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山西五——大同华严寺之1、大华严寺山门

2020-03-21 19:21 阅读(?)评论(0)


   华严寺位于山西大同市,大同古城西门里,清远街(即大西街)南侧,是依据佛教的七大宗之一--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而修建的,故名华严寺,也叫大华严寺。

  华严寺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寺院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其建筑、塑像、壁画、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国辽代艺术的典范。

  
  华严寺又有上、下华严寺之说,华严寺有两条相互平行的东西向轴线,北轴一线的建筑如大华严寺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千手观音殿称为上华严寺,简称上寺。南轴一线的建筑如观音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属下华严寺,又称下寺。

  华严寺的创建年代历史上说法不一。明成化元年(1465年)《重修大华严禅寺感应碑记》称:“寺肇自李唐。”明万历九年(1581年)《上华严寺重修碑记》载:“唐尉迟敬德增修。”而清初茅世膺《重修上华严寺碑记》推测,寺创于北魏。这些提法因没有确凿的资料,难以考定。目前一般以辽清宁八年(1062年)作为上华严寺的创建年代。下华严更早一些,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

  宋辽时华严寺地位极为显赫,是辽国的护国寺院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辽史·道宗纪》记载,道宗清宁八年“十二月……癸未,幸西京。”“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后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辽灭亡后,华严寺一直是云中巨刹、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寺院之一。



华严寺在大同古城的位置



华严寺平面图



  华严寺位于大同城内,紧邻古城西门(清远门)。走清远门进入城里,正面就是大同古城的西大街,名清远街,也叫大西街。大西街路南有片气宇不凡的古建筑,那儿就是华严寺。不过看到归看到,华严寺坐西朝东,门向东开,要想走到华严寺大门还得走一会儿。不过也不远,多不过500米吧。



从清远门广场看右前方的华严寺



清远广场南侧也有个寺庙,叫圆通寺,名气小的多



圆通寺山门,我只远远的拍了张照片



  现在我们面对的这条街叫清远街俗称大西街,也曾用过帅府街、八一街等名远处的高阁是钟楼。清远街是大同古城的西大街东起四牌楼,西至清远门,全长0.85公里,与和阳街(大东街)一起构成了大同古城的东西横轴。今天,大西街不仅是大同古城里最主要的交通干道 之一,更是大同市最繁华的旅游商业街。




大西街南侧的红墙,墙里即华严寺



从马路对面看华严寺



  沿清远街东行300多米,路南有条岔街,街口有座木制的跨街坊,从高德地图上看这条街叫华严街,但牌坊上却显示是“下寺坡街”,估计下寺坡街是旧时的称呼。从地图上看,华严寺大门就在这条街里,名牌是下寺坡街459号。

  大同街头的保安很给力,“全副武装”,乍看象特警一样,让人看了很有安全感。不过坏人看了可能会不舒服,那就对了。




车水马龙的下寺坡街




一家店铺门口的孙大圣




  拐进下寺坡街仅几十米,路东有个不小的广场,东西长在百米开外,南北宽约7、80米,基本相当于一个足球场的面积。广场两边摆有很多桌椅,看样子每到饭点这里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即使现在不是饭点, 也有点人声鼎沸的意思,这就是旅游经济。

  正对广场的路西,有三座殿堂式大门,那就是华严寺山门。山门即寺院正门。古代为了避开市井尘俗寺院多建于山林之间,这些建在山上的寺门被称“山门”。时间一长,所有的寺门都泛称为“山门”。寺院的大门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所以寺院的大门一般为相连的三个门门房多盖成殿堂式,至少把中间的中门盖成殿堂式,所以寺院的门房叫“山门殿”或“三门殿”。

  



繁华的背后是冷清,一闹一静,对比鲜明



  华严寺中间的门殿特别高大,两个侧门殿堂则较小,再两角边是相对而立的钟鼓楼。
大这种格式是标准的三门殿式大门。华严寺山门,我去时游人太多,没法拍照寺院的正面照片,这是网上找来的一张照片,在此谢谢原作者

  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辽代统治者契丹民族原是内蒙辽河上游的游牧部落,进入中原后,受汉族地区政治文化的影响接受了佛教。为巩固统治地位,辽代统治者大力推崇佛教,修建了很多寺庙。辽代时佛教华严宗盛行,道宗亦曾亲撰《华严经随品赞》十卷,那时大同是辽朝的障都,故在云中特建华严禅寺。并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可以说,华严寺是汉地佛教文化与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华严寺不仅是佛教活动场所,具有辽皇室祖庙性质,清宁八年(1062年),辽国皇室又拨款扩建华严寺,在寺内奉安了辽代诸帝石像、铜像,使华严寺成为辽境内主要寺院之一,那时的华严寺有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还有一系列殿堂、廊庑、楼阁等,规模宏伟、蔚为壮观。《山西通志》记载:“华严
寺”有南北阁、东西廊。北阁下铜、石像数尊:中石像五,男三女二;铜像六,男四女二。内一铜人,衮冕帝王之像,余皆中帻常服危坐,相传辽帝后像。"

