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回撤到垭口了,尽管队友们又一次说:刚才过了,垭口那边没有路。我还是固执的登上了垭口。与河北一侧的山以草地为主截然不同,山西一侧是不见天日的密林,垭口另一侧的确看不出路来,但尚能沿陡坡向北走。走出去几米后我发现了疑似的路,我又向前走了一小段路,初步判断是路,再走出去一段,路更清楚了,没错,肯定是路。于是我用手台呼叫老王:过来吧,有路。 沿密林中的切路,我们很顺利的绕过了山头,切到了另一侧的山脊上,从树空中向远处看,前边是一段很大的下降,垭口对面是一座险峻的石峰,那山,又将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险关。 时间已经快5点了,我准备下到垭口一带寻地儿扎营。 再次走上山脊,对面又是一座很陡的山 宽银幕的照片 从重新走上山脊开始,脚下的路又模糊了,再行不远路终于断了。再次走在队伍的最前边的老慢的速度优势再一次显现出来,他边走边找路,一次又一次的把走丢的路又找了回来。让跟在后边的我们几乎不用耽误时间。 我们走过的路 越来越复杂的地形 路彻底消失了,前边的地形越来越复杂,为了节省大家的体力,我和老慢上前找路。磕磕拌拌的向前走着很快我们就钻出了密林 然而走出林的我们丝毫没有喜悦,因为前边的山脊上是大片的不知名的植物,哪里儿有路根本不无法判断。 最后的密林 山脊上的植被 无法判断有没有路,我们只能顺山脊向前走,可走出去不远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我们又一次走到了悬崖边上,下边的断层足足有3、40米深。我们只能向两侧搜索。 山脊的右侧是长满灌木的陡坡,坡度大约有50-60度,这样在的陡坡没有路下不去。山脊的左侧一一片缓坡,但沿缓坡走出去几十米,前边又是断层。看到左侧更不可能有路,我们只能把希望重新放在山脊右侧,放在那片灌木密布的陡坡上。 老慢沿陡坡切了下去,下降了10来米后他发现自己寸步难行了,“龙哥,没有路,根本就走不了。” 我看到距老慢10米处有株小树,小树下边山坡的坡度缓一点,于是我遥控老慢:“你向右边那棵小树靠,靠过去看从那棵树那儿能不能向沟底走,如果能下到沟底就OK了。”老慢慢慢的向小树切了过去。 看到老慢探路十分艰难,在山脊上等的着急的我又向山脊的左边走去,我准备沿下边的崖边向回走,看看能否设法绕过下边断层。最终我失望了,向回切了不近的距离,仍然没有丝毫的希望。 重新回到山脊上,急急的向沟里望去,咦,老慢不见了。搜索了半天,不见老慢的影子。“老慢——,老慢——”,良久,从远处传来老慢的回音:“下来吧,能走”。老慢呀老慢,你不能回应的快一点么?你半天才回应,俺 还以为你怎么着了呢。 队友们跟过来了,我们沿老慢趟开的灌木下降着,走过那棵小树后灌木稀疏了些,乐极生悲,我们在此把老慢趟出来的“路”丢了。 沿灌木稀疏处向下降着,走着走着情况不对,那会儿从山脊上看下边,近沟底时的地势不算陡,实际上却越来越陡了,凭感觉,下边好象有断层。与此同时,坡上的灌木也越来越密了,密到我们根本看不清一步之外的地形,显然,直接下降很难下到沟底。 老慢是怎么走的?是下了沟还是横切的?我们大声的呼喊开了:“老慢,你怎么走的?” “横着走,往这边走”。这一喊我们才发现,我们已下降的比老慢还低了,原来老慢没有直接下沟,而是沿灌木稀疏处横切的。听声音判断,老慢绕过了断层,重新回到了主山脊上,而且离我们并没有多远,最多不过200米的直线距离。 我们也开始了横切,本以为很快能和老慢会合,结果却发现横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边的灌木太密了 简直是寸步难行。 绕过一处近乎悬崖的陡坡,沿几乎无法立足的陡坡艰难的横切,不足200米的距离我们走了差不多有10分钟,当我们走上较缓之处时,我们和老慢会合了。 