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故关,属山西平定县,位于平定县城东,紧靠晋冀两省分界。故关虽属山西,但在古时却是井陉的一部分,称井陉关或名井陉口。《魏书·地形志》载:“石艾县(今平定)有井陉关。”此处的井陉关指的就是故关。 故关地处要塞,自古便是三晋大地通往京师及中原诸省最重要的的交通要道,有三省通衢、晋阳锁钥之称。一旦打开这把钥匙,晋阳乃至整个山西就危在旦夕。故古人有文云:“以一州言,南连上党,北亘恒山,西达汾晋,其险不减故关,一州之形势也”。 故关其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旧关这一带就建有赵国,中山国等中修砌的关墙,成为防御山东鲁国和河北燕国等进犯的重要关隘。据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考证,固关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69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从那时算起,它已有2384年的历史了。史书载:西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由此下赵。汉高祖登基以后封儿子刘恒为晋王。在此设石研关,与南面的壶关、天井关合称“上党三关”。 也就是说,故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200多年了。 从秦汉到五代十国,故关一直是防御东部藩镇割据势力的古戍边塞。辽代定都北京后,故关改变了防御功能,由防东渐渐变为防西。与娘子关一起成了直隶平原的畿右屏障。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王朝在此置故关巡司。明正统二年(1437),“修筑关城,分兵防戍。正德九年设管官通判”。当时的故关与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并称京西四大名关,同为“京畿藩屏”。嘉靖二十二年(1543),因“虏寇太原密迩故关,其关虽地当冲要,而旧城险不足”,于是西迁十里,在现新关村位置筑了新的关城,取“固若金汤”之意,改“故”为“固”,并“增设兵备副使,二十三年设参将”。在建新关城的同时,更新了旧关关城,关门额的“故关”改刻为“古固关”,从此,千年故关变成了固关。此后,当地人习称新的固关为新关,称老的故关为旧关,时间一长,旧关这个名称就成了故关的正式名称,至清朝,正式将古固关定名为旧关,此名一直用到现在,而故关一称则成为了历史。 但是,历史不应该被忘记。2015年春天的一个周末,霏霏细雨中,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走进了旧关,去寻找故关的痕迹。这是我们徒步秦皇古驿道活动的一部分。不同的是,以前我们走的是古驿道的北线,是从井取关的东口——土门关开始一路向西走,经胡申铺、平望铺、古威州、青石岭、赵村铺、千户城、横涧村、凤凰岭、石桥头、天长城,乏驴岭、南峪、地都走到井陉关的西口——娘子关 。这次我们要走的是古驿道的南线,要从井陉关的西南口——故关开始由西向东走,最终再走回土门关。 下车伊使,我们直接来到了故关(旧关)村南的全神阁处。我们徒步井陉古驿道南线的活动就要从这儿开始。可惜的是,高大的关阁的前边紧挨着就是一排小房,严重影响了观瞻,以至想拍下关阁正面的全貌都不可能 关阁的正面 关阁正面石匾上书“古固关”三个大字 阁的内侧,门洞上方石匾上书有“晋阳锁匙”4个大字。 故关,3年前我曾来过一次,也是在霏霏细雨中。那次是我们完成七亘至固关的穿越,在结束活动时去娘子关坐车,路过故关。当时我们并没进村,只在全神阁照了两张相就奔了娘子关。这次再来,也算是故地重游了。 全神阁,应该是旧故关城的一个城门,此阁坐落在旧关村的村南,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所以应该是故关的南门。但实际上,此阁却是井陉关的主要西口,可称为井陉关的西大门(另一个西口——娘子关只通驮队,不能走车),是由井陉口东进西出的最佳通道,也是京师及华北、东北诸省去往太原及川陕西诸省的必经之处,堪称咽喉之地。 老乡告诉我们,此阁原来的位置在现位置偏南几十米处,恰在现在的石太高速旧关大桥的桥下。上世记90年代初修建石太高速时将此阁拆毁,后北移几十米宜地重建。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全神阁只是一个山寨产品。并非当年的原装古建筑。 