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扫街之14、17.5.11再游草厂社区

2017-08-09 16:26 阅读(?)评论(0)



  5月11日是我眼睛手术后的第一次复查(5月3日做的手术),夫人陪我去北京。以前我去北京,不论是检查还是住院,都是我自己去,没让夫人陪过,出院是儿子去接的,也没让夫人去。这次为什么要让夫人陪我去北京,说到这儿要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眼病。 

  我患的眼病叫黄斑裂孔,属眼睛黄斑病变之一。黄斑是视网膜中心直径约2毫米,相当于火柴棍大小的一个区域处于视神经盘的颞侧0.35cm处并稍下方,富含叶黄素,呈黄色,故称黄斑。是人的视力最敏锐的地方。黄斑病变主要又分黄斑前膜增生和黄斑裂孔两种,其中黄斑斑裂孔可称为眼科最复杂的眼底病,没有之一。如果把眼睛比作照相机的镜头的话,黄斑相当于最后边的一片镜片的中心区域,黄斑前膜增生相当于这个区域长了霉斑,黄斑裂孔则相当于那个镜片的中央裂了一个孔,而且由于周围组织的牵拉作用,裂孔会越来越大,最终造成视网膜破碎和脱落。这个病,比一般的视网膜脱落更腻歪。治疗方法,以前是激光切除周围的牵拉组织,让裂口不再扩大。现在是微创剥离破裂的黄斑,也是让裂口不再扩大。虽然说起来是微创手术,但用石家庄某医院眼科医生的话来说:眼科最大的手术。这种病,石家庄只有省二院能做,做的还不是太多。邢台眼科学医院的大夫建议我去北京同仁手术,“这个手术要把破裂的黄斑撕下来,和大夫有很大的关系,万一操作不当,一下子撕多了,把边上的组织撕掉一块就坏了,那是不可逆的。还是上同仁吧,人家做的多,手法熟练。”同仁的刘武教授是全国箸名专家,人称“眼科大咖”,专做这个手术,是全国的一把刀。我做手术找的就是刘武。

  这个病手术时要往眼球里打气,而且要让气体始终保持在眼球的最后方,让气体的压力来帮助伤口愈合平,这一来腻歪的事来了,术后人要趴着,尽可能的趴着,就是站走来走路也要低头看脚尖,只有这样才能让眼睛中气泡保持在眼球最后方,即视线的中心部位,这种姿势要一直保持到气体被吸收,视线中的气泡消失为止。由于同仁眼科床位特别紧,我们住院只有一周时间,术后两天就要带药出院,回家休养。然后满一周了回院复查,满一个月了再回院复查......。5月11日就是第一次复查的日子。此时我眼睛里的气泡虽然已经小的多了,但还没有消失,所以还必须要随时随地的低着头。由于走路只能低着头,我只能看见身边一两米远处,根本无法在人多或不熟悉的地方行走,更无法过马路,所以才需要夫人陪我去北京。为了保证能在7点半之前赶到医院,我们坐的是半夜两点的车,5点多到北京。这样到达医院的时间正好是7点前后。看个病容易么?不容易。去外地看病更不容易,去北京看病,尤其是找知名专家看病,就更更更的不容易了。

  闲话少说。北京看病人可不是一般的多。因为不知何时才能做完检查,返石我预定的是晚6点多的动车。没想到今天的检查项目较少,只是散瞳后让刘武教授看一下伤口的愈合情况,并不做其它 检查。加上我们到的早,号挂的比较靠前,(刘武每次门诊前20个号为初次门诊的普通号,后边是按段排的50个加号,包括10多个象我这样的做第一次术后检查的号,然后依次是第二次、第三次、......。最后是其它特殊加号,比如熟人介绍的病号,我第一次找刘武看病就是挂的这种特殊加号,一般得排到11点半前后)。不到10点我就检查完了,此时眼中的气泡恰好也消失了,我可以挻胸抬头的走路了。看看时间尚早,干脆,拉着老婆继续扫街吧,让夫人也当一回清洁工。

  夫人腿痛,不敢多走路也不能多走路,我得找一个她感兴趣的地方。女同志喜欢逛商业区,老婆又孤若寡闻,北京除了颐和园、动物园之类的公园外就知道王府井、大栅栏。恰好,草厂社区我上次只转了7-9条胡同,八大胡同也没有转全,干脆,还上那一带扫街吧。于是,相隔10天后我第二次走进了草厂社区。

   草厂社区是前门外的一片老胡同。元朝以前,这儿是一片苇子地。《京师坊巷志稿》里说:“正阳门东偏,有古三里河一道……”。古三里河从前门逶迤而来,在北桥湾拐弯儿后,沿金口河旧渠通过南桥湾,经金鱼池、红桥,向南注入护城河。在三里河两岸是大片大片的苇子地。那时元大都的城墙还是土墙,为防雨水冲涮城墙,每年雨季都要在城墙上披上一层苇箔,于是在离三里河不远处就有了一片苇草的堆放地,草厂之名由此而来。与之类似的还有芦草园胡同,《京师坊巷志稿》记:“芦草园即坊巷胡同集之芦苇园也,盖前明积草之地,所以,此处草厂胡同都因此得名。在这附近,同样因草得名的胡同还有大席胡同。

