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走太行D21:一样的山不一样的路——2015年元旦马岭关-黄榆关穿越(5)

2015-01-13 19:06 阅读(?)评论(0)
  走过信号塔后又是大片的农田,我知道,井洼到了。井洼属于山西,是一个紧贴晋冀省界的小山村,是由马岭关向向,向老道圪垃或龙池沟方向穿越路线上很重要的一个点,邢台驴友在游记中经常提到它。看邢台驴友的游记知道,穿越路线在井洼这儿由走山脊线变成了沿河北一侧的崖根横切,直到小川底附近才重新回到山脊上。研究卫星图发现,井洼村东偏南一些有个垭口,垭口处有明显的路,沿河北一侧的山坡向前切去,最终分成数条,有的继续横切,有的则下了沟。我认为,那个垭口就是我们要走的垭口。当时我全然没有注意,井洼村南,稍偏东一点也有个垭口,那个垭口也有一条路,那才是我们该走的路。

  此时,站在井洼村北的坡地上,我们能看到前边有两个垭口,一个在井洼村东,垭口又宽又缓,非常明显,高度也低,几乎不用上升。一个在井洼村南,垭口很高,几乎与两侧的山梁一样高齐,很不起眼,如不注意你很可能不认为它也是一个垭口。昆仑指着井洼村南的垭口说:“咱们是不是该往那儿走”?我认为那是上山脊的路,我用手指村着东的垭口说:“从井洼村再往前就是侧切路了,看地势,咱们应该奔那个垭口走”。一念之差,我们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

  没过井洼,我们趟着庄稼地向村东的垭口斜插了过去,走过一个小庙,我们很顺利的找到了卫星图上看到的那条路。


奔向村东的垭口


垭口旁的牛大人庙, 有点特殊的是这个小庙是背对着路 。善意的提醒你,如果你走到这个小庙了,那说明你走错路了。


垭口看河北 一侧


垭口很宽大,我们走过垭口


  脚下的路贴着山崖根向前延伸,它不但又宽又平,而且被踩的非常亮,很明显是经常有人走的路。看到这些,我更相信我们走的是一条正确的路,“要不是经常有驴友走,这路怎么会这么熟”?我们大步流星的向前走去,恨不的一步迈出去好几米。今天的穿越路线比较长,要争分夺秒的赶路才行,稍一耽误,天黑之前就可能走不到大雨门。


走上侧切的路


再看河北一侧的山,远处安子垴村的之字形盘山路非常显眼


  正当我们急冲冲的向前猛奔时,我突然发现情况不对:脚前边的路饶过几道沟后并没有继续沿崖横切,而是顺一条岔脊渐行渐低。我及时叫停了队伍, 观察地形,比对地图,我认为我们已快走到一个叫兵房的地方了,再继续向前走就会下了老道圪垃那条沟,下了前庄。昆仑不相信我们走错了路,“这路一直向前走着呢,路上又没见岔路,怎么会错呢?要不你们歇会儿,我先去探探路”。“不用探,前边肯定有路,但不是咱们该走的路”,我用手一指身后的山:“咱们从井洼就走错了路,真正的路应该在这个山的那边,就是井洼看见的那个较高的垭口那儿。走这条路,越降越低,越走离咱们要去的地方越远了”。“那咱们怎么走?原路退回去”?晚风着急的问。“不用退,咱们可以顺山脊向上走,如果上边有侧切路最好,实在不行就翻这个山,下那边的垭口找路”,眼前的山并不高,爬升不足百米。对我们来说,这点上升不算啥。“那我先往上走了”,说着,晚风着急的向上爬去。

  晚风已走出去几十米了,我还在那儿有点犹豫,因为我们下边还有一条侧切路,一条不大的侧切路,我们究竟是向上爬还是侧切?怎么走更省劲?侧切,眼时下肯定是省点劲,但不知道最终我们要饶着沟沟岔岔的走多远,也不知道眼前的路最终能不能把我们带到正确的路上,万一它是一条下沟的路呢?向上爬?眼下是一个急升,路也不很明显,谁也说不清山的那边有没有断层,我们能不能穿到那个垭口去。


从发现走错路的地方看远处的不老青


对面山上一石,我看象只老母鸡,铃铛说象孔雀


老道圪垃一带的山


  犹豫再三,我决定还是向上走。向远处看,我们已经比应该走的山脊低了不少。比山脊下的崖墙还要低,如果横切,视线中看不见上升的路,前边可能越走越低,也就是说,单从高度上说,我们应该向上走。可就在这时,我们发现昆仑已沿着下边的横切路走出去老远了, 这一下, 不想横切也得横切了。

