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秦皇古驿道行之61、千年北张村

2015-06-12 08:31 阅读(?)评论(0)


  据说是始建于隋代的北张村共530多户人家,1700口人,在井陉县算是较大的村子。 北张村建在绵河北岸的坡地上,地势北高南低,全村有东西街、南北街各三条。三条东西街中,只有最南边、位于小苍山门前的那条街道也就是那条古驿道从东向西贯通了全村,那条街即南张村的主街

  小苍山后门外是一条只贯通了西半个村的的东西街,此街景色平平,两边的建筑多是近几十年的新建筑,我们毫无兴致。走不多远,我们寻小胡同拐回到南边的主街上。小胡同包括主街的地面都 被开了槽,原来北张村正在进行自来水改造工程,这可是为民办好事


我们走过的胡同


  小苍山庙大门前沿驿道街东行,不远是一驿道阁,此阁即北张村的西阁。阁为传统结构,青石筑砌的台基正中是发券拱形门洞,二层外廊挑檐硬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是个关帝庙,整个古阁古朴而庄重。但阁刚刚用紫红色的涂料粉刷过,过于浓重的色彩有些扎眼,令人多少感到有些不适感。


西阁的正面


西阁的内侧


  穿过西阁,我们才真正的走进了北张村(老村)。毕竟是直接坐落在古代驿道上,与南张村相比,北张村更有特点、老建筑也更多,古村的特征很明显。走在长长的老街上,视线中多是百年以上的老建筑。这些老屋虽说大多档次不高,与某些知名大院、名门住宅相比显的有些简陋甚至是寒酸,但更能反映出明清时代普通市井人家的生活。




两边的老宅子







一个“路边店”,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那两扇残破的木门


从大门下的空隙拍院子的内景


老街旁的一个小巷,巷口的拱门很有特色


一户人家大门上的匾,我看了半天没看出写的是什么字或者什么图案


一座老建筑,似乎是个老戏台,但正面被垒上墙,改造成为房屋


  象古道沿途的其它村一样,北张村也有好几座庙,除非了我们前边看过的小苍山外,还有三义庙、青山寺、万仙寺等,只是其它寺庙规模都比较小,我们没有一一寻找。在老街上的中间位置就有一个这样的小庙,这个小庙的外墙也被粉刷如新,让我一下子失去了兴趣,,加上有几个老太太正坐在庙台上家长礼短的闲聊,我不想打搅她们的平静生活,只是因此我并没有靠近那个庙,只是在走过那座小庙后才远远的拍了一张照片,表明自己曾“到此一游"。,并没有注意它是什么庙


 几个老太太好奇的看着我们从她们面前走过,看着我们拍照,就象看西洋景一样。直到我们走远。




  不知不觉中,原本晴朗的天上云了,天空漂起了细雨,我的相机镜头也落上了不少微小的水珠,拍出的照片花蒙蒙的。

   今天的天气预报是晴天,我没带雨具。和车夫商量,天不好,不行的话出了村不往前走了,在路边等车返回。




  风越来越大,我仍然是一边走一边拍照,只顾专注的看两边的老宅子。突然,正走在街上的车夫闪到了一家院子的大门口处,还喊我快避一避。我扭头一看,这才发现狂风扬起的沙尘象一条黄龙,恕冲冲的顺着街向我扑来,我急忙拍了一张风沙的照片,再想躲僻已经来不及,漫天的尘土瞬间包围了我,密雨般的沙粒打在身上。虽说此时我距路边的门洞只有不过4、5米远,可连眼也睁不开的我却无法走过去,只能扭过身子,弓起身子去用后背抵御沙石的猛烈侵袭。好在那狂风并不长,沙尘暴很快就过去了。


沙尘的尘头,后边的沙尘更猛烈


  沙尘过后,我们顶风冒雨的继续往前走,虽然长长的古街仍看不到头,但凭感觉我们已接近村东口了。




镜头中仍是北张村的老建筑





北张村东口内的小庙,这个庙应该是三义庙



三义庙对面的建筑,应该也是个用老戏台改造成的房屋


  三义庙东侧也有一过道阁,此阁即北张村的东阁。此阁二层是个文庙,因此又叫文昌阁。与没有匾额的西阁不同,东阁门洞上方,里外两侧都有石匾,内侧的石匾上有“龙蟠虎距”四个大字,不知为何,龙、虎二字被人为的凿掉了,只剩下了“盘踞",呵呵。东阁外侧的石匾是“文昌阁
三个大字。此阁建于何时,我没见到文字说明。

  文昌阁的东边是南北宽达几百米、深达几米的洼地,它限制了北张村向东的发展。而北张村南侧是河道,北侧为陡坡,,这种地形迫使北张村只能向西发展。因此,原来位于村西口的西阁,原来位于村外的小苍山寺现在已经成了村中心。而东阁外的洼地是一片庄稼地。走过文昌阁,我们便走出了北张村。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走出东阁时,风停了,雨也散了。我们决定继续向前走。



文昌阁内侧



文昌阁的外侧


  最后修改于 2016-01-20 12:27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