  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入侵大同,华严寺毁于战火,“唯斋堂、厨库、宝塔、经藏、泊守司徒大师影堂存焉”。金熙宗时期,天眷三年(1140年),通悟法师重建华严寺大殿、观音阁、山门、钟楼等殿堂。后省学、慈慧法师又广植花木,征集藏经,使华严寺得到恢复,但规模已逊于辽代。不过那时平城(今大同)也是金国的别都,华严寺仍深受金国皇室的重视。金大定六年(1166年),金世宗曾到此巡视。





  元朝,武宗至大年间(1308一1311年),慧明法师主持重修华严寺,大殿、方丈、厨房、堂寮都修缮一新,并新建浴室、药房及房屋数百间。元末战乱,华严寺再次遭到严重破坏。

  明初,华严寺一度没收为官产,明宣德(1426一1435年)、景泰(1450一1456年)年间,又重新作为佛教寺庙并予以重修。明中叶后,华严寺分为上、下二寺,分称为上华严寺、下华严寺,简称上寺、下寺。上、下两寺虽紧挨在一起,但各开山门,自成格局。其中以大雄宝殿为主要殿堂的上寺分为前后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砖石结构,布局严谨,高低错落,井然有序。下寺则以木结构的薄伽教藏殿为中心,建筑风格活泼、古朴。

  清初顺治五年(1648年),华严寺又遭战火,只有大雄宝殿和薄迦教藏殿幸存。
后来,其余殿堂又陆续予以重修,两寺分立格局未变,但规模和结构都不如前朝,两寺面积总共不足20000来平米(其中上寺战地面积约10500平米,下寺面积约7300平米)。民国时期,华严寺已千疮百孔,一片荒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多次拨款维修华严寺。并利用华严寺的建筑设立了大同博物馆。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华严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为便于管理和保护,有关部门将原来独立的上、下两寺合并为一寺。二寺虽连成为一体,仍各以一主殿(上寺是大雄宝殿,下寺是薄伽教藏殿)为中心。

  1983年,华严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84年,大同市政府正式把华严寺交还给佛教协会管理。大同佛教协会就设在华严寺里。2009年,有关方面对华严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扩建后的华严寺占地面积达66000多平米,比原来的面积扩大了两倍以上。2014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天王殿(即华严寺山门)正面



  中国有句老话:“庙门口朝南开”,华严寺却是门朝东开,主要建筑都是坐西朝东。这是由于契丹民族原始信仰“好鬼拜日”,都是东向而拜,居住习俗也坐西朝东,因此,华严寺一反汉族寺庙坐北朝南的传统建置,成为坐西朝东,这种建筑朝向一直沿习至今。

  华严寺以邻街的天王殿代山门。天王殿是一座辽代风格仿古建筑,面宽5间(长约25米)、进深3间,檐庑殿顶庑殿式屋顶是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且四个面都是曲面,又称四阿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样式。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建筑采用重檐庑殿顶,著名的如北京的太和殿),大门上方高悬有 “华严寺”牌匾,为原佛教协会会长赵仆初先生所题。


华严寺牌匾,由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华严寺的建筑分为南北两路北路即原来的上寺,南路属原来的下寺,两路建筑沿两条相互平行的东西向轴线布局,即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这其中北路的轴线也是华严寺的主轴,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属北路建筑。

  华严寺的北路建筑前后三进院,每个院落的建筑均为左右对称布局。山门(即天王殿)是上华严寺临街的主要建筑,是华严寺主轴线的起点。

  山门两侧各有一座稍小的门房(即南、北偏门),偏门门房为歇山顶建筑,前带抱厦,同样是五开间,规格却小的多,长不足15米,但其造型比高大的天王殿更为华丽

  华严寺中门和南偏门一般不开, 游人进寺只能走山门北侧的偏门,出寺则走原来下华严寺山门。



华严寺南偏门



  华严寺的北偏门是游人进入华严寺的唯一入口。

华严寺门票政策:
1.成人票:65元/人
2.身高1.2米以上儿童、全日制本科以下在校学生享受半价票,35元/人
3.现役军人、60周岁以上老人、残疾人、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票人群
4.逢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及重大佛教节日,凭皈依证免费
5.讲解服务:65元/批次。

开放时间:
夏季8:30--18:00
冬季8:30--17:00[17]

交通:
火车站:乘2路、4路、15路公交至清远街口,东行600米即到。
汽车站(新南站):乘28路至清远街口,东行600米即到。或乘30路清远街西,东行1.2公里即到




  最后修改于 2020-03-22 02:49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