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正文
|
||
这是一次南辕北辙的穿越。我们上一次徒步井陉古驿道,已经从故关走到了井陉老县城的南关,即今天的天长镇南关(井南),但因中间拐到梁家村转了一圈,从梁家返回古驿道上的板桥村时。一时疏忽只转了半个板桥,朱家疃,潭洞更是擦肩而过,直接奔了井南。今天继续走古驿道,主要是从南关向东走,但我又想我补上板桥、朱家疃、潭洞这一段。可我即不想从井南包车到板桥,也不想沿着古驿道(即今天的307国道)走到板桥再走回来,本着不走重复路的宗旨,我想从井南向西北走,经李河西、张河西向西南走,过厂板片到板桥,然后从板桥开始上“正路”。沿古驿道一路向东北走,经朱家疃、潭洞回到井南,也就是绕雪花山转一圈。然后再经河东村、东窑岭一路向东走下去。也就是说,今天开始这段路并不沿古驿道走, 这次活动只有车夫和阿黍两个人报名。我们还是坐7点的6031,在井南站下车。上车前没见着阿黍和车夫。想电话联系,竟然发现手机中没有阿黍的号码,哎,都是那次丢手机惹的祸。电话中车夫告诉我,他正在排队买票,只差一两个人了,误不了上车。出乎意料,平时空荡荡的6031居然爆满,满车厢都是去娘子关旅游关的人,其中也不乏坐这趟车去沿线玩的驴友,其中还碰上了两个熟人,呵呵带一帮人去下盘石,老李和我一样都在井南下车,但我们走的不是同一条路线。 上开车前再联系车夫,他已经上了车,因为人多,就不象平时那样往一起凑了。车夫还告诉我,阿黍已经提前买好了票。那好吧,下了车再集合。 穿越路线示意,其中虚线是计划穿越路线 井南站下车的人并不多,人流中没看见阿黍的影子。莫非她已经跟着人群出了站,我们没看见?出站,一直走到307国道上,左看右看都不见阿黍,又返回车站里,还是看不见阿黍,我们这才确定她没下车。车夫要给阿黍打电话,竟然发现他那儿也没有阿黍的电话,这事闹的。 边慢慢的向张河西方向走,车夫边打电话,终于找到了阿黍的“熟人”,要来了阿黍的电话。电话那边,阿黍无奈的诉苦道:“我住在东南角,比较偏,打的不好打,公交不赶趟,怕误了车自己开的车,谁知到了北站停车场没空位,我存不了车,结果误了车”。555,现在车越来越多,交通经常堵塞不说,停车难也成了一个大问题,看来有事还得尽量早出发,尽量往前赶,不然自驾也不保险。 车夫在打电话 从井南站下车不出站,直接顺铁路向西走,穿过一个小门(井南站的后门)就是黄沟村,黄沟是上雪花山的最佳路线。我们此行不登雪花山,我们要过了黄沟继续向前走,过李河西、张河西再向南拐,从雪花山背后绕到板桥去。为什么要那么走?理由很简单:那条路我没走过。 李河西与井南站相距仅500米,刚刚走过黄沟村李河西就到了。李河西我没来过,先进村看一看。 李河西村只有百来户人家, 村子不大,建筑相对集中,沿主街走了没多远就快出村了,再往前就是雪花山的山路。李河西的老房屋不多,有代表性的老建筑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两座。 李河西村的老房子 村中散放的石头构件 一个造型奇特的碌碡,您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么? 出李河西就是张河西,两个村紧紧连在一起,如果不是村边有这个黑板报,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到了张河西。 张河西被石太铁路分成了南北两部分,我们走的是道南的张河西。道南的张河西是村的主体,但视线中的建筑都是建国后的新房子,对此,我们没有兴趣。道北虽然多是老房子,但我们第一次去乏驴岭时曾经走过一次,这次也不想再走了,我们现在只想尽快的走上去板桥的路。 张河西去板桥的路远比我想象的难。我一直以为张河西去板桥会有条明显的路,只要走上那条路就毫无悬念了,可在张河西,我连问了几个老乡,老乡皆说去板桥要从南关走公路。