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正文
|
||
同伴们急匆匆的往前赶着,好象恨不得一步跨出东峪似的,我知道,同伴们不是怕沟里真的有豹子,他们是急于走出东峪,上到112国道去赶班车,要知道那些楞车是过路车,只有人等车,车可不等人哦。 在赶路的同时,我们一路东瞅西瞧瞧的,生怕错过了沟中的每一个美景,一路走一路不时的拍。 几次赶上前边的队友,几次难得的走在队伍的前边,然后又迅速的被队友们拉下,重新落到队伍的后边。不是我走不快,身体虽不敢说完全复原,但走这样的路还是没有问题的。不是我不想走快,实在是两侧的美景太勾人,让你不得不多看它们两眼。
沟越走越险。进沟约5、6公里,我们遇到了最后一个老乡,这个老乡说他是这条沟里的最后一个放羊人,“再往前就没人了,一个人都没有”。东峪西口的这段沟被划分成5、6段,每段有一个放羊人承包,由于路远难行,放羊人每天骑着摩托来放羊,据说他们的羊晚上就住在山上,另外好象还有其它的下山路,因为我们走来了这一路,几乎不见一粒羊粪。如果不是碰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放羊人,你根本不会想到这条沟里竟然还有几群羊。 我们遇上的最后放羊人 路上的风光 当地民谣称:40里飞狐峪72道弯,那话一点也不夸张。但飞狐峪的弯要和东峪比起来那可就小吴见老吴了,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走过放羊人最后的领地后,沟越来越险了,好多地段那沟仅有几米宽,两侧是直涮涮的崖壁,即便是宽的地方,从水冲涮痕迹来看,最大时水深也有半米来深,此时我们才理解为什么 当地人天不好时不敢进沟,雨天进沟你纯粹是在玩命,如果赶在峡谷陡窄处,如果山洪下来,你根本就无处可躲,那时,即便你是钢打铁铸的罗汉,在大自然面前也会渺小的如同一粒泥丸, 这一点,从峪中随处可见的一米多深的水冲坑能略见一班。 当地民谣称:40里飞狐峪72道弯,那话一点也不夸张,但飞狐峪的弯要和东峪比起来那可就小吴见老吴了,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如果说飞狐峪有72道弯的话,东峪的弯怕是起码要乘以2。 走过放羊人最后的领地后,沟越来越险了,好多地段那沟仅有几米宽,两侧是直涮涮的崖壁,即便是宽的地方,从水冲涮痕迹来看,最大时水深也有半米来深,此时我们才理解为什么 当地人天不好时不敢进沟,雨天进沟你纯粹是在玩命,如果赶在峡谷陡窄处,如果山洪下来,你根本就无处可躲,那时,即便你是钢打铁铸的罗汉,在大自然面前也会渺小的如同一粒泥丸, 这一点,从峪中随处可见的被水冲出的一米多深的水冲坑能略见一班。
峪中一直有一条路,一条偶尔有车走的路,尽管那路不时有被水冲断的地方。但那清晰的车辙、那被水冲断又被人修垫过的路说明这条峪并不真象老乡说的那样没有人走,偶尔还有车从峪中走过,因为魏家庄一带的人如果走这条路去县城, 比走草沟堡-夏源能近一半以上的路,如果是东浪淘、南黄庵的老乡近的就更多了,差不多能近2/3。只是因为沟里地形险恶,路又常常被水冲断,一般人很少冒那个险。后来,就在我们快要走出沟时,一个放羊的老乡就问我们:”车能走通么”。呵呵,你要想走必须带上工具,因为这一路有好几处被ii 冲断处,看样子就是几天前的大雨冲断的,路上还有几个大坑,大的能有一间屋子大,深的能有一米来深,不修不垫,即便是农用车也过不去。
队友们越走越快了,好长一段路,我连他们的影子也看不见,原来他们已经很少再拍照,用老王的话:“审美疲劳了,不照了”。 每当他们拉下我太远,便会等上一会。而我,追上队友时往往并不休息,又慢悠悠的向前走去,只有在那一刻,我是走在队伍的前边,随后又很快的被队友们超过,我说过,我的这个相机速度特慢,每拍一张照片都要耽误很长时间。 等待我的队友 偶然拍的老慢的正脸
很快又再次落在了后边 还是沿路的美景
最后修改于 2014-09-02 15:22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