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秦皇古驿道行之25 地都 路上

2015-03-30 19:09 阅读(?)评论(0)



   中午1点半,我们告别了乏驴岭,路上了向娘子关进发的道路。按老乡的指点,我们走的是S037省道。

   乏岭至娘子关,历史上有一条的高规格的古道,这条古道不是驰道,是条驮道。士道井陉的古道分驰道驮道两种,所谓驰道即能走车的路。为便于车行,驰道一般选择地势较平缓的地方建,遇有山峦则尽量绕行以减小坡度,为便于信差公文的驰递,官方在驰道沿途开设有驿站铺房等,这种驰道是历史上的交通干线,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我们走过的土门关-天长镇的古道就是这样一条驰道,天长镇-长生口-固关间的古道也是驰道。驰道是中国古代交通的大动脉。

   天长镇-乏驴岭-娘子关的古道与天长镇-固关间的驰道不同,这里山高水长,路途艰险,人们只能在沿绵河峡谷修一条驮道。驮道就是只能走马帮、驼队,不能走车的大道。据说在中国近代史上,当时的政府两次曾想把这条驮道改建成驰道,但因沿线地势过于复杂,当时的施工条件达不到,最终只能作罢。直到解放后,这条驮道才被改建成了公路,河北一侧的编号为S037。作为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S037虽然是一条省道,其作用不亚于天长镇-长生口-固关间的307国道。

   作为晋煤外运的大通道,作为一条跨省公路,S037省道上跑的车大多是运煤车,时间一长,就连沿途的土都变成了黑的。这两年煤碳行业不景气,运煤车少了很多,空气好多了,但走在路上还是能闻到强烈的煤味。我们计划走古道,结果却成了走公路,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懊丧。好在走在路上,不论是大路还是小路,公路还是山路,总比窝在家里强。

  除了运煤车,这条路上跑的还有几趟班车,其中下午1点半从南峪、2点从地都各有一班去县城的车,最晚的一班是从常坪过来的车,4点前后到北峪路口。另外南峪火车站晚7点还有一趟回石家庄的火车。

  这不,说着说着,南峪的班车下来了。




  脚下是波涛翻滚的棉河,绵河古名绵蔓河,有蔓延百里之意,后逐渐简称为绵河。绵河源于山西寿阳县,为季节 性河床,东流至平定县界,称作桃河。至娘子关有冒河滩泉、黑老婆泉、苇泽关泉等众多泉水注入,成为常年流水的河,其平圴径流量达到每秒10立米左右,成为河北为数不多的常处有水的河。入河北后自南峪始称为绵河。

  绵河两岸立陡立陡,我们脚下的公路其前身是旧的正太铁路路基,是硬从崖边开出来的一条路。走在高高的公路上,看着绵河两岸的山峦,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天长镇到娘子关的古道只是一条驮道而不是驰道。在没有现代化生产工具,没有大规模劈山断河能力的过去,那条古路道根本无法沿绵河走,它只能翻山越岭,只能是一条驮道。




古老的水磨



  告别乏驴岭约半小时,我们再次见到了飞驰的列车。前边说过,我们刚才走的公路是旧正太铁路的路基,它沿绵河画了一个很大的S弯,因坡大弯急,火车站通过这段路时走的很慢,后来,新的石太铁路在乏驴岭-北峪间凿了一条1.5公里长的隧道,将这道铁路裁弯取直。石太铁路是中国东西向铁路交通的重要干线,即是客运交通的大动脉,又是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多年来一直在超负荷运转,石太高铁开通后,大部分客车改走了石太高铁,这条铁路才松闲了,如今,这条铁路线上跑的多是货车,包括我们来时乘坐的那趟车在内,还在这条线上运行的客车只有不多的两趟了。




路边的小庙,应是近年新建的庙



地都开往井陉县城的车,每天共有5班,这班车每天下午2点由地都发车



   2点25分,我们走到了南峪。南峪村是南峪镇政府所在地,村子坐落在绵河北侧的台地上,村庄东西长,南北短,象一条弯弓,沿铁路两侧成带状分布,由东头至西头长2约公里。

   南峪也是个古村,村中以于姓人居多,井陉县箸名的石头村——于家庄村的于家,就是从南峪搬迁过去的,两个村的人属于同宗同属的亲戚。已知于家庄建于明成化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如此说来南峪村的历史比于家庄的历史还要长个二、三十年。

  
公路边上的南峪镇政府


  

   镇政府西边就是南峪村的东口。正确的走法是从这儿进村,穿村而过。按原计划我们应该进南峪村转一转的,但考虑还要往娘子关赶,又怕时间不够,加上从村外看南峪里的房子多是近几十年有新房,老房子并不太多。我们就没有进村,而是沿着公路走,没想到南峪村从东到西的长度比一般村要长的多,公路更是绕了几个弯,比进村走远的远,多绕了足足有一公里。当发现自己做了件傻事时,我们已不来不久改正错误了。




行走在公路上



  乏驴岭到南峪8里,我们走了55分钟。南峪东口到地都东口6里,我们用时45分钟。此时时间是下午3点11分。

  地都同样是古村,而且是更有特色的古村。虽说是一个村,实际上地都以绵河为界分南北两部分,位于河南的是主村,其中心区的房屋以明清风格的青砖建筑为主。河北的部分则几乎全是石头建筑。南北两部分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让我误以为是两个不同的村子,问过老乡才知道,这两个不同风格的村子都是地都。为了区分,我在这儿只好分称为北地都、南地都。




村边的小庙



   地都村紧靠绵河,历史上属山西。1958年,井陉绵右渠动工,绵右渠的取水口设在地都村旁,为便于管理,经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将地都及附近的几个小山村一并划给河北井陉,从那时起地都属了河北。因地都处于棉河刚进河北处,河北省在地都村边设有水文站,以便雨季对洪水的监测。 


地都水文站



   北地都的房屋全以青石砌成,只有一些生活较好的人家的院门用的青砖包砌,那些房屋基本上全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有鲜明的明清或民国时期的风格。走进北地都就象走进一个古老的石头世界。至于近此年才有的红砖,绝对是风毛鳞角了。




一个时代的产物



还是风格各异常的古民居




  北地都村落坐落在绵河北岸,因地形限制,村子也是南北短、东西长,主要街道只有一条,名岸上,岸上岸上,位于河岸之上。




岸上街的青石街面



绵河边,有人在此垂钓,有人在此洗衣,各得其所,其乐融融,这种场面,在农村很少能见




  最后修改于 2015-03-31 13:32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