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不知不觉中,山脊折向了西北,隔着深沟,我们的左手出现了一座巍峨险峻的大山。“龙哥,咱们不会往那座山穿吧”?有人问道。“不会的,咱们要一直顺山脊走,那座山跟咱们隔着沟呢,怎么穿也穿不到那座山去”。“我满有把握的回答。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脚下的路清楚一些了,不仅如此,路边还出现了少量垃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垃圾是一截黑色的织带,象是包上的提带,这儿莫非有驴友来过?要不然的话,怎么会出现这种垃圾?后来串上的老乡说,这一带的确偶尔的有阳泉的驴友来。
山坡上不知名的花
回看我们来的方向
越行越北,翻上一个小山头,我有些意外,视线中的那座山与我们脚下的山竟然有山脊相连,它们同属一座山系。刚刚我还说它与我们隔着一条沟,顺山脊怎么穿也穿不到那座山呢,这会儿就来了个烧鸡大窝脖,用句老话说叫风大扇了舌头,用句新名词叫被打脸。看来话真的不能说太满。
从地图上看那座山应该是杏树尖。杏树尖是百度地图上标着名的山,它位在山西界内,不是晋冀两省的界山,因此我们这次不走杏树尖,只会与它擦尖而过。尽管如此,遥看着杏树尖,我内心有一种强烈的燥动,真想穿过去近距离的认识一下那座山。可这次没有这个计划,也没有那个时间。唉,时间,时间怎么总是不够用呢 从不同的位置看杏树尖 来张宽银幕的大图
只顾拍照,前边,已走出去老远的队友们停了下来,原来那个垭口有条岔路,有条向右下沟的岔路,这是我们在山上看到的第一条下山路。我分辨不清这条路下的是不是串上,更主要的原因,我还想继续沿山脊向前走,向杏树尖方向走,哪怕走不到杏树尖,能走的近一点也行,因为在我心中,那道巍峨的山脊才是晋冀两省的界山。 “不下沟,继续走山脊”。一行人沿山脊继续向西。
行无多远,又是一个垭口,路又一次的向右边的沟里,不,是向右边的一条岔脊拐去。而正前方是一个很陡的山头。“龙哥, 前边没路了,下不下沟”? “没路了就下沟吧”。此时,我确认从这儿下去就是串上。我想抓紧时间下赶到串上,争取今晚能翻到牛圈坪或石沟寨去。 一行人向下走去,然而,在我们到达串上后,我们并没有继续往前走,而是就地扎了营,早早的扎了营。此时我好后悔,早知如此, 还不如在山上不下来,沿山脊继续向西走呢,哪里怕走不通,耽误会时间,再原路退回来也行。可世上有卖后悔药的么? 小路迅速的降了下去,这是一个不大的小山腿。让人想不到的是,很清楚很清楚的路在山脊上又消失了。脚下是一条沟,沟底有废弃的梯田,有明显的路, 沟的对面就是那道通向杏树尖的山脊,我们决定尽快下沟,尽管沟边地势很陡,很难下去, 但只要我们下到沟底,以后的路就象玩一样了。 下降中又找到一条路,一条几乎分辨不出来的路,这虽然不是我们走丢的那条路,但有路总比没路好走,我们沿着这条小路来回的拐着,向沟底走去。 沟对面,通往杏树尖的那道山脊,貌似并不难走
山坡上的植被
下到沟底了,路越走越大,看样子很快就能到串上。铃铛又不安份了。脑袋一边走一边摇,象个拨朗鼓一样,她在干什么。找野菜,每找到一棵就塞到嘴里。我开玩笑的说:“少吃点吧,别把这条沟里的野菜吃光了,计划生育”。“瞎说,我有那么大肚子么“?
走在大路上的队友 一直走出沟口才看见房屋,这是个不大的小山村,看规模最多5、6户人家。它是串上么,应该是,但谁知道我的判断是对还是错。更主要的是下一步我们应该往哪里儿走,要是有老乡问一问就好了。 村里传来狗叫,“有人“。于是几个人冲着村子大喊起来:“老乡——,老乡——”。"有人么,这是什么村呀"。良久,村里传来回声:“是串上”。
从地图上看,从串上向北走,翻上村北的山脊,再沿山脊向北走是石沟寨,再往北是花果山,这两座山都是山西、河北的界山,这是我最想走的路线。如果不往石沟寨走,直接顺沟下山可到牛圈坪,然后我们可以顺沟到石家塔,从石阎路上坐车回家;也可以从牛圈坪再翻花果山河北的四里铺或猴吻坐车回家。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串上还可以顺沟往东走,经小岭、大柳树到九里铺。也可以从串上向西走,翻一个小梁到下松川。总之选择很多, 我准备去村里问一下路,再决定往哪里边走。正在这时铃铛说话了:“龙哥,别走了,在这儿扎营吧,我有点累了”。铃铛会累?不可能,她应该是在考虑老吴,老吴这次出来状态不太好,虽然老吴自己没说累,但路上走着有点吃力。“好吧,不走了,在这儿扎营”。现在的时间刚刚3点半,用海天的话说:在农村,这个时间正是人们歇够了晌,下地干活的时间,可我们却要扎营了,回想起来,玩户外10多年了,这是扎营最早的一次。特殊一回吧,就当是过年了。 我们在村口犹豫
老乡非常热情,见我们没有进村,女主人自己迎了过来。原来串上现在只住着一户人家,主人姓梁。老梁有四个孩子,四个孩子都在外边,或打工或上学,家里只有老夫妻两人,主要靠刨药为生。问起翻山的路,女主人说她娘家就是牛圈坪的,但现在娘家人都搬出去了,所以她20年没走回牛圈坪的小路了,“不好走,路全被枝子忽死了”。这是意料之中的。 串上的老房子 老乡答应我们到他家的小院扎营。然而,象大多数山村一样,老梁家的小院不大,扎3顶帐篷还行,再多人就转不开圈了。最终,老吴、涵冰把帐篷把在老梁的小院里,我和奔雷、海天谢绝老乡的好意,决定把帐篷扎到村口的沙地上。铃铛呢?铃铛住的是农家乐。 准备下去扎营。刚到村口,一阵急雨袭来,急忙跑一弃屋去避雨,还不错,雨仅下了不到半小时,它要是下个没完,扎营可就麻烦了。避雨时拍的弃屋,仔细看能看见屋顶流下来的水线 弃屋里的双耳陶罐
老梁家的烧水炉,在山区,类似的炉子经常见
晚餐,铃铛借老梁家的锅灶炒土豆丝。严重声明:这是摆拍,绝对的摆拍:铃铛已把炒好的土豆丝盛出来了,见我要拍照又倒回锅里装模作样重新炒了个二回。所以说,照片有时也不是真的,照片同样可以造假,这一回,我和铃铛就不大不小的做了一回假。
晚餐进行时,铃铛的话外音:"俺炒的土豆丝就是好吃,俺得端着盆吃". 奔雷:姐,你都 吃了呀,好歹给我留点行不”。
最后修改于 2014-06-27 07:18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