  在前门外,以草厂为名的胡同共有11条,即草厂头条至十条和草厂横胡同。草厂头条至十条均为南北走向,自西至东顺序排列,南端略向西偏。三条和十条胡同间有条东西向的横巷即草厂横胡同。草厂社区是北京为数不多的,区域内基本没有什么新建筑的老社区各条胡同基本保持了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近来,胡同内的住宅都经过了统一维修,修缮后的草厂社区环境优雅,古风浓郁 ,成为北京不可多得的胡同平房新社区。

  10天前我刚刚扫过草厂7条至草厂9条胡同,这次我是从草厂6条开始扫街的。





  草厂六条位于北京东城区西南部。原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兴隆街,南至薛家湾胡同。长276米。宽3.6米。属前门街道办事处草厂西社区管辖。

   草厂6条胡同的房屋内以中小型四合院为主,并无什么高宅大院,历史上孝感会馆曾设在这条胡同内,在这条胡同里居住过名人有马连良。马连良是与梅兰芳齐名的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京剧大师,著名的“四大须生”之首,他开创的马派艺术影响深远,甚至超越了京剧的界限,是我国京剧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 - 1966年12月16日),回名尤素福,原籍陕西扶风,生于北京,字温如。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

  马连良从小热爱京剧艺术。1909年的农历正月十五,9岁马连良在大栅栏的广德楼经叶春善社长同意,入喜连成科班正式学习京剧,后经常随喜连成在鲜鱼口内的广和楼(京城箸名大戏园,是北京外城最早的一家戏园演出,渐渐成名,23岁自行组班。后随父母迁入大栅栏北侧的大耳胡同。

  马连良18岁与王慧茹结婚,那时他就住在草厂6条胡同内。只是当我从这条胡同中走过时,我却根本无从知道过去的孝感会馆和马连良故居究竟是哪个院子。




  据说草厂九条原来是旧河道,因此胡同的走向顺旧的河道的成自然弯状,而草厂头条直到草厂八条胡同诸胡同均以草厂九条为基准,也都呈平行于草厂九条的自然弯状(只有最东端的草厂十条外)。走在草厂胡同中,眼前的胡同犹如一张弯弓。







  
六条胡同不仅有自然弯。胡同中间还有明显的硬弯,这是因为古人盖房并无规划,全凭主人愿望,所以有的房子盖的大,有的院子修的小,于是有的胡同就出现了东扭西拐的硬弯。象下边这张照片就是。




草厂横胡同




  现在我走进了草厂五条。草厂五条也是自北向南斜形走势,它北起西兴隆街,南至草厂六条最南头的和拐弯处,长304米,宽约3.5米。
  
  基于缺乏统一规划的原因,北就的老胡同往往会宽窄不一致,象眼下这条五条胡同,宽处足有4米以上,窄的地方最多不过3米,所以这条胡同最多只能走三轮,不能走车。这倒好,使的胡同显的更为幽静。

  据说五条胡同内曾有宝庆,仙谿,黄梅会馆,可这些过去的会馆遗址并没挂牌,所以我一处也没看到




五条胡同和草厂横街交汇处









  因夫人腿痛不能过多,我没往草厂四条里边拐而是赾拐进了草厂三条。

  草厂三条北起西兴隆街,南至北芦草园胡同。长225米,原宽4.8米。现在的草厂三条已经拓宽为十几米宽的一条大街,其中街东的建筑比较整齐,街西的建筑较乱,围墙后半截半截的院子并不鲜见,似乎扩宽街道主要是向西扩的。我沿着路西的便道一路向南走去,并没在草厂三条街上细转。

  据清《宸垣识略》记载,三条胡同内有南陵,太平等会馆。








  过中芦草园胡同,我又拐上了那条亲水小道,从地图上看这个位置是得丰中巷,但得丰中巷如今已经不存在,被开发商依据这里原来是三里河故道的说法打造成一片档次不低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绿草茵茵,花繁叶茂。在缺水的北方,在寸土寸金的大北京,成为一张倩丽的都市风景线。而园中的路牌标的是芦草园。应该是芦草园更富有诗意吧,当然, 此芦草园非彼芦草园。那个芦草园是实实在在的老北京的地名,这个芦草园只是人工刚刚制造出来的景观。但焉知几十年后的人,还分的清谁是真正的芦草园,谁是山寨的芦草园呢?

  上次我是从鲜鱼口向东走,过这片芦草园走进草厂社区的,今天我会反其道而行之,从草厂社区地这片芦草园走到鲜鱼口去。









  最后修改于 2017-08-10 15:57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