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老男人的故事,四天“有难度”的行走,一次“莫意义”的活动——14年中秋活动小记 (7)

2014-09-27 11:48 阅读(?)评论(0)
   出村是10点50,我们在这个村停留了20多分钟。不过磨刀不误砍柴功,别忘了我们在这个村里都加了油,有的人还加了两箱油,用不锈钢的话说:豆腐是软中硬,抗饿,这下子走路有劲了。加大油门,耽误的时间应该能很快的赶回来。




一大片伏倒的攸麦,这是怪圈么?是谁制造了这个怪圈?


不远处的背包客,还是个武士


走近沟口,我们又看到了灵山,还有小山上的炮楼,它是日军炮楼?NO。


    走进一条南北向的沟,沟底是一条砂石路,这条连通了沿线无数个村庄的,路面却没有硬化,看的出,特殊原因的制约下,这儿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要是在别的地方 ,这条路铁定早就铺成水泥路了。




路经的一个村子,带有强烈乡土气息的村名


快中午时,我们走到了灵山脚下的***村,给人的第一印象,这是一个挺有品味的山村


   村的南口有一个小卖部,三间门脸的小卖部,在山区,这算是不小的商店了。我们在此略做补给,不锈钢还买了一双军用胶鞋,只是他人品太差,竟然没有他要的43号的鞋,试来试去,42的太小,穿小鞋肯定是不行的,最终他只能买双44的、多垫一双鞋垫了。莫办法,他的登山鞋底开了胶,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穿越,没别的都能凑合,没鞋是万万不行的,人毕竟不是动物。

    在这儿,我们又简单午餐了一下,吃一点,背上的包就轻一点。一想到一会儿的爬升,我就有些头痛。不是腿部痛,是头痛。当然,腿仍然痛,落地一不平就痛。




   老慢的登山杖(中间那根),使成了这个样,要说,国产的小牌子的登山杖质量就是没保障,对比我是深有体会,那年我新买的一根红绚彩,用了一次就断了,自锁松了,杖杆突然滑了出来,锁紧镙丝崴断了。现在我用的是一对鲁滨迅碳杆杖,这个杖质量还不错,用了快两年了,一直很正常。比我以前用的国际大牌的LEKI毫不逊色。




    这儿的的老乡称灵山为东灵山,大概因灵山在他们之东的原因吧。而第二天我们到的孔涧的老乡称灵山为西灵山,那是因为灵山在孔涧之西,又因为孔涧之东还有个东灵山。其实这座山的正式名称叫灵山,地理书上、地图上都是这么称呼的。

    上灵山,老乡说要走3、4个小时,起步是10来里三马子路。灵山有三个尖,穿灵山一般要走两个尖,
一个人称西灵,一个人称石城,这是穿越灵山必走的两个尖。老乡说的走3、4小时指的是较近的西灵。老乡走3、4小时,我们至少要4、5个小时了,毕竟我们是重装,毕竟我们路不熟。从西灵再上石城至少还得一小时,这样一算,我们登上石城得6小时以上,也就是得说7点左右了。那样一来就没有下山的时间了。今晚下不了灵山,明天下灵山再登东灵难度更大,上了东灵天就晚了,虽说东灵下景区停车场的路不难走,走夜路刀没什么危险,但下到停车场就太晚了,找车都不好找了。头痛,真头痛,对于我们来说,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了,我们的时间太宝贵了。

   休息的功夫,我做出了一个“有意义”的决定,包一个车,以车代步一程,以节省时间。这一决定被队友们戏称三天来最有意义的一个决定。

    路边的小面要100元,我们没用,老慢以80的价格找了一辆三马子。不是钱的事,上山还是三马子有劲,能送的更远。


我的体验包在三马子车上


坐在三马子车上的葫芦岛和老鬼,一个眉头紧锁,一个目光坚毅,他们在想什么?


蔓葭生,跑不死的铁驴一个,人称老慢。啥老慢,是老慢不了才对。


这个其貌不扬的人不用介绍了,他就是笔者,人称龙哥,上至66的老叟,下至5、6岁的小朋友,都这么叫,不知辈是怎么论的。




锈钢呢?不锈钢享受的是贵宾级的待遇,坐在“驾驶楼"里,这会儿,正跟驾驶员老乡聊的欢呢。



十里山路十里颠簸,三马子也不好跑,当我们下车时,天呀,我的小多特,我第一次背的新包怎么成了这个模样了?




以车代步10里,可以节省我们一个半小时的宝贵时间,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看看那条本该一路走上来的沟。




   老乡在给我们指路。老乡说上灵山共3条路,一条饶着弯走,路远,但是缓;一条直着上升,路最近,但最陡; 还有一条是冲着石城和西灵间的鞍部走,那条路很少有人走,不好找。

   我们选择了最短、但也最陡的一条路。




登灵山的路


    12点52分,我们告别老乡,踏上了登灵之路。老乡站在那看着我们,直到我们走出去老远了才回身。再见了,可敬可爱的老乡,谢谢你对我们的帮助。

    开始的坡并不算陡,如果是我们出行的第一天,如果是上午,如果在人们体力好的时候,这点坡小意思了。但现在是我们出行的第三天,还是下午,根据我的经验,第三天往往是体力最差的时候,第四天以后身体就逐渐适应了,会缓过劲来了。而下午不用说,体力肯定购Ivk上午,所以,眼前并不算很大的爬升对我们也是一种挑战了。

     老慢还是一路走在最前边。我的状态今天有所回升,现在上坡时腿也不痛了,多数时间我走在第二,又是一人之下,三人之上。





    上路不久, 我喊停了走在前边的老慢,二次午餐吧。刚才在村口,只顾忙活了,有的人吃了点东西但也没吃两口,有的人没顾上吃。这会儿,在漫长的爬升开始时,再”减"一次负吧。还是那句话:吃在肚里总比背在身上好,吃在肚里能转化成能量,背在身上只能是负担。


吃饭时拍沟对面,因修路挖开的山口


沟底的大路



  最后修改于 2014-09-28 11:00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