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扫街之8——2017年4月28~5月1日同仁医院周边及法华寺等社区随拍集锦

2017-07-27 16:25 阅读(?)评论(0)


  这次北京看病去的是同仁医院。同仁医院全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院位于北京崇文门北北100米处。

  崇文门,元称文明门,为元大都的十一个城门之一,是南城三个门靠东侧的一个城门。元时文明门又叫哈达门(又讹传为"哈大")。《日下旧闻考》引《晰津志》说:"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后来哈达门这种称呼甚至超过了文明门。一些知识分子在写作时,认为"哈达"、"哈大"不够文雅,考虑文明门在南城东端的地理位置,利用它的谐音写成"海岱门"。明朝人蒋一葵写的《长安客话》说:"泰山、渤海俱都城东尽境,元时以'海岱'名门取此。"明朝改建北京城,将北京城的十一门改为九门。文明门的位置虽然未动,却改名为崇文门,后沿用此名直到今天。但民间一直还有哈达门、海岱门的称呼,清乾隆时杨从清著的《北京形势大略》就说:(崇文门)"又曰海岱,言山陬海皆梯航纳贡,税课司在焉。"不知何时,哈达门又谐音成"哈德门",解放前的哈德门牌香烟就源于此。公元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又在北京城南加筑了外城。从此崇文门和正阳门、宣武门一起,由城防重地变成为北京内外城间的一个通道,也就从那时开始,崇文门一带成为了北京市中心的一部分。

  今天,崇文门城墙已经拆除,原来的城门早已不存在,但崇文门这个地名还是保留了下来,这儿是五条大街的交汇处。其南为崇文门外大街,北为崇文门内大街明时称崇文门里大街,宣统年间改称崇文门大街,建国后改现名),西为崇文门西大街,东边过路口分成两岔,分别为崇文门东大街和北京站西街。

  同仁医院位于崇文门北,东邻崇文门内大街,西邻大华路,南为东交民巷,北与东单独公园一墙相隔。正门开在东交民巷1号。

  同仁医院又分院本部(又称西区,位于崇文门北100米,崇文门内大街西侧;东区(又叫同仁医院特需门诊,位于位于崇文门大街东侧,与院本部一路之隔)南区(也叫同仁亦庄分院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环南路2号);同仁医院大兴分院(同仁医院大兴眼,耳鼻喉会诊中心,北京市大兴区黄村西大街26)。我住院的是同仁东区。同仁东区原为一家部队产权的饭店,后被同仁医院购买。


 好动不好静是驴友的通病。我也不例外,尽管是住院,但枯燥的等待让我无奈,只能抽时间出去散散心,俗话说叫遛弯。用句时髦词就是扫街。 今天是5.1,按计划今天是游法华地社区。法华寺社区位于北京老城区的东南角处,从崇文门向南走,过瓷器口就是。在过去,这儿属于北京的外城,解放后属崇文区,2010年北京行政区划调整,崇文化区撤消,现在的法华寺社区属东城区。

  从卫星图上看,法华寺社区那片老胡同面积不小,足够好好转上一会儿的。但让我意外的是,这片看着离市中心并不太远的老胡同竟然象个城中村,其建筑多是解放前后的普通平房,没有什么有代表性的(四合陆院)建筑,且临街房屋又被私搭乱建的各种小棚拟遮档,完全就是一片栅户区,所以这趟转下来走路不少,照片却没拍几张。因单独分贴内容太少,故将4月28日到5月1日间分几次转过的其它地方的一些零散的照片合在一起。


崇文门周边老胡同示意




一、同仁医院东侧,苏州社区的老胡同

  同仁医院东侧就是一片老胡同,因社区内有条苏州胡同简称苏州社区,苏州社区 主要有船 板胡同、苏州胡同、南八定胡同、后沟胡同等,其是标有红线的是我先后转到过的胡同



  船板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旧为水道,与泡子河相通。因古有造船作坊,自明朝起即称船板胡同。其东北侧的西镇江胡同(原称钓饵胡同),鲜鱼巷,也与水相关。 船板胡同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崇文门内大街,东南至崇文门东顺城街,北与南八宝胡同、西镇江胡同、丁香胡同相通,中与北京站西街相交,南与后沟胡同相通,胡同长525米,宽7米,属建国门街道办事处管辖。