众人一起沿山脊向下走去。 行进中,通过灌木我们看到右侧山坡 下有片草坪,是视线中看到的唯一的一片“平地",葫芦岛建议在那儿扎营。已经6点了,从早晨8点零几分出发,到现在已经10个小时了,是该选择营地了。象打了鸡血一样的葫芦岛带头向那片草地奔了过去。 那片草地似乎是两片废弃的梯田,虽说条件不强,但扎4、5顶帐篷还是可以的。我也同意在此扎营,可西西却说什么也不同意,非要下到垭口处看一看有没有更好的营地,还说最好找个有水的地儿扎营。其实我们现在平均每人3L多水,足够扎营用的,但半边天有一票否决权,西西不同意,那就往下走,刚刚卸下的包又重新背上了肩。 垭口很快到了,可垭口两边没有一处平地,根本无法扎营,好在垭口处有小路,既然如此下河北 也能下山西。我决定下山西。因为太行山的地势,山西一侧平缓,河北一侧陡峭,山西一侧离村近,河北 一侧离村远,下山西一侧,一般来说能更快的找到营地。至于水源,现在对我们来说不是啥问题。 之所以选择下山西,还有一个因素:下河北一侧最终是走银河大峡谷,出吴王口中,那条沟我走过,很长,到通班车的吴王口至少有50里地。而山西一侧的沟我没有走过, 从地图上看,下到村再上到大公路也比较近。至少能近10里。 本以为山西一侧的村近,应该经常有人上山,路应该比较成熟,没想到那条路好象多年没人走过似的,除了偶尔见到两个矿泉水瓶说明曾有人来过外,再也不见人的足迹了,很多地段小路已经被草忽的快看不见了。怎么这样呢?我越走越奇怪。 奇怪的还有西西,将近一天时间了,西西一直走的队伍的前边,现在她越却走越靠后了。前边的老慢、老王和葫芦岛早就不见踪影了,只有我和西西远远的走在后边,西西不但脚步越来越慢,还几次让我到她前边走,怕她影响我的速度,看来西西是真累了。怪,既然累了刚才怎么不就地扎营,非要接着走呢,怪,真怪。 小路的一个折返处,三个先行者正在等我们,看我们走到,老慢、老王又匆匆的上路了,葫芦岛却有意的晚了一步,等着我和西西一起向下走去。葫芦岛打头,我殿后。 半路上等待我们的葫芦岛 走在下山路上的西西 小路终于走到了头,我们下到一个停工的矿洞处,看样子这个矿洞只是停工,并没有废弃,这几年钢厂不景气,好多矿山都处于停工状态。 矿洞一旁有一排快装简易房屋,有间屋门开着,我想在这儿扎营,但老慢老王早已不见了影,这俩家伙跑的比兔子还快,莫非要赶到下边的村里去认“丈母娘"? 一边的崭新设备 简易屋,有一间虚掩着门 走上矿区的大道 1刻钟后,我们下到一个人工挖成的水洞前,水洞不远的沟底有一片小平台,老慢和老王的包在路边扔着,人却不见踪影。听到我们的声音,老王从平台下边的沟底上来了,原来他和老慢正在下边接水。 小平台用矿砂垫成,很平,高出一旁的水道约一尺,只要不发山洪,这个小平台就是安全的。而北方的这个季节,连续暴雨的可能是几乎为0,天气预报也仅是小雨。OK,就在小平台上扎营吧。 人工开凿的水洞 正在接水的老慢和老王 老慢利用树叶来集水 晚餐很FB。我的计划虽然是走3天,但只要有人陪我走我就准备走4天,事前也有人表示可以走4天,所以我是按4天的量带的主食、蔬菜。现在没人陪我玩了,大家都要回家。主食可以带回去,蔬菜就没必要再往回背了,一锅烩了吧。其它人也把自己的菜清了仓,还有开口的没开口的肉。用老慢的柴炉,来了两大锅什锦炖菜,吃的好撑啊。害的俺都没怎么吃主食。 晚餐进入尾声时,天气预报的雨终于来了,还下的很急,急急的收摊,睡觉。此时的时间已快10点。这一天,很充实。 我们的营地,比一边的水道高一尺,只要不发山洪就是安全的
最后修改于 2016-03-05 10:06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outdoor/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