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走太行D22之4:错走支锅岭,借道杏树湾——15年春节D4天 (2)

2015-03-15 13:25 阅读(?)评论(0)

  有人眼尖,发现崖头上隐约有道石墙,“那儿会不会是长城”?那是不是长城我不清楚,但既然下边没有长城,既然前边无路可走,我们只能到上边找路,到上边找长城去。

  循着刚刚走过的路,我们向回走去。





攀上那段险路





未退到房子处,一处陡坡前,前边的人发现一条很小很小的上升路。严格的说,它算不上路,只是有人走过,在草地上留下了一行模糊痕迹。我们沿这条“路”向上攀去。攀上几十米高的陡坡,脚下赫然是一条很清楚的路,前边的人兴奋的喊了起来:“找到路了,这儿有一条路”。




  走在路上我们注意到,我们在下边看到的石墙只是一道很矮的墙,矮墙内侧有一土沟,看样子它不是长城,它只是一道战壕,大概是阎锡山工事





  路沿着山坡上向远方延伸,我们顺路疾行着,常爬山的驴友都能理解,当你走了错路之后,当你费尽周折的走上一条充满希望的新路时,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呵呵,路带给我们的是希望,走在路上的感觉真好。




  我刚刚绕过一条浅沟,前边又传来喊声,那声音即兴奋又激动,还带有一点竭斯底里的疯狂:“长城,看到长城了,还有个城门”。我们都加快了脚步,拐过弯去,果然看到了梦中多次见到过的支锅岭长城。当然,说梦中见过纯属忽悠,真实的情况是在邢台驴友的游记中多次见过。




  支锅岭长城,明长城真保镇所辖关隘,是扼守由山西和顺县通往冀南的交通咽喉。位于山西省和顺县小董坪村东1.5公里处,北距黄榆关8公里,西与山西省和顺县毗邻。因附近三座相峙的山岭犹如3块巨大的支锅石而得名。《四镇三关志》载:支锅岭口关为“嘉靖二十一年(1542)建。”据《顺德府志》记载:“支锅石,旧有边墙、铁门、箭楼、官厅、营防、民壮守防”。这里西为峭壁,南、东两侧临深涧。关城就建在其间一狭小山脊上,因地形极险,只在北、东两面筑有石墙。石墙从西北悬崖顶起筑13米。到西北角成为全墙最高点,设九级台阶折东而缓下。呈弓形弯曲向东南方向延伸,全长150米,底宽3米,顶宽2.5米,高3米至5米,尽头即涧顶悬崖。墙上设有垛口、箭窗,全部由石条砌就,白灰勾缝。关门居城墙中部,面向东北,宽2米余,青石拱券门洞。关门狭深险峻,仅可容单骑通过。门侧设有卫所房。

  支锅岭城墙今保存较好,城门上方尚存石匾,阴刻横书“支锅形胜”四字。此匾无年号,署有“总督蓟辽都御史杨”、“巡抚保定都御史孙”、“整饬大名兵备副史姜”等字。







城墙残高约4米



  走过关门,我们来到城内,发现支锅岭长城其实只是一道城墙,并没有城郭,穿门而入的路也不知通向了何方。从残存的卫房规模看,支锅岭长城平时驻兵不多,真正起防卫作用的不是防守兵卒的人数的多少,而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地形,是以险制胜。


我们在“城”内游玩



支锅岭全景的



城内的卫所哨房



城内的山崖下,不知作何用的档墙



  我们在此在逗留了大约10 分钟。10点33分,队员们准备上路了。我停在原地未动,准备拍队员们走在城墙上的镜头。漫长的等待,短短两分钟等待,我感觉象过了一年一样。


等待期间拍的沟对面的石景



走上长城的队友们



  我正要背包上路,已经走上长城尽头的队友们又停了下来,呼喊我接着拍照,于是,我打开刚刚关闭的相机,又拍了起来。




看看俺的包,它孤灵灵的戳在那儿,显的多么孤单




  我背上包,蹬上长城, 发现铃铛还没走,还站在长城上得瑟呢上, 于是又再一次打开相机,又拍了一张后才正式上路,此时的时间已经10点43了,也就是说,我晚走了整整10分钟。10 分钟啊,正常速度,一里多地走出去了。

  “喂,你们等一等我,别扔下我”。



已经上路的队友们



型若弯弓的支锅岭长城



支锅岭长城的尽头是一道10来米长,一米厚的单边墙。长城的许多险要处都是这种类似的单边墙



从上向下看支锅岭长城



  最后修改于 2016-03-05 19:06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