“我们不想走大路,就想走小路。” “小路,那就要上山了,沿山脊过去。“不上山,从雪花山西侧能绕过去么?”我上过雪花山, 那山秃秃的、平平的,走着没有任何悬念,所以我不想再上一次雪花山。结果有的老乡说没路,有的老乡说没走过。只有一个老乡告诉我们:出村,顺着村外的路向上走,见到一条灌渠往左走,顺着渠一直走就过去了。我以为老乡说的渠是绵右渠,在我们由雪花山向乏驴岭穿越时,我们在雪花山西侧的山脚下见到过绵右渠,知道绵右渠边有条大路,直通石板片。只要到了石板片也就到板桥了。 谢过老乡,我们穿过村子走上了那条路。 出乎我的意料,脚下的路走了没多远就是一条小小的水渠。指路的老乡说见了水渠要向左拐,沿着水渠走,可向左拐是黄沟方向,不就转到雪花山南麓了?我从黄沟上过雪花山,在雪花山的南麓好象只有一条上山的路,没见着绕山的路呀?我不想再上一次雪花山,尤其不想再从黄沟方向上雪花山。可沿水渠向右走也不对,那不但与老乡说的方向不符,而且看地形要沿水渠向西绕很远,与其向西绕那么远,还不如直接翻前边的山脊,雪花山不高,前边的岔脊更矮,只要有路,翻这样的山脊不费吹灰之力。 于是,我们放弃了老乡指的路,直接向南侧的山脊方向走去。没想到的是,绕过一片梯田后路竟然断了,好在眼前的山脊没路也能走。翻上山脊,山脊上又有了路。 路渐升渐高,把我们送上了雪花山,不是雪花山的顶峰, 是顶峰南侧的山脊。上次雪花山-乏驴岭的穿越,我们就是走那条山脊下的石板片方向的沟。今天我们本不想上山,却阴错阳差的上了这条山脊,等于和上次走的路接上了。 从山脊上向西看,不远处的村庄历历在目,那个村子应该就是石板片,看来最简单、最省劲的方式应该从水渠处是向西走,然后沿绵右渠走大路。不过再上一次雪花山也不错,上次来还是早春,山上一丝绿意也没有,现在的雪花山已绿意葱笼了。 脚下的路不算小,那是老乡们上雪花山上香的路。我注意了一下,这段路上当年的战争痕迹已全然看不见了,不象我们上次走的那段山脊,战壕历历在目,工事比比皆是。 此行唯一的同伴,老友车夫 走过一个小小的垭口,路开始下降。本以为下山路会越走越大,但走着走着路就却乱了,化成了无数条羊肠小道,且每条路都不算好走。好在山下的村庄真的很近,好在下边不远处就是一条公路。分开带刺的灌木向下钻着,倾刻间我们已走上了公路,路边的村子正是石板片。 石板片村边有一道渡槽,渡槽上有绵右渠一号渡槽的大字。 绵右渠是井陉人民在1958年3月8动工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它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晋冀交界处,在天下第九关娘子关下筑坝取绵河水自流灌溉。全部工程由6条干渠,23条支渠,3488条斗渠组成,总长1868公里。担负着井陉县、矿区和鹿泉市20个乡镇、193个村的22.5万亩农田灌溉任务。 绵右渠动工比世界箸名的红旗渠早大约两年,通水也要早一年多,红旗渠在设计时曾专门来井陉绵右渠道参观取经,因此,绵右渠尽管默默无闻,却堪称是红旗渠的师傅和老大哥。今天,当我们站在那高高的渡槽下时,我依然很难想象,在那个生产力非常落后,人民生活非常贫穷的年代,要想建设这样一项大工程要会出多大的艰辛和代价。 绵右渠渡槽 路边废弃的石屋 过石板片就是郝家台,这两个村离的很近。受地形限制,房屋又都比较散。这边,石板片的建筑还没从视线中消失,那边,郝家台村已经近在咫尺了。 从郝家台村边看石板片 两村之间废弃的窑厂。井陉盛产磁器,但不是景瓷、唐瓷那样的精细瓷器,是水缸、陶盆、下水道管那样的粗瓷。井陉境内有很多这样的瓷厂。时至今天,这类粗瓷已经被淘汰,井陉的瓷厂也全都关闭了。走在井陉的地面上,只要看到这样的烟囱,你就知道这儿曾经有过一个瓷厂。
最后修改于 2016-01-20 11:42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