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封龙山又名飞龙山,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区西南约十五公里处。它西倚太行,东临平原,主峰海拔812米,巍然崛起,雄伟壮观。 封龙山自古是文化历史名山,封龙书院曾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这里曾培育出李治等一代宗师及无数学子,更有梁山泊与祝英台的美丽传说。封龙山又是佛、道信徒修身养性的佳境。早在晋代这里已有寺院兴起,著名高僧释道安与师弟法汰等,在封龙山长期主持佛经的翻译,创编了中国第一部佛经目录,制定了为各地寺庙所遵循僧规。今天,山顶仍有千年古寺刹白草寺,寺内一株高大的古槐围径达6.6米,至今仍枝叶繁茂;树枝上原挂有一尊大铁钟,乃是唐代遗物,可惜铁钟已毁,仅有钟钮深深嵌入粗壮的树干内……。封龙山半山腰原有的药王庙,歇马殿、修真观、桥楼殿等众多古建筑,山阳的西石堂内更有汉白玉卧佛,三公山碑等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 封龙山自然风光优美。山顶有大片的亚高山草甸,在其南峰则奇峰怪石临渊而立,影厦石,风动石,骆驼石、金龟探海石等等无不栩栩如生,鬼斧神功般的造型给人无限的暇想;山腰,林木繁茂、松林如黛,无边无际的林海波涛翻滚,尤如一个绿色的大宝石;封龙山的泉水更是一绝。上至山巅,下至沟底,分布着许多清泉,正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龙册东临平原,座座奇峰如平地拔起,如遇雨雾,飞云笼罩或岚烟如练,或云海翻滚,如果有幸,你还能看到壮观的瀑布云。 登封龙山巅,回眸四望,可见田园似锦,省会石家庄楼群近在咫尺。昂首一呼,群峰回音,令人心旷神怡,有飘飘欲仙之感。 “观封龙山之雄姿,可知自然造化之神奇,阅封龙山历史,可晓民族文明之伟大。”封龙山是一座不朽的历史文化名山,一座风光诱人的山,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山,一座伟大而神圣的山。 封龙山,交通比较方便,石家庄市市区有游2、312直达山下的景区大门或山南张庄,也可从市区乘311或328到铜治,再倒308抵南寨村,游人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上述不同地点登山。近年,我曾从不同的方向,20多条不同路线登顶过封龙山。 封龙山穿越示意图中桔黄色的虚线是走过的路线,白色的虚线是知道,但没走过的路线 在连续两次想登封龙山没能如愿后,7月28日,我终于再一次登上了封龙山,这一次,我是坐312,从山南张庄开始登山的。 312,我上车的车站的站牌上标明的时间是首发:7.10分,然而上次我一直等到7点40也没见车来,最终我不得不改乘311,去了别的地方。今天我准时坐上了312,一问司机师傅,他说以前是7.30从始发站发车。现在刚刚改成7点的。半路站牌上标的时间是7.10分,车却7.30才从始发站发车,这不耍人么?怪不的我上次迟迟等不到车来呢。 7点45分,车到山南张庄村东口,这儿是312路的终点站,遛腿活动从此开始。 穿村而过直奔村西,在下边照片的路口我有些犹豫,脚下有三条路,我该走哪条路呢? 从山南张庄登封龙山,我只走过两次,一次是10年前, 和文哥,使者等一起走龙子峪上山,一次是5年前,独自从山南张庄向北登的山脊。在我掌握的知识中,山南张庄好象只有这两条路能上山。时过境迁,现在的山南张庄,村西圈起了一片又一片的养殖场、种植场,与我记忆中的地形地貌完全不一样了,虽然我相信这三条路不管哪一条最终都能上山,但我选哪条路呢? 一起下车的一家三口选择了中间的路,另外一家人按我的指点走了左手的路,我判断,那是去龙子峪的路。那家人走出去不过30米,我也追了过去,我拿定了主意,今天走龙子峪。相对5年前我走过的另一条路来说,龙子峪的路我整整10年没有走过了,10年的时间足能磨平我的一切记忆,龙子峪的路是怎么走的我已经没有印象了,再走一次龙子峪,如同第一次走一般样,还是充满了神秘。 时间不长,我遇上了另外那家人,事实证明,中间那条路也是通龙子峪的路,两条路远近差不多。 路边的小野果
