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上加难的穿越路,意外添彩的小结局——14年5.1下口-六岭关-城墙梁-碴马穿越记 (3)

2014-05-10 14:44 阅读(?)评论(0)
   返回六岭关村,时间已是4点45,现在离天黑还有两个多小时时间,我们要抓紧时间赶往上瓦岔。背上包,谢过指路的老乡,沿着村西的沟,我们急急的上路了。





  六岭关村西有条南北向的沟,正对着山脊上的垭口,老乡说顺这条沟一直走,翻过垭口就是上瓦窑,这条路,直到今天还偶有人走。老乡还说,要一直走沟,别走公路,走公路可就饶远了。
   虽说是紧靠挨着村的沟,虽说沟口的路很平缓,可那路并不明显,不但不象串村的路,甚至不象一般种田路或放羊的路,看的出,老乡很少到这条沟里来,这是为什么呢?走出去一段路后我们明白了其中的原因:这条沟非常窄,沟中没有梯田,植被又以灌木为主,没人来种地,也没人来放羊,自然来的人就很少了。



 
  路越来越荒,好多时候要仔细分辨才能看出路是怎么走的,好在我们都是久经沙场。这点困难还不住我们。只是这会儿我们的体力都耗的差不多了,不能说是强弩之末,但也是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了,爬升路上,休息的次数明显多了起来了。人,毕竟不是机器,即便是机器,也有膏油、检修的时间不是?


短时休息



回看六岭关村



   大约半小时以后,我们走上了一条公路,这就是六岭关通上瓦窑的公路,老乡说的那条饶了很远的公路。这条公路,在山坡上饶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之字形,饶行了很远、很远。我们牢记老乡的话,放弃平坦的公路,一直沿沟向上攀去。此后,在我们上升的过程中,我们又几次走上这条公路 。



沿沟继续上升中



回看我们走过的沟,可以看出山坡上的层层公路



当我们再一次走上公路,路边有一小片平地,还有一股清泉,我们在此短暂休息了一下。



路边的清泉,不知何人用矿泉水瓶做了一个引水管以方便接水,在此表示感谢



继续上路,沟中的路越来越模糊了,很多时候根本看不出路在何方,只是现在已经离垭口越来越近了,我们相信,只要不离开沟,就一定能登上前边的垭口。



越来越荒的路,路在何方?



再看走过的沟



在更高的位置看走过的沟,能清楚的看出公路在山坡上饶的一个个之字形弯



  当我们第三次走过那条公路后,沟中的小路变的清楚了,前边的垭口也越来越近了,可爬升也越来越急了。此时的时间已经是下午6点了,我们真的成了强弩之末,大家都顽强的坚持着,缓缓的,一步步的向上攀升着。攀升中,我渐渐的由队伍的最后走在了队伍的前边。呵呵。不是我的体力有多好,主要是很长时间没能痛快的走一走了,现在,我的神经一直处于亢奋中。人嘛,不论做什么,靠的都是一种精神。要不怎么有精神原子弹一说呢。

上升中的小董



攀升中的不锈钢



   距垭口还有4个线杆的距离时, 我们再一次短暂休息,仅仅休息了两三分钟时间,三两分钟后我又催着大家上路了。时间已经6点多了,虽说垭口已经很近,但下山不知还需要多长时间,也不知道路好走不好走,我们不能多耽搁,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赶路。
  我们向垭口冲去,一路上,我不时的给大家鼓劲:“还有3个线杆”。“还有两个线杆”。




路边一景



艰难上升中的队友






身后,仍在攀升中的队友
   

六岭关与上瓦岔间的垭口



   垭口的另一侧是一个采石场,大片的山体被削的千疮百孔、不成样子。这儿的山不同于下口的山,下口的山也是被挖的千疮百孔,但挖的是铁矿,这儿的山全是破碎的沙质岩,采下的碎石只能被加工成建筑用的沙子。没办法,经济发展,各种建设,总离不了各种‘采石'。也是发展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回看刚刚走过的垭口



路两侧,原本郁郁葱葱的山处处是疤痕



  下行中,我们远远看到下边有片建筑,这就是被废弃的采石场,仅剩一个人老乡住在这儿看工地。老乡说:顺公路下去,到提水站处走小路,有半小时就能下到上瓦岔。      
  时间已经6点半了,我们要抓紧时间赶路。
说走就走。谢绝老乡让我们避会儿风再走的的建议,我们匆匆垢上路了。




   风依然那么猛,这条沟很开阔,就象一个巨大的风胡同,阵阵强风不仅刮的人透心凉,还刮的人立足不稳,真有把人吹上天的感觉。由于是采石场,路面上有不少浮沙,狂风卷起的沙粒没头没脑的打在你的身上脸上,抽的脸生痛,我们不时的背过身去躲 狂风,等风头过去再接着向下走。就这样走走停停。


背过身躲避狂风的小董,背包罩已被刮开


   提水站处拐上小路,我们迅速的下到沟底。此时的风小多了,上瓦岔也进入到视线中,看样子,最多再有10来分钟就能走到,。我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带着着喜悦的心情,加快脚步向今天的目的地赶去。


再次走上公路


沟底的梯田、公路 




   将近7点时,我们走进了下村。村口是昔日的下瓦岔小学,象山村的绝大多数学校一样,这所学校如今只剩了空空的校舍,成为上瓦岔村委会所在地。
  看着空荡而整洁的院子,不锈钢说:今天,要能扎营在这个院子里最理想不过了。




村中的老屋



”学校"扎营的愿望没能实现,村干部对我们爱搭不理的,好象没看见我们一样。没办法,谁让人家是官呢,尽管连九品官也算不上,但在这一亩三分地,人家就是一言九鼎的皇上。
   最终,我们在村中找了一处空地扎了营,这座房子是村里的“磨坊”,大门紧锁的房子时有两台“小钢磨”,小钢磨,是小形面粉机的简称。



  最后修改于 2014-05-10 17:25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