  船板胡同内原有汇文学校。汇文学校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为美国教会学校,最初规模甚小。光绪十一年(1885),学校扩充,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定名为怀理为书院。光绪十四年(1888),改校名汇文书院,分设文、理、神、医、艺术等科。院内添设印书馆。庚子事变时,学校的教学设备遭到严重破坏。后重新建设,先后盖起了德本斋、安德堂、德厚斋等楼房。光绪三十年(1904)更名为汇文大学堂。民国三年(1914),各教会动议合组大学,民国七年(1918),汇文大学部和华北协和大学合并,定名燕京大学,迁至海淀。本校只留中学和小学,更名汇文中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汇文学校学生宿舍不慎失火,消防队闻讯赶来,不是急于救火,而是找到学校负责人索取金条。校长高凤山严厉斥责说:"不用说学校没有金条,就是有金条也不用金条救火。"消防队见不出钱,不往火上浇水,而是往地上乱浇,眼看宿舍被烧光。1959年建北京火车站占用了部分校舍,汇文中学迁至崇文门外培新街。现胡同内还有一个东交民巷小学。

  因靠近北京火车站和同仁医院,现船板胡同内开有许多小商店小饭馆,生活气息浓厚但老胡同的风貌已经不存。
 

船板胡同






  船板胡同北侧有条南北胡同名南八宝胡同。南八宝胡同北起苏州胡同,南至船板胡同,长218米,宽5米,中间与三源胡同,小报房胡同相通。南八宝与其北边不远的八宝楼胡同名称来源如出一辙,因胡同附近有粪场,此处乾隆时称巴巴胡同,宣统时改雅称南八宝胡同,沿用至今。

  南八宝胡同虽然 不条,却是苏州社区内的主要南北通道(其它几条南北胡同多不通顺),胡同两侧多是民居,夹杂着不多的几家小饭馆、小旅馆。胡同内较僻静,生活气息较浓。

  南八宝胡同的北口是东西走向的苏州胡同。北京胡同多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名称,以地名命名的少之又少,苏州胡同可说是不多的例外之一。说起来这里有个小故事:

明朝早年,苏州陆墓人姚广孝14岁时到妙智庵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到穹窿禅寺为僧,法号道衍。他精通术,工于诗画,后来被朱元璋选中辅助燕王朱棣,终成朱棣的心腹谋士。朱棣登基后封他为资善大夫,授太子少师,赐宅第与宫人,命他返俗,姚广孝辞而不受,仍隐居在潭柘寺内。后来,姚广孝受命规划北京城和明皇宫的建设。他以潭柘寺为蓝图,设计了北京城的九个城门,北京城的一些地名如紫竹院、龙潭、白石桥和一些牌楼都与潭柘寺的建筑同名,大明皇宫则更是潭柘寺的扩大型翻版。所以至今民间流传着"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语。姚广孝规划建设明皇宫时,大量起用了天下闻名的家乡吴县香山(现在的吴中区)的工匠,陆墓(现为相城区)的大砖(后来因铺了金銮殿而称为金砖)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那时候北京城里有大批苏州工匠、苏州船民,连带着一些苏州的买卖人,这些就在离皇宫不远的北京城东南角住了下来,形成了一条街市。这就是今天的"苏州胡同"。

  虽然至少两次走过八宝胡同和苏州胡同,但我在这两条胡同内并没有拍照。

  苏州胡同北侧还有一条与苏州胡同平行的胡同叫麻线胡同,这条胡同南侧多为旧的平房,北侧是高楼大厦,长安街的一些单位的后门就开在这条胡同内。


麻线胡同北侧的建筑




二、东晓市社区

   崇文门南行800米是磁器口,从卫星预览图上看,磁器口西南也有一片老胡同,4月30日,在转过薛家湾后我走进了这片老胡同,令人遗憾的是,这片位于北京城中心区的老胡同破烂不堪,给人的感应完全就是一个城中村。所以我在这儿并没有细转。只是跑马观花的看了看。照片也不多,因单独开贴内容太少,故把它整合到这篇博文中。文中我把这一片老胡同统称为东晓市社区 。

