭关-城墙梁-碴马穿越记 (2)

2014-05-09 06:15 阅读(?)评论(0)
  片刻没有停留,我们直接上路了。

  下口到六岭关有两条路,一是走盘里,顺泥里河往上走,到山西的枣沟附近再折回六岭关,那条路我7年前走过一次。另一条路是走槐树坪、辛庄到六岭关,历史上的古道就是这么走的,如今下口通六岭关的公路也是这么走的。本着不走重复路的原则,我这次不想再走盘里,而准备走没走过的槐树坪这条路,能走古道最好,实在不行就走公路。公路,一想到公路的头就有点痛。下口到六岭关16里,16里公路还不走崩溃了呀?苍天啊,请你保佑,让我们有古道可走,哪里怕只走一小截。拜托了。


此行的穿越路线



  “顺着公路一直走,见一个岔路,往左是盘口,往右是槐树坪,走右手的路,一直走就到了六岭关”。"古道?没了,被公路盖住了,没盖住的地方也盖了房,只能顺公路走“。这是批指路的老乡说的。
  按老乡的指点, 我们顺着公路向西走去。不论走盘里还是走榆槐树坪,都要先向西走。




  下口,曾经是平山的得利税大户,这儿有规模不小的铁厂,还有众多的矿山、选矿厂。前几年,白天,这儿车水马龙,马达轰鸣;夜晚,一个个厂子灯火长明,铁厂高炉的熊熊火苗映红了整个天空,几十里外都能看到那片发红的夜空。如今,随着钢铁行业的不景气,随着治理环境的开始,这些厂基本都停了产,路上行人廖廖无几,厂子大多也人去屋空,只有个别的选矿厂还在偷偷摸摸的生产,但已不成规模。


下口村西,一个半停产的选矿



  很快,我们就见到一路口,从车辙上看,两边的路跑车都不少,只是左手的路破烂不堪,右手的路更加平整。我们想当然的拐上了右手的路,刚拐过去不远,碰上两个8、9岁的小学生。"小朋友,去六岭关是这么走么?"  "是,顺沟一直走就到了“。小朋友 不会撒谎,看来我们的选择没有错。
  路边的沟中有一汪碧水,还有
一片漂亮的芦苇,可惜这片看似清亮的水发出的是不正常的绿色,不用说,那是是洗矿产生的废水。




路过的又一选矿厂,已经停产,但设备没有拆除,处于随时可复产的状态 



沟的对面,选矿厂高大的尾矿坝




藏凤山庄,多好听的名字,这后边藏的是什么村庄,是槐树坪么?



枪风沟,原来前边的村庄叫枪风沟村。此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走错了路。



  走进枪风沟村,几个正在歇晌的老乡热情的问我们去哪儿,” “去六岭关。”“  "错了,去六岭关不走这儿,沿下边那条公路走。” “这条路通哪儿?”  “通山上,这是开矿的路。” 好人啊,要不是老乡主动问起我们,我们还不知要走多少冤枉路呢。
  下撤路上,我们又想起那两个害我们上当的小学生,莫非他们把我们当成了日本鬼子,要把我们领进八路的伏击圈?


枪风沟村民委员会,看的出,这个村很富



  我们拐回到正路上,这是一条被碾轧的不象样子的路,不时有拉矿的车颠波着从公路上驶过,扬起漫天的灰尘。我们不时的躲避着尘土,不急不慌的向前走着。16里上坡路,正常情况两个小时多点就能走到,我们并不着急。


拍照时闯入镜头的大车



   当盘口村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时,脚下又出现了一条岔路。原来,这才是老乡说的那个岔路口。
   我们向右手的路拐去。刚刚拐过去,迎面就是一株古松,还有山区村那种常见的石头建筑,槐树坪到了。