  路是放羊人踩出来的那种路,它忽上忽下,忽大忽小,忽尔钻进灌林,忽尔回到草坡,不时的分出一条又一条的岔路,又不时的汇在一起。我们顺着路绕过了一条又一条沟,翻过了一道又一道小山脊,尽管我们很希望想能找到一条上升路,能贴着上边的崖墙向前侧切或迅速的翻上山脊,现实却非常骨感:脚下的路越走越小,越走越低,不旦一度走丢了路,还渐渐的降到了沟底。抬头上望,我们渐渐的损失了近百米的高度,也就是说,从发现走错路,走上横切路开始,我们越走离正确的路越远了。晚风几次抱冤说:“还不如走我走的那条路呢,这会儿早就走过去了”。可现在说什么也晚了。


开始的侧切路还很清楚


钻出一片树林,铃铛指着自己的嘴说:“树枝子打着我了,打的真痛”。痛你别说不就完了,你不说谁知你痛呀。


饶过N道小山梁后,我们发现对面一条大梁上有明显的上升路。我们兴奋了:“只要上到对面的梁上,顺那条路肯定能穿到主山脊,只要到了主山脊下,就能走上正路”。

  下到沟底,档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片密林,象刚才钻过的林子一样,这片林子中的路同样不太明显。“干脆,不钻林子了,沿沟直接上升吧”。沟的尽头是草坡,灌木很稀的草坡。虽然坡度很陡,但不是太难爬。4个人休息了一下,用过午餐,象加了油的坦克一样,沿着自己认为好走的地方,从不同的位置向上攀去。很快, 我们就上到了那条路上,那是一条不小的路,宽度足有4、5尺,我分析,它是老道圪垃通井洼的村道。


最后攀升中的队友历,右侧的路就是那条大道


  路的正前方就是井洼村南那个垭口,距我们直线距离大约500米。我们并没有走到垭口,脚下的路很快就与崖根下的路汇合了。那条路正是我们要走的路。当我们走上正路的一刹那,我们都松了一口气:终于上路了。

  这前段时间很少拍照的我又连续拍照开了,于是,我又一次落在了队伍的最后边。


向垭口方向赶路,向小川底走最正确的走法是走照片中那条较高的路,可以少损失几米高度


已经走上正路的队友


  此时的时间已经是13点17分了,从我们10点40走过井洼村东的垭口,走上错路那一刻算起,我们在错误的路上折腾了两个半小时才走上正确的路,才走完原本最多只需半个小时就能走完的路。事后,从卫星图上看,我们错走的路似乎并没饶多远,但我们在那条小路上,在数不清的山脊和沟岔中上下翻飞了多少回,实际走了多远的路,真的难以说清。


卫星图上,我们走过的弯路示意


 路是南太行常见的那种路,宽4尺左右,一直沿着崖边走。在北太行,这样的崖边路并不多见,但在中太行及南太行,这样的路就司空见惯了,险恶的地形决定了那边的山上能开出路来的地方不是多,一旦开出一条路来非常的宝贵,经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修缮,那些路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走这样的路一定要掌握一个原则:全神贯注,丝毫不能分心。所谓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你一个不留神,脚下就可能绊一下,那就很可能是成为千古之恨了,朋友,你一定不想做那样的体验者吧。


走在崖边的小路上


  横切约半个小时,前边是一个垭口,垭口另一侧是成片的松林。我知道,小川底快要到了。大小川底都是山西一侧的村子,这两个村在相距不远的两条沟里,因村子距省界、距我们现在走的这条山脊远一些,人来的相对少,故此这一带的植被比井洼那边的植被要好的多。墨绿色的松林虽不象春天的松林那样艳丽夺目,但在这万木皆枯的寒冷冬季同样能让人耳目一新。




从垭口向小川底方向看,地势仍很平缓,只是村庄距离较远,视线中只见梯田,不见村庄


垭口的河北一侧,与山西形成鲜明的对比


回看我们走过的侧切路


  我们重新走上山脊线。垭口处略做上升,翻过低缓的山包前边又一个垭口,连片的梯田顺着沟一直延伸到山脊上,远远看去,山脊上的梯田非常的醒目,就象一片从天而落的玉盘。从地图上看这儿还属于小川底,小川底在两条沟的汇合处。走在路上,眼尖的晚风又发现一块化石。如果说,井洼那边我见到第一块化石时还不敢肯定那就是化石的话,现在我百分百的敢肯定,,我下边照片中的绝对是化石了,不信你往下看。

  小川底, 这儿在历史上是一条大川的河底么,如果不是怎么会有水生动物的化石呢?对了, 咱河北一带,在上古时期据说是海底,既然如此是海底,有再多的鱼虾也不新鲜了。


前边,山脊上出现了梯田


路边的化石。一块石头上有三个动物化石,其中有一个和井洼看到的化石是同一种动物


撒上点水,是否更清楚些?

  最后修改于 2016-03-05 22:28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