  东晓市社区位于天坛北面,磁器口西南,北临珠市口东大街,南与天坛一墙之隔,东为崇文门外大街,西至祈年大街。

  东晓市街是这一社区最重要的街道,处于东西轴线的地位。东晓市街西起鲁班胡同,东至磁器口大街,长538米,宽8米。中间偏西有新辟的祈年大街南北穿过。鲁班胡同西侧还有个西晓市街与东晓市街相对应。晓市,夜市或者鬼市,东西晓市街因这个市场而得名。早年间在这条东西走向的街上,每天半夜到天明时分,都会有商贩拿着各种货品到这里摆摊售卖,逐渐形成街市。这些货品多为旧货,价格十分低廉,所以买者众多。不过这种集市到天明以后就散去了,遂称为"晓市"。《宸垣识略》对此还有记载:"东小市在半壁街南,隙地十余亩,每日寅卯二时,旧货物者交易于此,惟估衣最多。"解放以后这些晓市渐渐消失,但地名却保留下来。东晓市街明称苜蓿园北,清称东小市,1933年《北平地名典》中将此街改为东晓市,1947年改为东晓市大街。65年调整为东晓市街。

  东晓市街中段路北有明武清侯李诚铭所建药王庙,初为大太监魏忠贤的生祠,祠名“鸿勋”。崇祯年间,敕封为药王庙又名南药王庙。庙占地二百多亩,庙内主要供奉伏羲,神农,黄帝塑像,有岐伯,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等名医塑像。初一、十五还有庙会。1950年,庙址建立北京第十一中学。现寺庙主要建筑还保留着,但位于学校院内一般人不得入内。

  据说在
祈年大街西侧的东晓市街西段有建于清中叶的金台书院,前身为洪承畴的私宅。有康熙帝亲笔题写的广育英才匾额。乾隆十五年改名金台书院。学生主要是京师和各省准备参加会试,殿试的举人和贡生,1909年改成公立顺直中学堂。1915年改为京师公立第十六小学校。1934年始称东晓市小学至今。因功课没有做好,我只转了祈年大街东侧的东晓市街,没往西段走。

  今天的东晓市街两侧多是改建扩建的各种门脸,象个自由市场,显的非常杂乱,我在东晓市街街没有拍照。




  我是由祈年大街走进东晓市街的,沿街一路东行,走到头就是磁器口大街,这是过去从磁器口向南行的主要道路,解放后因其东侧新辟了崇文门外大街,这条小街的地位大不如过去重要 ,因而基本保留不少的风貌 。




  
顺磁器口大街北行200米路西有一胡同名清华街,此清华非彼清华,大家要知道这点。清华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南部,东晓市街北侧,略呈西北、东南走向,基本和东晓市街平行。

   清华街因清化寺而得名。该街清朝时称"清化寺街"。清化寺始建于明朝宣德七年。《宸垣识略》载:"清化寺,在正东坊,三里河阳。明宣德壬子,奉圣夫人东安里王妙秀,命其弟义勇后卫百户荣,以赐金买保安寺基,即蔬圃为寺,今存。其街即以寺得名。"1965年,清化寺街、明因寺街、椅子圈胡同、幸福胡同、北水道子、山佑夹道合并,统称"清华街"。此时的清华街东起磁器口大街,西到鲁班胡同。全长约有600米,因城市建设的需要2000年清华街被部分拆除,现祈年大街以西的清华街已不存在。现在的清华街长450米。

  清华街东段全是老民居,只是私搭乱建严重,原有的风貌已全被破坏,清华街西段忆临近珠市 口中大街,因此南侧是老了居,北侧是珠市口大街临街建筑的后院。我在清华街上仅照了不多的几张照片。