水泥路走到头,我拐上了土路,路很宽大,看的出,它虽说不上是车水马龙,但也绝对是人来人往的。10年前我们第一次走龙子峪时,这儿绝对没有这么宽大的路。 我的正前方,影影绰绰能看到建筑的一角,山头上还插有一面杏黄旗。龙子峪里有座庙,10年前我们第一次走龙子峪时,那个庙还只是一片遗址,后来听说那儿重新建了庙,听说那个庙的香火还不错。现在这条路应该就是无数香客踩出来的一条路吧。 一边回想,我一边快步的向前走着。 时间不长,我走到一新建不久的小庙处,但它似乎不是我曾到过的那个寺庙遗址,因为不论是小庙的位置、周边的地形、还是建筑的朝向,都 与我的记忆完全不一样。除非、除非是我的大脑出现了问题。 庙门处有两个人,似乎是两个游人,见我拍照他们忙闪到了门后。本想进殿看一眼的我反倒不便进去打搅人家了。得,咱还是抓紧时间赶路吧。 继续前行,山路转弯处的小庙。在太行山区,这种结构陋的小庙非常常见,它们多座落在垭口、路口或山路转折处。 又一个小庙,三孔窑式的结构,正中的窑洞上方有块匾额,可惜字已剥落,只能勉强辩认出一个山字
窑洞上方的匾额
立于1929年的建庙功德碑 逆光下的小庙
继续前进,脚下的大路还是那么宽大,那么平坦。但我相信,登山的路不会永远这么平坦,根据相对论的法则,现在路越平坦,越好走,则意味着后边的路可能越陡、越险。我不知道,脚下的这条大路还能向前走多远。
脚下的路出现了急转,道路拐弯处,树木的空隙中露出一座飞檐斗拱的建筑,呵呵,这才是我要找的寺庙,他被老乡称为大庙。大庙真正名称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没有走大路饶山门,而是小小的调皮了一番,本想沿沟直接上去, 结果发现那几乎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后我是攀到沟的对面饶过去的, 想省点时间,结果事与愿违。
从沟的对面看“大庙"
沟边,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的巨石
大庙的后殿,这个后殿应该早就存在,但不知为什么,我却一点印象也没有,要不怎么说:时间能磨平一切呢。
清嘉庆年间的重修碑
我刚刚从沟底爬上来,还没走到大庙跟前,一好心的老乡就冲我喊道:“往这边走,那边走不通,这边上山”。我走的稍近点,那个老姐姐又告诉我:“这边有水,可以过来喝点水,是矿泉水”,随后又说:“喝行,可别浪费”。 谢谢您,好心的老姐姐,作为一个户外人,最懂得的水的宝贵,我绝不会浪费水,不管在这儿,还中是在别处,你放心好了。 寺里的水井 从大庙开始,大路变成了小路。正对庙的“西门”就是一条小径,那就是上封龙山的路。这是一条地地道道的羊肠小路它只有不足二尺宽,是最常见的那种山路,这条路是山南张庄上封龙山的主路。相对而言,5年前我走过的另一条路更小、更险,也更远。
龙子峪的植被属原始次生林,林子很密,头顶的天空完全被树木所遮挡,走在其中难见几丝阳光,尽管如此,酷热的天气、急剧的的攀升还是让我汗如雨下,时间不长衣服已完全湿透,象从水里拧出来的一样。 半个小时后,我钻出了密林,周围成了低矮的灌木丛,没了树木的遮档,阳光完全的直射在身上,这下子就更热了,没有办法,我只能一边尽量的放慢步伐,一边不时的喝上三两口水,补充一下体液,这种桑拿天,人要是缺了水非中暑不行。今天我带了3.5L水,这点水,仅仅是喝,不洗澡的话应该足够了。 9点28分,我登上了山脊,这儿是王家庄,山南张庄两条上山路的汇合处。站在山脊上,对面是一面很壮观的崖壁,崖壁上还有一块很有特色的立石,象个什么,又什么也不是,这个立石我怎么也没有印象,不应该啊,我走过的地方,稍有点特色处都会拍照,就是为了有个相片,能弥补自己的记忆的不足,。还有,当有一天老的走不动了时,翻翻照片、看看游记,也是一种幸福。但我怎么没有这块石头的照片呢?回家后仔细的翻查以前的老照片,发现竟然没有一张那次活动的照片,不但没照片,也没文字记录。真是怪,一个活动,即不拍照片貤不写游记,这不符合我的习惯啊。那次活动我记忆深刻,那是04-05那个冬季,使者、文哥等人买了全套的装备,第一次体验露营,选择了身边的封龙山,非让我陪着去,盛情难却,那就去吧。那是我唯一的一次在封龙山上扎营。记的那天路上还有薄雪,冬晴走的慢,我上到山脊后又下去接的她。可那次活动我怎么就一点记录也没有呢?怪,真怪。那次活动为什么没留下照片和游记呢?想不起来,实在想不起来了,你看我的猪脑子。 对面山崖上的巧石
王家庄方向的山路
沿山脊继续上升,我撵上了两个游人,他们是山下王家庄的人。“你们这是去百草寺上香”?“不是,就是上来玩玩”。老乡的生活好了,也开始“玩"了,这要在过去,真的不敢想象。 这个石头象个什么 ?
最后修改于 2014-08-04 22:03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