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又是一夜的风,又是到天亮都一点不显小的风,比第一晚的风一点不小。我们这次出来老赶上刮大风了,好在昨夜我们是睡在小庙里,虽说小庙的门窗上即没镶玻璃也没糊窗纸,但三面墙山就是最好的背风物。尽管大风呼啸了一夜,尽管转圈儿的的扫地风让我们的脸时不时的感到有些凉,但我们再不担心帐篷被吹的压在身上了,这一夜比睡帐篷安稳多了,心里踏实。 天一亮,不到6点半,我就催着大家起床了。今天是初七,是我们此次出行的最后一天,要早点上路,早点下山,千万可别误了回去的车。因此我计划8点半出发。 由于一夜的风,今天又是个大晴天,万里无云,是拍日出的好机会
,我们住的小庙是朝东的建筑,不用挪窝就能看日出。可起床后光忙着做饭、收营了,等忙的差不多时,太阳已经老高了。这次出行注定与日出无缘,有好几次拍日出的机会,都忙的错过了。 我们今天要先穿越到走马槽,再根据时间来决定是向夫子岭走还是直接下山。今天,我改变了原定的走侧切路去走马槽的计划,改成了翻天河梁。既然老乡都
说侧切路不好走,看来那条路的确难走,万一背阴处再有冰雪会更难走,为了安全还是翻梁子吧。只是今天的风很大,梁上的风就更大了。 还不到8点20,心急的小董又第一个上路了,他沿山坡向北走了,说先找找路。昨天进村前,我们从对面山脊上清楚的看到这边的山坡上有一条上山脊的路。但当时只想着走侧切路,没认真观察路的准确位置。从昨天扎营后,我们多次观察小庙后边的山,今天早晨又几次观察,都没发现路。通过 观察, 我判断说:南边是断崖,侧切的那条路应该在断崖处。上天河梁的路,应该不在那个边,我们上天河梁,只能往北走,到北边找路。 几分钟后,我们也上路了,也向北边走去。然而,向北走了约一华里,一直走到第2条沟已经快走回天河村了,也没发现上山的路。看来我原来的判断出了问题。比对眼前的地形,我又一次研究 地图,最终判断,上山脊的路就在小庙的上方,找路应该在那一片找。现在我们已经比小庙高了不少,原路退回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横切过去,切到小庙上方找路。 当我们沿山坡横切时,意外的走上了一条路,这条路,正是上天河梁的路,只是你从下向上看根本发现不了。 意外的走上正路 风一阵紧似一阵,老慢的破防雨罩很快被风吹的鼓成了一个气球,又从气球变成了蘑菇,再从蘑菇变成一面破旗,呼啦啦随风飘的破旗。时间不长,老慢不得不将它摘下了下来。“彻底的不能要了,回去就扔了它,不能扔在这儿,扔在这儿是垃圾”。 小庙南边的山上有一个气象塔,那个铁塔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步步登高的向上走去,一步步的告别了小庙,告别了南天池。 回看南天池 走在攀升路上 铁塔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走过最后一截攀升路,我们登上了天河梁。站在山梁上,我们深情的看着我们住了一夜的南天池,象不忍离去似的,足足的看了好几分钟。说来也怪,就连老天爷也非常照顾我们,在这几分钟里风突然停了,刚刚我们沿山脊攀升时风还刮的透心凉,以至我要尽量在的走在山脊一侧,以求躲避一点狂虐的风,此时风却停止了,我们站在那儿不动,却一点也不冷。几分钟后,风又刮了起来,象它刚才突然的停下来一样又突然的刮了起来。莫非风也看透了我们的心,特意给我们一些时间,让我们与南天池告别? 我们与南天池告别 一通感慨后,我们再次上路了。此时我们距山顶只有一步之遥,相对高度不足20米高。我们鼓动老慢冲顶,我们却走了平切路,老慢很快发现上当了,仅向上走了几米又拐了回来。“老慢,这可是天河梁,海拔1750米的天河梁,是我们5天来登上的最高的山,要是不登顶的话此行的意义可就打了折扣了”。“不登,1700太低,登了顶也木意义”。小五穿灵山回来后后,木意义成了一句口头禅。我们动不动的就是一句木意义。 被我们诓着走向高处的老慢 天河梁是邢台南部较高的山,主峰海拔1753米,有气象塔的山包是次高峰,海拔1750米。天河梁四周是陡峭的山坡,刀削般的绝壁,山顶却是一片比较平缓的大草甸子,可惜现在不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不是鹦歌燕舞的盛夏,也不是漫山碧染的秋天,但金黄色的大草甸子还是给予我们美的享受,那美,美的让人心醉。 从天河梁上看河北一侧 继续向前,梁上的地貌发生了明显转变,平缓如荡的大草甸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陡的山坡、越来越茂密的灌木,路变的难行起来。老乡说,南天池到走马槽只要1小时就能走到,现在我们已经走了一个多小时了,是不是该下梁了?游记上说,南侧崖边有下去的路,是下走马槽唯一的路,按时间推算,我们快到这条路了吧?它明显么,我们不会错过下山的路头吧?
想到这些,我一边搜索所走的每一个崖边有没有下山的路,一边对走在前边的人喊道:“别只顾了走,注意左侧有没有路,贴着崖边下去的路”。 队友们在观察下边的悬崖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下山的路迟迟没有出现,找不到下山的路,我们就只能往前走,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办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下边的景色在不断的变换,那景色,越来越漂亮,这一带的山景色确实美,好多都开发成了景区就是证明,可景区开的越多,驴友们能走的路就越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山下的风景
双峰并蒂
这个石柱象个什么?
拍石柱时相机没电了,等我换完电池,却队友们已不见了踪影。向前赶了几步发现,前边是越走越低的大草坡,天河梁的余脉向西拐了。前边的队员们已沿草坡走出了上百米,怪不得我刚才看不见前边的队员了。
站在草坡上,我们的正南是一条大沟,至少数百米宽的大沟、沟底很缓。不用说,这就是走马槽了。我快步如飞的向队友们赶去,心中却有些疑惑:断崖呢,攻略上不是说,路是沿断崖下去的么,我怎么只见缓缓的草坡,不见断崖呢?
当我就要追上前边的队友时,我收住了脚步,因为自己已站在了悬崖边缘,我的脚下就是百丈深渊,说百丈只是猜测,实际上我根本不看不到崖底,看不见下边究竟有多深,但我知道,如果一失足,结果肯定是粉身碎骨。这样的地形,我怎能、我怎会、我怎敢快步如飞呢?
路果然是沿悬崖下去的。准确的说,是沿一条裂谷的断崖下去的。那路非常危险,路面坡度很大,又是那脚立足不稳的坡度;下降很深,深度足有上百米之多,这么长的距离,两边却没什么可抓之物,想打保护连棵树都找不到。只能借助路边细小的灌木甚至茅草,把自己的安全寄托在那些极不可靠的草木之上,借那些草木的微薄之力一点点的向下挪动。好在我的队友都非等闲之辈,他们互相帮助,小心翼翼的挪动着,大气都不敢出一个。几十分钟后,我们终于走出了那段险路。
最后修改于 2016-03-05 19:11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