阁的两侧各有石阶,沿阶可登上高大的台基,台基上建有两层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一座,里边是个全神庙,其二、三楼,供奉有各类神仙,此阁因此又名全神阁。我们来时,有几个村中的妇女正在庙里上香,看来此庙的香火还算红火。 历史上的故关建有寺庙多座,可惜的的是这些寺庙多毁于战火和动乱,保存下来的并不多,香火旺盛的似乎只剩这个全神庙了。 全神阁里,北面供奉道家神仙,南面供奉佛教神仙 全神阁东侧有一条不宽的小公路,老乡说那条路就是在古道基础上修建的。 我们顺路向不远的旧关村走去,钻过石太高速旧关出口的引道的涵洞就是旧关村。旧关,今天就是一个普通村庄,全村600多户户,人口1700多口人。若非村头耸立有高大宏伟的全神阁,谁会想到这个山村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故关城呢。 故关虽地处边塞但交通方便。正因为得利于交通便利的条件,才在古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春秋以来,在此发生的战争无数,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汉将韩信伐赵时的背水战了。《西关志》记载:“故关,古井陉口。按史:韩信、张耳下井陉,出背水阵破赵,斩成安君,即此地也。”:《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由上可知,当年的韩信正是由故关出兵东下,在微水河畔排背水阵,以一万兵力的弱旅击败了拥有20万大军的强大之敌的。而老乡讲的更是生动:当时韩信驻军于故关,在山上空设军帐,广建粮屯、草垛,并用小米熬汤,滤去米粒,掺上马尿从十里关坡倾倒而下,赵军探子误以为是马尿,回营报于赵王‘韩信战马成群,粮草堆积如山,兵力十足,兵多将广......’使的赵军胆战心惊,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这样韩信首先在士气上胜赵军一筹,随后才有了背水一战的出奇制胜。直到今天,老乡说起这些事来还津津乐道。 今天, 旧关仍有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这儿是307国道和石太高公路的交汇处。又有苇旧线与娘子关火车站及井阳公路相通,可谓四通入达。 走过石太高速引道的涵洞 涵洞上有匾,匾书“旧关桥”三个大字 走过桥洞,我们就进入了旧关村。今日的旧关村忆风光不在,我们只能从那些老建筑,从屋前屋后的一些蛛丝马迹上寻找历史的痕迹。 一个落花缤纷的小院,呵呵正在拍摄 阴沉的天气、飘零的细雨,满地的落花,残破的院落,这一切似乎都在印证着古固关的衰落不阻档,这一切又无不给人以伤愁感。呵呵,我不是那种一腔伤愁、满腹离骚的人,如今看到这满地飘零,怎么也变的小鸡肚肠,伤感起来了? 沿街而行, 一肉侧的民居无论院墙是高是矮,也无论其院子或大或小,还无论其建筑精美还是简陋,不少院子都大门紧锁,隔着门缝看院里,随地的垃圾、野草向我们证明,它们的主人早已移情别恋,留在他们心中的只剩下脑海中的回忆。这些院子就这么被放弃?就这样任由风雨侵袭,直至其身躯轰然倒下?残酷的现实让我心痛。 当然,故关的关城虽已成了历史,但故关人还在,他们还一代又一代的生活、繁衍在这片土地上。走在旧关村中,虽然我们一路看到不少废弃的院落,但同样也有不少古宅老院至今仍有人居住,在里边生活的不但有老人,还有可爱的孩童。那些仍有人居住的小巷或小院大多建筑简朴,但都被收拾的干干净净,显示出主人的勤劳。山西女人会当家,仅从院里的卫生这一点上就能充分显现出来。 也有些小院,新建建筑参杂,从审美的角度上看是个败笔,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幸福的向往,我们虽然为古宅被破坏感到惋惜,但也无权指责老乡的行为,毕竟他们与我们的追求不一样。 一个收拾的利利索索的小院,其磁砖贴面的房屋与一旁的石头建筑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井陉古驿道分南北两条线,我们前几次走的都是北线。直到今天才开始走南线,南线古驿道沿途没有大山大河,地势相对平缓,因此,自春秋战国时一开通就能通行车马,秦统一六国以后更建设成为成为一条标准驰道,是连通晋冀两地及西北诸省最重要的交通孔道,成为后来历朝历代的一条官道。因车辆通行的需要,这条古道修的比较宽大,这是我以前走过的任何古道所包括井陉古驿道北线的古道所绝不能比的。 原汁原味的老宅子,虽然简陋却充满生活情趣
最后修改于 2016-01-12 19:02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