走进槐树坪



走在村子里,我们发现一个怪现象:这个叫槐树坪的村庄,从东到西,从村外到村里,有众多的杨树、桃树、松树、椿树......,唯独不见一棵槐树。既然叫槐树坪,原来肯定有槐树,不然不会起以槐树来取村名,现在为什么没有槐树了呢?我开玩笑的说:槐树坪、槐树坪,应该是把槐树全放平了,所以叫槐树平。
    快要走出村子时,路边有两个老乡,不锈钢上前刨根问底了:"咱这村里怎么没有槐树呀?“  "槐树?全砍了么”   
  村西口,路边堆有很多砍下的小树身,这些树几乎全是槐树,不锈钢惊叹:原来真的把槐树全放平了。


槐树坪的老屋



村外堆集的,以槐树为主的木头



   刚刚出村,一个老乡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沟底还有一段古道,只是时间太久,已经不好分辨出来了。我们向沟底走去,无水的沟底处处是路,哪里儿是那条古道?不知道。虽说不知哪儿是古道,但走小路的感觉比走公路要好的多。这当我们脚下的路是那条古道吧。


走在沟底土路上的我们



沟底,块石铺砌的一段路,应该是古道的一段



   当脚下出现岔沟时,怕走错了沟,我们拐上了公路,走不多远,判断清公路的走向后,我们又下到沟底,说心里话,我们是真心的不愿走大路,尤其是那种硬化了的公路,那感觉,太枯燥了。


再次下沟底




重新走上沟底的路




眼下这段小路肯定不是古道了



当沟变的越来越窄,越来越难走时,又一条岔沟出现了,我们再次走上了公路。拐过一个弯,辛庄到了。辛庄的老乡说:村边最低那排房子处是原来的古道,出了村,公路就是原来古道,一直到六岭关。听了这话,我们继续走古道的愿望彻底的落了空。


辛庄村边的拱形门洞



  4点10分,我们走进了六岭关村。
    六岭关村居下口镇8公里,因村西有长城的六岭关关隘而得名。
    六岭关村不大,仅数十户人家,120多口人。
村中的建筑新老参半,其中村西口的老戏台是最有代表性的古迹之一,老戏台周围有一株古柏,一棵古槐。论树龄,古槐应有二百年历史,而那株古柏应该不下4、5百年了。


走进六岭关村



老乡好奇的看我们从村中走过



村中的老戏台,旁边是个小广场



老戏台旁的古柏(近处)、古槐(远处)




   时间刚4点多。根据时间,我们准备去上瓦岔扎营,老乡说去上瓦窑只须翻一道梁,快点一个小时就能过去。看来还有时间,那就去看一眼六岭关长城。 卸下包,我们向村西的六岭关走去。  
    六岭关长城,
位于六岭关村西500米处是内长城 上的重要隘口,因六岭相峙而得名。历史上,这里曾是北方少数民族偷袭和进攻中原的路径。 六岭关长城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至今约500年历史,此关原有关门一座,门高约2米,关口两侧各有一个巍峨的墩台,俗称战台。后因驼队通过不便,关门于民国期间被拆毁六岭关的关门及附属建筑已荡然无存,两侧的墩台也只剩两堆黄土可供凭吊,据说山坡上现还存有城门岩和马蹄道两段残城墙。城门岩即六岭关关门处,残墙分布在关口南北两侧,据资料称全长758米,全部由自然山石垒砌,现已全部倒塌,不走到近前很难分辨出来。因时间关系,我们并没有上山寻找那些城墙
     马蹄道城墙在六岭关关门西南约.1公里处,是扼守泥流河河口的屏障,全长170米,虽历经近500年风雨,但还保留有1米多高的残墙。上次我曾拍过那段城墙的照片,这次也就不去了。

    

空身走向六岭关长城



   六岭关关城(即城门岩)处。照片中的隘口即六岭关的关门所在,两侧高大土台是传说中的敌台,路北的土台上原有一株高大的古柏,那株古柏现在已不见了踪影(据老乡说,前几年的一个夜间里,古柏被人盗伐了。
   现在,我们站在路边放眼四望,视线中不见长城的任何影子若非来过一次,若非上次来时曾还看到过城残墙的迹象,我们很难相信这儿就是大名鼎鼎的六岭关长城所在。


关门一侧的高大土台




7年前,第一次来六岭关时拍的古柏的照片



  最后修改于 2014-05-09 09:25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