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大堂的后门不开,绕过大堂东西两侧的便门才能总督署的二堂院。二堂是直隶总督复审民刑案件,会见外地官员的地方,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有遇事深思熟虑,助其不足,及时补过之意。
二堂院比大堂院小的多,但四合院形制十分严谨。正面的二堂面阔五间,两侧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厢房门前有抱柱石,室内均为穿堂屋,后门可直通东西更道和花厅。二堂院四周廊庑相通,托檩、廊沿、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是同治中期(1870年后)李鸿章督直时从安徽调来能工巧匠一并修制的,如今二堂院保存完好。两侧的厢房已辟为展室。 从大堂后回廊处的看二堂院的东厢房 大堂后门的背面,与二堂门遥相对应的门楼内嵌有“居官八约”匾一块。匾中“居官八约”文为三朝元老,第十四任直隶总督署孙嘉淦所写。 孙嘉淦(1683-1753年),字锡公,又字懿斋,号静轩,赐谥文定,山西兴县人,是康乾之际的敢言直谏的名臣。前人评价说,“嘉淦初为直臣,其后出将入相,功业赫奕,而学问文章亦高,山西清代名臣,实以嘉淦为第一人”。 孙嘉淦家境贫寒,且耕且读,于康熙五十二年中进士,自此踏入仕途。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皆受到三朝皇上的赏识与重用。历任学政、盐务、河工等要差,官至工、刑二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孙嘉淦一生正直清廉,敢于直言争辩,上疏直谏,驱邪扶正。他无论居住乡间,还是任职朝中,都能至诚待人,始终保持忠言直谏的品质,成为当时受人敬慕的一位清官。 《居官八约》原文化是:“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 释义:对国君忠诚而不自我炫耀;对同僚尊重而不骄傲自大;不争权夺势;不追逐功名;办事务求兴利除弊;说话务求简明扼要;不结党营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保持清正廉明。 居官八约》内容不长,仅有短短的42个字,但却概括了事君共人、避争藏功、止事要言、守独清廉等内容,被看成是为官做人的八项基本原则。 二堂门前悬有一块“勳高柱石”匾。同治七年七月(1868年8月)曾国藩调任为直隶总督。两年任内,曾国藩在整顿吏治、减轻民众负担、清理狱讼、诱导士林、转移风俗、整顿营伍、扩充练军、治理河道、赈济灾荒等多方面有所建树,取得一定政绩。同治九年八月三日(1870年8月29日)曾国藩奉命卸任直隶总督。等候调任期间,同治皇帝在其60岁生日之际,赐曾国藩“勳高柱石”匾,肯定了曾国藩以往的“功绩”,并希望他继续做为“柱石之臣”为清政府效命,有笼络、勉励、安抚的深意。 同治皇帝在位时间短,他的书法作品留存很少,“勳高柱石”四字来自同治皇帝御笔,出自两江总督署博物馆内的珍藏碑刻。保定总督署经过多方查找、考证,终于让这一匾额与广大游客见面。同治皇帝钦赐曾国藩“勳高柱石”匾额的发掘、张挂,凸显了直隶文化的深厚内涵。 二堂内正中摆设条案大桌,后设座椅,背后竖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间雕有精美的麒麟,象征一品武职大员。屏风后悬有“政肃风清”匾额。堂前有楹联:随时以法言巽语相规,为诸君导迎善气; 斯民当水深火热之后,赖良吏默挽天心。 二堂东侧室为议事厅,是总督上堂前更衣或与官员、幕僚议事之所。西侧室为启事厅,是书史整理案卷的地方 二堂院的东厢房 二堂院西厢房 直隶总督署严格按清制建设,除仪门外的前院外,后边的每进院都是标准的四合院布局:正面是坐北朝南的正屋,两侧是东西对称的厢房。大堂前的东西厢房各有9间,这些厢房是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规制设立的各种办事机构的办公用房,名科房,二堂前的东西厢房各3是间,现在这些厢房都开僻了成各种展室。里边布有大量文字、图片、模型、实物等,用于展示清朝的各种官史制度,衙署建筑、直隶省及直隶总督署的建制及历史、满人的习俗等等。 直隶总督署里的展览之一——天下衙门,较系统的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各级衙门,包括机构组成、衙署建筑、人员配备、规章制度等等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