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封龙,慎独而行(4)

2014-08-06 11:25 阅读(?)评论(0)
  我顺路来到了八仙堂。八仙堂,是封龙山顶峰奇石景区西南部的一个景观 ,是由数块崩塌的巨石相叠而成的一个石洞,这个石洞,早年我来过多次,没有10来次也至少有78、8次之多,可最近7、8 年我还没进过这个洞,只在它外边逗留过一次。今天,我将故地重访,顺便在里边凉快一会,落一落汗。




八仙堂的洞口



八仙堂内的磨崖石刻字



八仙堂洞顶的叠石,让人有摇摇欲坠的感觉



进到洞中,这个洞虽然四处透光,但置身其中仍能感到明显的凉意,强劲的过堂风, 让浑身的暑气随之而去,好爽,我要好好的休息一下会儿。八仙堂的地面上有一个不起眼的石缝,人可以钻下去,下边的石缝有呈之字形,有10多米长。

八仙堂东侧有一石门,石门的下边是两米高的断层,乍一看,来到这个石门处已是八仙堂的尽头,实际上从这个石门可以凭借前人架设的一段树干及叠放的一摞石块下到下边的另一个洞中去,那个洞我称之为中洞。


八仙堂的石门



中洞里的天然供台,又叫洞宾床,是一长约2米,宽一米多,高约1.5米的石台,略有人工雕刻的花纹痕迹




中洞石壁上的刻字



洞外的天地



右侧的崖壁,从上至下高数十米,管是崖壁的上半段



崖壁的下半段



由中洞的一个石缝处可以再下一层,下到另一个洞,一个同样是巨石相叠而成的洞, 那个洞我还是第一次下去。让我姑且称它为下洞


从下洞中向外看



下洞的洞顶



不知不沉觉中,我在洞中停留的近半个小时,身上的暑气早已消失贻尽。可惜,洞府虽好,不是咱的儿居之处。咱还得出去,去食人间香火去。

原路返回,走出八仙堂,我又回到了火炉之中。


返回上洞的路



出八仙堂,我踏上了景区的游路,没再耽搁片段时间,影厦石只是走马观花的远远一看,我又继续前进了。



沿着山顶的游路,很快来到百草寺处,视线中是近年新建的白草寺别墅群,不知这里涌现出多少风花雪夜的“动人”故事。




下山走的仍是立陡川,当年,我第一次上封龙山走的就是这条沟,近年,几次从景区下山走的也是这条沟,可以不客气的说,在我走过的封龙山的20多条线路中,这是走的最多的一条路线了。下次如果还走景区出来,一定要换一条路走。




洞宾泉,20多年前这个巨石下还是汪汪的流泉,今天,石下挖了一米深的大坑都挖不出水来。



  继续下山,我不时的找小路抄近,可惜,能走的小路太少了,如同大多数景区 一样,封龙山景区的路绝大多数是那种台阶路。

  有人说,走景区属于逃票。其实,做为驴友,景区那种的台阶路是很让人讨厌的,可有时我们为了坐车方便又不得不硬盘着头皮走景区,走那种台阶路,不愿走也得走,我们的真正动机真的不是为了省那几块门票钱,只是为了更方便的坐车。您说这算是逃票么?如果你非说算我也没法。




药王庙到了,最初的药王庙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它很简陋,但自然纯朴,现在的庙是近年来新修的,只有富丽堂皇,没了历史的沧桑




药王庙的正门



过药王庙,景区渐见热闹,水潭、小瀑一个接一个,可惜,那些全是人工修砌的,这此东西在我眼里几乎不屑一顾。


景区 里的人工瀑布




飞来石到了,非此即彼了飞来石,只差几步就要出景区了。

飞来石



大公庙,为纪念唐代的当地武士张大宏所建,据说李世界民与隋军作战被困于附近,是张大宏率人击退隋军,救了李世民的驾。后人为纪念张大宏在此建庙,立碑。不过眼下我们看到的大公庙并非原物,应该是在原址复建的建筑,在我的记忆中应该是保持了原来的原风貌。



大公庙前的石兽



两块清代重修碑之一



4点,我步出了景区的大门,10多分钟后,游2来了,上车。


  最后修改于 2014-08-06 12:25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