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扫街之4——2017年4月29日散步明城墙遗址公园

2017-07-17 17:18 阅读(?)评论(0)


  由崇文门路口向东走,北京火车站的南侧有一带状公园,名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

  北京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原名“蓟城”,有3000多年的城市史,后称幽州,自古即北方重镇。北京有860多年的建都史。公元938年,后晋高祖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辽将北京定为4个陪都中的一个,即“南京析津府”,也称“燕京”,但那时的燕京并非真正的国都。1125年12月,女真人攻占北京,次年11月攻入东京汴梁,北宋。公元1151年,完颜亮篡位,下诏迁都燕京,两年后的公元1153年,金王朝正式迁都北京改国号贞元元年。北京初名“圣都”,不久改称“中都大兴府”,自此,北京正式成为中国北部的政治中心。当时的金中都大致在现在的虎坊桥西,玉渊潭以南一带,皇宫位于今天的白纸坊立交桥那一带。

  1215年,成吉思汗攻入金中都,将金人的皇宫烧了个精光。大兴府名复改为燕京。忽必烈即位后,于1264(至元元年)颁诏建都燕京,都城城址勘定由刘秉忠主持过去,中国的城市一般是先做建筑,再做城圈,即便是国都也没有规划,往往是迁都后再建,建设很随意。刘秉忠主持修建的元大都却是历史上少有的先统一规划、再统一建筑,统一搬迁,规划完全遵从《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皇权至上的原则。经反复考察,刘秉忠决定以积水潭为中心另建新城,1267年工程开始,新的都城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城池南北长东西短标准长方形城墙周长约60里城内南北中轴直线贯通,街道整齐划一,泾渭分明,建筑排列有序,布局东西对称。经过5年的建设,忽必烈于1272年(至元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改燕京名为大都,从此诞生了世界闻名的元大都。
  
  明攻克北京后,改元大都为北平府,意为平定北方之意。当时的大将徐达为削减元大都的“王气”使之不能超过明都南京城的规模,为缩小城圈防线便于防守,将原来在健德门和安贞门一线的元大都北城墙废弃,向南5里在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一线另筑了一道城墙。这就是后来的北城墙。永乐元年(1403年)燕王朱棣登基,将北平府升格为了陪都,名北京顺天府,意为自己顺应天意。这是北京首次使用“北京”这个名称。1406年,明成祖下令营建北京宫殿。命大臣陈珪 主持北京宫殿及北京城市的设计营建工程,明皇城基本以元大都基础进行营建,东、西、北三面的城墙是在原土城基础上包砌城砖而成,只为给皇宫前方留出足够的空间,拆除了原在长安街一线的元大都的南城墙,向南移二里正阳门一线重建了新的南城墙。重建之后的北京城东西长6.5公里,南北宽约5.3公里,是南北短于东西的扁方形,只是西北角受河流影响向内略收缩,到时候城墙总周长约45里。永乐18年(公元1420年)北京 王宫完工,次年迁都北京。至此,经过18年的曲曲折折,明成祖终于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宿愿,完成了迁都盛举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王朝决定在北京城外加修外城,起初想在内城外面再修一圈城墙亦称外罗城。工程开始后发现工程量比设想大得多,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只好决定先筑南城墙一面,其它三面以后再建。南城墙修在永定门一线,长约7.4公里,东西两端与内城抱接,使的北京城的平面从正方型变成"凸"字型。嘉靖四十三年,南城的外城工程结束,其它几面的外城后来没有再修,至此北京内、外城就此定型。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北京城墙是明代修建的城墙,至今已有740多年历史。

在北京乘坐公交、地铁,常听到**门这样的站名。北京人有句老话儿,“内九外七皇城四”,其中的“内九”,指的是北京内城东城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西城墙上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安定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宣武门三个城门。“外七”则是指北京外城的广渠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永定等门以及和“前三门”平行,位于外城东北角的东便门和西北角的西便门,再加上皇城的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现东华门)、西安门,一共有20个城门。然而,当你走在北京的的大街上时,除了闻名世界的大前门和故宫博物院(即皇城)的四个门外,却看不到其它城门的影子。也几乎看不到任何城墙。这是为什么?

