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一座便桥架在绵河上,我们由此渡过了棉河。老乡说,古道已被现在的公路覆盖,走公路去乏驴岭相对绕远,不如沿铁路走,不但稍近点,而且空气好些。我也更想走铁路。天长镇-娘子关间的公路是晋煤外运的主要通道之一,拉煤的车日夜不断,空气脏的很。除此之外,我之所以想走铁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什么原因现在不告诉你,先卖个关子。
对岸是河西村,又分张河西、李河西两个村,我们走进的是张河西。 进村是一株千年古树。古树下有一座关庙。做为侠义忠勇的代表,关公备受历代朝野及百姓的爱戴,关庙也是中国最常见的庙,古道两侧更是多见。 与关庙背靠背的是个观音庙,观音庙院内也有一株古树,此树中空,相比前边那株古树,这棵树的树齡似乎稍短一些。 张河西村不大,石太铁路穿村而过,铁路以南是村的主体,我们走进的是铁路以北,只是张河西村的一小部分,或者说只是擦村而过。尽管如此,还是能管中窥豹,了解到张河西村的一斑。 河西村的村南就是箸名的雪花山,雪花山,我计划在走古驿道南线时再做探访。 走在张河西村的小巷中 村中的一些老房子 卵石铺成的小巷 出村,沿钢铁大动脉——石太铁路而行,身边不时有呼啸的列车通过,这种感觉让我一下子回到了4、50年前。那时,我住的宿舍不远就是旧的石太铁路,饭后我经常在铁路边散步,每当巨龙般的列车从身边驰过时,心中即有兴奋又有震惊,还有几分恐惧,那时,我多次看到过抢过铁路被火车站撞死的人。弹指间,这些都成了往事, 现在,当我又一次走在铁路旁边时,那些已经淡泊的往事一下子重新到了脑海中。 不时从身边飞驰而过的火车 遥看河北岸的教场村,教场,顾名思义,在古代是个教兵场。那儿前此年出土过古代的武将墓葬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蔡公庄村,蔡庄村说大不大,说小不上,全村200多户人家,以姓蔡的为大户,据说蔡庄村始建于汉代,如果此说正确,那历史相当悠久了。即便蔡庄不是源于汉代,历史 也不会太短,因为天长镇蔡家巷的蔡家就是从蔡庄村迁去的。蔡庄村中的蔡家大院及祠堂建筑相当不错,可惜这次没机会去看了,如果以后有机会,一定去看看。 视线中的蔡庄村 横跨绵河的大桥和不远处被部毁的老桥 拉近看冲毁的老桥 河滩中废弃的水磨,井陉绵河两岸水磨很多,有相当一部分还在使用着 还是蔡庄 走过蔡庄后,我开始不时的搜索向左翻山的路。一般人去乏驴岭有两种走法,一是沿公路走,见到乏驴岭大铁桥时过桥,即到乏驴岭村。还有一种走法是沿铁路走,钻过废弃的旧正太铁路的隧洞就是乏驴岭。这两种走法我都不想走,在做功课时,经研究地图发现,在蔡庄村西,过了公路边的两个加油站后,左手有条翻山的小路,翻过不高的山梁就是乏驴岭村。我认为,那条小就是乏驴古代道,我就想走那条路,直接翻到乏驴岭去。 走过一个岔沟不远又是一条岔沟。岔沟前边的崖头上有座石屋,崖下梯田一侧有条五尺宽的路,没错,它就是我要找的路。 一行人向上拐去,我因为拍照又一次的走在了最后。 拐过一道小弯,视线中出现一座大石桥,走到跟前才发现它不是桥,是井陉绵右渠的渡槽。 井陉绵右渠担负着井陉县、矿区和鹿泉市20个乡镇、193个村的22.5万亩农田灌溉任务,渠首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天下第九关娘子关下。整个工程由6条干渠,23条支渠,3488条斗农渠组成,总长1868公里,分四期完成。一期工程始建于1958年3月8日,完工于59年1月,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办水利工程,有“太行第一渠”的美称。绵右渠比闻名天下的红旗渠的建设要早两年,通水也早一年,红旗渠建设之前,水利部曾专门派人陪同林县红旗渠的建设者来绵右渠取经学习。因此绵右渠可称之为我国现代引水工程的鼻祖。 为建设绵右渠,井陉人民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先后有56个人倒在了建设工地上,他们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一条“生命渠”“幸福渠”。 穿过绵右渠渡槽 石匾上的字证明此渡槽又叫虹关桥,建成于1959年。是绵右渠一期工程的一部分
最后修改于 2015-03-26 19:25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