  东晓市街南侧也有一与之并行的胡同名西园子街,我没有转到。清华街、东晓市街、西园子街,这三条小街构成了这一社区的主要街道。







  5月1日中午,我再次利用术前检查的空暇外出扫街。今天 转了一个大圈,先沿崇内大街北行,至长安街东拐,再沿北京站街拐向北京站,再沿东二环南行,到明城墙遗址公园向西,经北花市、西花市大街拐上崇文门外大街,返回同仁医院,这一圈转的全是大街,拍片不多。





北京站前街



北京站







  5月1日晚饭后,我再次出去扫街,这次的目标是磁器口东南的法华寺一带。沿崇文门外大街南行,过磁器口不远拐进东大地一巷,东大地一巷长仅1百米就拐了弯,按地图的指示走沙土山后街、沙土山四巷、沙土山街拐进葱店西街,南行至法华寺街,再入葱店东街,过东唐街奔东厅胡同,再经西厅胡同回东唐街,沿东唐街拐回到崇文门外大街上。

  这片社区和东晓市社区类似,建筑杂乱,多是解放前后建的平房,而且私搭乱建严重,象模象样的四合院基本没有,给人的感觉完全就是一个城中村,故照相不多。因时间已是晚饭后,光线有些不足,手机拍的照片多有发虚,只能凑合着看。




沙土山后街,两边全是乱建的小屋





  由沙土山街拐上葱店西街。葱店西街长320米,宽约5米。南北走向,北起西厅胡同,南至法华寺街。清初此处称葱店。据说因常有贩葱的商贩,会赶着车马和大葱到这儿的大车店投宿,而得名“葱店”。65年依地理位置,将此地的街道改划为葱店东街,葱店西街和葱店一至四巷。


葱店西街



葱店西街南口处的北京109中学




  出葱店西街就是法华寺街。


  法华寺街长670米,宽10米,东西走向,东起南岗子街,西至天坛路。因胡同内有建于明代的法华寺(北京外城大寺之一,1989年列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而得名)。明万历至崇祯年间此处称法华寺,清宣统年间称法华寺街。65年将李家坡并入,仍称法华寺街。除法华寺外,这条街上还有公交博物馆,天雅珠宝城,天坛古玩城,锦江之星酒店等。



法华寺街





   法华寺位于东城区法华寺街北侧,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及同治年间重修,是北京外城大寺之一,其建筑有山门,三进大殿和东、西配殿。山门为三开间歇山顶建筑,山门两次间为棂窗,正间券门上有匾额"法华寺"。寺内三进大殿均面阔三间并有前廊。东、西两侧配殿亦为三开间。除以上主要建筑外,法华寺原来还有东、西跨院,房屋数十间,现现钟、鼓楼驻跨院已无存,仅存中路建筑。法华寺现为崇文区重点保护文物。


  北京还有一个法华寺,也在东城区,在老东城区报房胡同内(我去的这个法华寺在旧崇方区),是戊戌变法时袁世凯隐居处,当时维新派谭嗣同奉光绪皇帝密旨,深夜到法华寺与袁世凯密议,后被袁世凯出卖 。现小报房胡同的法华寺仅存一个山门。百度搜索北京法华寺,两个寺的资料混在了一起,让人真假难分。







  法华寺街东头的街道叫文章胡同,名虽不一致但实际和法华寺是一条街道。文章胡同长250米,宽7米,于崇文区中部。东起幸福大街,西至南岗子街现法华寺街相接。因明代胡同内建有文昌宫而得名,从明至清和民国一直沿称称文昌宫。65年将宋家胡同和辅仁里并入,取谐音改称为文章胡同。文昌宫现已废。

  我没有往文章胡同那边走,而是向北拐进了葱店东街。葱店东街114米,宽约4米,南北走向,北起葱店一巷,南至驹章胡同,因附近曾有卖葱的集市,贩卖大葱的商贩都在此处大车店打尖儿住店而得名,原为葱店前街一部分,65年调整街道名称,因此巷位置在葱店西街东侧,定名葱店东街


葱店东街



东利市胡同事




东唐街西口处,右侧是一建筑工地,一两年后这儿将建起一座规模不小的高楼



磁器口,路口北侧是一片高楼大厦,路口南侧路两面是一片小平房




【本文由“北海龙吟账号”发布,2017年7月27日】
  最后修改于 2017-08-08 08:07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