 北京城的城墙,即是抵御敌人进犯的防御工事,又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维护皇族编制的有力工具。它的建立和存在对维护无明清三朝土建阶级的统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避不可免的起到了阻碍市民的通行的作用。但当皇族统制强而有力时,没人敢对北京的城墙打主意。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中国一时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无政府状态,这种混乱的局面也反应到北京的城墙上。1915年,因修环城铁路,拆除了正阳门、朝阳门、东直门、德胜门和安定门共四门的甕城。1921年又拆毁了崇文门的箭楼和德胜门的箭楼。官拆民也拆,为图出行方便,北京民众也自行在墙城上凿了六处豁口。为了“顺从民意”,袁世凯时期成立的京都市政公所于1916到1918年间将这六处豁口进行了官方认证,但那时对整个城墙的破坏还是比较节制的。1923年以后,社会局势进一步动荡皇城改造上。京都市政公所应各方要求开始无计划、无规划地开豁口,只要是一个有点社会影响力的单位(比如某报社等)为自己通行方便,就可以要求在单位附近的城墙上开豁口,单1923年这一年就增开了七处豁口。

1924年,北京市政公所决定将皇城垣东西北三面城墙完全拆毁,形成一种“南面称孤”的局势。名义上仍然是为了方便民众出行,但北京城墙增开了前边说过的十三处豁口后,城墙对北京交通不再构成实质性障碍,所以北京市政公所这一决定并没有真正实施。只由冯玉祥派部队在城墙上掏了两个门洞,这两个门洞即后来的和平门。既然官方已不再保护城墙城砖,于是市民自发的拆砖倒卖,取土自用(活煤泥等)也包括一些利益集团成规模的倒卖城砖就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1939年:日伪政府统治时期,又在内城东西城墙与东、西长安街的延长线的交接点上各开了一个豁口,东边的叫长安门,西边的叫启明门。抗日战争胜利,民国政府将长安门改名为建国门,启明门改为复兴门。

1949年全国解放后,随著北京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开展,关于北京城墙的去留发生了很大争议,1957年,经刘少奇批准,北京的西便门、东便门、广安门、右安门、永定门、广渠门、西直门、安定门、阜成门、朝阳门等各门及城楼相继拆除。 但北京城各段城墙基本尚存。1968年,随着二环环城地铁的修建,城墙基本上都拆除了,到现在,只剩东南角楼等两段残垣,我们看到的这个明城墙遗址公园是其中最长的一段。

明城墙遗址公园东起北京东二环(也叫建国门南大街)东便门桥即北京内城东楼处,西至崇文门东侧,即崇文门东大街与北京站西街交汇处,南邻崇文门东大街,北以残留的明城墙与北京站相隔,西长1.5公里,南北宽约85米,总面积约15.5公倾,其中绿地面积12公倾,是一带状公园,公园地处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因而成了附近居民休息、娱乐、散步、健身的理想场所,同时也是外地游客访古思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场所。



  散步利用的是晚饭后的时间,感谢医院的晚饭时间是5点,让我饭后有充足的时间出去散步哦。由崇文门方向步入公园,首先看到的是几个首尾相邻的大理石石碑,碑上刻有从1950年到2015年,北京历届全国劳动楧范的名字,他们为共和国的发展、为北京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 







  公园闹中取静,不宽的绿地中间是一条横贯东西、弯延如蛇的健身步道,每天有很多附近居民或上班族来此散步。




  北京城的城墙高大而坚固,尽管历经了600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的破坏,现存的城墙已千疮百孔,残破不堪,但目测其残高仍有5-8米不等,城墙每百米设有一个突出于墙体的战台,战台呈正方形,宽、长约为15米左右。战台的作用是从侧面用弓箭射杀攻至墙下的敌兵,两个敌台间的距离 能保证弓箭的有效杀伤力。至于墙上的跺口已荡然无存,而城墙的宽度我更是无从知道了,据资料称,北京城墙的宽度为20米。





  北京的明城墙近年进行过修补,尽管修补工作 用的都是从居民手中回收的旧城砖,但修被 过的城墙还是与旧城墙有着明显的区别















  北京明城墙最东端,约200多米长的一段城墙跺口完整,城墙上楼鲁、哨房齐全,这段城墙显然是按城墙貌复原的城墙,





  在这段子复原的城墙上有一个高大的门洞,门洞显然是后掏成的,就连城墙的墙体在此也拐了一个弯,我不清楚 这么做的原因,但我知道,从这个门洞走进去就可以登上城墙参观一番,还可以 近距离的游览我国目前尚存的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楼建筑———东南角楼。东南角楼是北京内城东南转角处的箭楼,为六角形转角楼,角楼通高近30米,东、南两面和相邻的北、西两面共开箭窗144个。是古代军事防御用的建筑。,北京城的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竣工于1440年,至今已有570多年历史。1982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环路上的东便门立交




  由东南角楼处沿二环路北行,过铁路地道桥不远还有一段明城墙,这段明城墙残长约250米,止于北京站前东街处。






  最后修改于 2017-07-28 06:25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