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正文
|
||
上董寨村有个王家大院,这是我们到了上董寨才听老乡说的。此行比较仓促,我是偶然在网上知道下董寨的,来以前重点查了下董寨及沿途的路线,对上董寨只简单的搜了一下,没搜到什么有用信息,所以我事前对王家大院一无所知,用户外的话就是没做好功课。 王家大院坐落在上董寨村西,古道北侧的高台上。出西阁不远,古道右侧有条水泥路向坡上拐去。坡上的高台上有一排高大建筑。那排建筑红灯高悬,它就是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分上下两层,下层是十几间石窑,窑前有平整宽阔的平台,这一层应是下人居住并停放车辆、马匹的场院,也可能用于接待古道上过往的商客。上层建筑则是主人的居所。 我们先奔了王家大院的上层。通往主人居所的是一高大坚固青砖院墙,高有5米以上,拱门上方有大型砖雕匾额,雕有“依山带水”四个大字,每个字均有二尺见方,字字苍劲有力。王家大院背靠凤凰山,前临温河水,依山带水正是此院的真实写照。 走过拱门是一条青石铺成的通道,通道右侧是一长溜卧砖到顶的青砖建筑,高大的墙山并列有三个大门,三个大门均建筑精美,气势不凡。 信步拐进第一个院落,大门上方的额楣上书有寿康两个大字,依此推断,这个院的主人应该是一位年长的老者吧。因此院处于王家大院三个主院的最东端,在这儿,我们姑且称它为东院。 东院内部是典型的山西民居风格,院子东西窄、南北长。正面是一明两暗三大间正房,两侧各有两间厢房。小院平整洁净,不论正房、厢房均房间宽大,墙体厚实,虽历经上百年风雨,但建筑的主体包括外墙还很完好。其中正房似乎还住着人,但东厢房的门窗已残破不堪。 东院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南屋,南屋为五间飞檐斗拱的挑山面瓦顶建筑,屋檐向外挑出去一米多远,很好的起到了遮雨效果。南屋的两端各为一间暖阁,暖阁下部是1米高的青砖墙,上部是木制棱格子的暖窗。南屋的中间似乎是个的客厅,中门及两侧的落地窗稍向后缩,门窗外形成一外廊,客厅的门窗全部为木构件,下部为实木板,上部为长条型棱格窗。整个建筑庄重美观,气势恢宏。彰显出主人的不凡身份和地位。只是现在,屋檐下堆满各类杂物,使的好好的建筑好象埋在垃圾之中,让人很是无语。 东院与中院有一侧门可通,穿过侧门,左侧是一大溜南屋,右手齐着厢房的南墙砌有一隔山墙,将院子分成前后两进院落,形成院中套院的格局。穿过隔山墙上的小门则进入内院,内院里有与东院相似的正房和东西厢房。这样的布局更有利于内庭的私密性,保证家眷不受外界打搅。 通往内院的大门 内院里的建筑与东院的建筑也略有不同,其东西厢房均为石墙。唯正房是卧砖到顶的青砖墙,正房门前比东院的正房多了一个门廊,可以有效的减少雨水对房屋的侵袭。不同的院落,不同的风格,显示了主人的不同追求。 门廊的架构比较简单,但檩架上均绘有彩图,但因年代久远,好多彩绘已经脱落了 秉承山西民居的风格,王家大院的建筑三雕也堪称一绝, 不论是大门,二门还是住房,无处不有的砖雕、石雕或木雕,这些雕刻技法精湛,刀工细腻,堪称一个艺术宝库。 中院二门上的各种雕刻艺术 东院大门上的木雕 中院大门上的木雕 各种石雕 转完中院,我们又来到王家大院的西院,一老者坐在门口,这位老人对我们似乎并不欢迎,他一直坐在那儿,默不作声的看着我们。我们对打扰了老乡的平静生活有些内疚,但好奇心还是迫使我们横下心来,装作没事似的走进了他家。 西院与中院唯一的不同是东西厢房不是石屋, 是青砖房,除此之外,不论格局还是风格都很相似。我在西院只拍了一张照片就退了出来。 西院的西侧有个小偏院,不知是厨房还是什么杂务间,小偏院一边有楼梯,沿梯可以登上房顶 从房顶看王家大院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王家大院的三个院中,东院的规格最高。我认为东院可能是王家老主人的居所,中院西院则是他的孩子的住房。后来,老乡的话把我的推断推翻了。老乡说:王家大院是王氏三兄弟的一起盖起来的院子,这三兄弟有的在外做官,有的在外经商,那个稍特殊一点的东院是三兄弟中老大的院子。老乡还说,王家大院建于清末民初,到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不过王氏三兄弟有的在北京,在的在太原。那些院子建好后几乎就没有住过。 从西向东依次俯视三个院子 王家大院的最东端也有一个偏院,东偏院门锁着,我们只能从房顶上俯视一下小院,偏院里的房顶已塌,迹象表明,这个院是王家的下人们干活的场所。 走下房顶,我和不锈钢转回到王家大院的前门 最后,我们又到王家大院的下层转了转。王家大院的下层建筑是一溜共十几间宽大的石窑。这些石窑有单间有套间,其中第一间石窑里有碾子一盘,院内还有两眼水井,分析认为,这儿是王家过去的下人居住及饲养牲口, 停放车辆的地方。 石窑内的碾子 院里两眼水井之一
最后修改于 2016-01-20 10:15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