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这两年乏驴岭火了。2012年,媒体报导了乏驴岭村的老乡想为1937年牺牲在乏驴岭抗日前线的国民革命军38军17师将士们立碑一事后,乏驴岭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便迅速的火了起来。 1937年7月,日本侵华战争全面打响。日军在占领北平以后兵分两路,一路沿平绥路向西进攻,连克宣化,张家口、大同等地,由北向南进攻太原。一路沿平汉铁路南下,迅速占领保定,石家庄,随后沿正太铁路西进,从东向西进攻太原。为阻止日寇对山西的进攻,国共两党开始了共同抗战,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抗战,史称太原会战。娘子关保卫战就是这次会战中的一个战役。会战最终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在这次战斗中,担任娘子关正面一线防守任务的国民军38军17师将士浴血奋战,全师伤亡万人,1 万多名三秦儿郎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悲歌。 清明将近,我决定再去一次乏驴岭。这一次与上次目的去不一样,上次重点是走古道,这次重点是找寻77年前17师的抗日战场,缅怀一下当年因抗击日寇侵略长眠在这儿的上万英烈雄。我计划从当年娘子关保卫战的第一线——雪花山开始,沿当年的战场穿越到乏驴岭战斗的主战场鸡架岩,参观游览烈士纪念后,根据时间早晚再决定向下一步的穿越路线,在祭扫、缅怀先烈的同时爬爬山,遛遛腿。 穿越路线示意 前几次去井陉,都是坐8点25的4465次到井陉,再换当地班车。这样不必起的太早,不会太辛苦。这次想穿越,还坐8点多的车有点晚,我改成了坐7点07的6031,直接到井南。 井南,即当年的井陉火车站,现在的老县城天长镇的南关,我们要去的雪花山就在它西南不远。这样要早起一个多小时,虽然辛苦点,但可以多出差不多两小时时间。 8点半,我们在井南站下了车。出站就是繁忙的307国道。 井南上雪花山,最方便的路线是走黄沟村。去黄沟,最便捷的路线是下了车不出站,直接沿铁道线往前走。可我们出了站,直到拐上307国道后才想到这点,结果绕了个远。 南行不远,我们拐进一条老街,两边是一栋又一栋古民居,刚才还在为绕了远道而自责的我,心里终于有了安慰:绕个远也不错,能走一走老街,看一看老房子。这真是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饱经苍桑的老屋 幽深的胡同 有的老房子忆化为一片令人惋惜的废墟 有的老房子历史应还不算太长,也废弃了 看标牌,这条主街叫建设大街,个人认为叫驿路街或古道街更合适 一出南关村,古道与307国道汇合了。我知道,再往前走是板桥,去板桥肯定不对。我叫住了走在前边的队友,向右侧的斜街拐去,那条路叫雪花路。雪花路,顾名思义,应是去雪花山的路。 车站出来是从西向东走,建设大街是南北走向,雪花路是东南西北走向,这会儿又要沿雪花路向西北走,这弯绕的真不小。 快出村时遇上老乡,老乡告诉我们:“顺路往前走,到一个大坡处拐弯,拐过去就是黄沟。到了黄沟往上走,就是雪花山”。我知道雪花山不高,看来登雪花山很简单。 转过一道土岭子,一个山村出现在视线中,这就是黄沟村。 黄沟村里有条南北向的水泥路,此路即登雪花山的主路。雪花山(又名西顶),山并不高,海拔只有433.98米,山上尽生一种叫棱榔(当地口音)的灌木,每当春夏之交这种灌木开满白色的小花。极目远眺,一团团,一片片,漫山遍野,犹如铺了一层白雪,故名雪花山。 水泥路只通到半山,再往上是三马子路,我们没跟着前边的老乡走大路,而是拐上了右手的一条小路,那路说小也不小,有一米来宽,路也平缓,走起来并不困难。看的出,它是古人上香的路。 雪花山又有小泰山之称,民间传说此山为泰山碧霞元君修行的地方。山顶有建于明代的碧霞元君祠,每年农历四月十六、十七、十八三天为雪花山庙会,届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1937年日军占领雪花山后,将山上的庙宇夷为了废墟。 登山的古香道 山的确不高,我们很快就上到了山顶。雪花山顶现在建有阎罗殿、凌霄殿、圣姑阁、三佛殿等,其中圣姑阁为主殿,主位上供奉的是二皇姑。原来当地民间又有传说,雪花山是二皇姑妙银的主山(大皇姑妙青的主山是鹿泉的莲花山,,三皇姑妙善在井陉的苍岩山)。既然是二皇姑的主山,自然要让二皇姑占据主位。 直到现在,每年阴历四月十八的雪花山庙会,仍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各种民俗表演都将在此展示。 雪花山上的现存的寺庙都是近年新建的建筑,只有地面随处摆放的一些残碑、石件向人们讲述着雪花山过去的辉煌。 绕过正殿是一处面积不小的平台,平台上长满了杂乱的灌木,若非灌木下若隐若现的建筑残垣,若非周边的草地上也有散落的碑座、米臼等石件,你很难相信这儿原来是一片规模宏大的建筑。这儿莫非就是过去的碧霞元君祠?看着那一片废墟和残破的碑座柱底等,一股愤然涌上心头。自古代以来,弱小就要受欺负、就要挨打,这是颠覆不破的真理。70多年前,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雪花山这儿曾发生一场血战,上千中华儿女为抵抗日军侵略牺牲在雪花山上。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痛苦,今天,小日本仍不思悔改,中国人民能答应么?不能,绝对不能。此时, 我想起了70多年前长眠在这里的无数先烈,想起了春暖之时盛开的棱榔花,那漫山遍野雪一样的白花,是上天撒下的祭奠英雄的花瓣,还是父老乡亲们思念英雄的泪花? 灌木遮档下的建筑废墟 废弃的台基 后院随处可见的石件 雪花山顶的老井,井水有圣泉之称
最后修改于 2015-04-07 14:21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