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三圣殿之北即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又称大殿,是善化寺的主殿,是善化寺最大、同时也是善化寺最主要的建筑。 大雄宝殿建在月台上,善化寺的三座主要殿堂都建在月台上,。但月台与月台又有区别,三座月台从前向后呈层层加高、级级扩大之势,彰显其逐级升高的地位。山门殿虽有月台,门前没有平台; 三圣殿门前虽有平台,但不论面积还是高度与大雄宝殿的平台都不可同日而语。大雄宝殿的月台不但更宽阔(面积600平米以上,可容纳上千人),也更高大(高达3.3米),为典型的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辽末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金兵攻陷西京(今大同)的战争中,大雄宝殿是善化寺诸多建筑中惟一未被战火毁灭的辽代建筑,同时它也是目前我国有幸保存下来辽金三大殿之一(三大殿分别是大同华严寺的大雄宝殿、辽宁义县奉国寺的大雄宝殿、善化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前的月台长30米,宽20余米,面积极为宽敞,周边设置石雕围栏。前沿中央树立着木结构牌坊三间,系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所建。 月台东西两侧,依晨钟暮鼓的原则分立两座六角攒尖亭。东为钟亭,亭中高悬一口三千余斤的大钟,上面铸有清晰的铭文,为金火工曹贵父子于明朝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所造;西侧为鼓亭,原鼓现已不存,现在的鼓是新制的。 从后侧方看牌坊 东侧的钟亭 西侧的鼓亭 从大雄宝殿东南角看殿前的月台 从大雄宝殿西南角看殿前月台 善化寺大雄宝殿为辽代遗构,大殿面阔七间(41.80米),进深五间(26.18米),柱中面积1037平方米。是目前我国保存下来辽金时期的第三大大雄宝殿。殿堂呈长方形,殿顶为单檐五脊顶。殿内采用减柱法配列支柱,空间开阔,殿顶梁架构造雄伟,造型舒展大气。斗拱为五铺作重拱计心造,尺度巨大,式样多变,手法拙朴,殿内斗拱形制多样,内外变化达八种之多。殿顶当心间有八角形藻井,内围列有两层斗拱,下层为七铺作,上层为八铺作,由下而上层层叠收。其形制、手法均与大殿本身梁架结构和斗拱形制相同,是一处具有辽代民族传统的木构建筑。 大雄宝殿的大门形式有点特殊,一般殿堂多在中间处连开三扇大门,而善化寺的大雄宝殿的三组大门却是间隔开门,即中心间开一门,中心间两侧是实墙,再次间再开两扇门。这种门、墙相间分布的做法在墙承重建筑中比较常见,在中国代常用的框架结构建筑中并不多见,此建筑可能受到了一些早期土木混合建筑习惯的影响。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的殿门也可见到同样的做法。 不仅如此,大雄宝殿的三组大门上方都做了酷似伊斯兰建筑中复叶拱券造型的装饰板,颇为特别。这种大门在唐宋时期叫做“壶门”,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结合拱券门和佛龛造型产生的一种装饰性的门,设置在建筑入口处表示尊贵高尚之意。明清时发展为“欢门”。 大雄宝殿的壶门 大殿中供奉有“五智如来”的金身,(即佛经中所指的金刚界五智所成的五如来:大日如来,阿閦如来,宝生如来,无量寿如来,不空成就如来,俗称五方佛),五尊佛像均是金代原作,法相庄严,姿态清雅,衣纹流畅,雕技高超,虽然经过历代彩绘修饰,但仍保留辽金塑像之艺术风格。佛像端坐的莲花造型佛坛上。莲台上镶有莲瓣、串珠、三角柿蒂及狮首等装饰,手法雄健。 五方佛身边还有四个弟子、菩萨,表情恭谦敬谨。两侧则是二十四诸天,这些立像高达2,5米左右,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形态各异,可看出他们的年龄、性格、文臣或是武将。姿态神情各尽其妙,无一雷同。其线条之优美,色调之和谐,手法之细腻,令人惊叹。东、西、南墙壁则绘有佛传故事画,计190平方米,是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五年(公元1708年-1716年)修寺院时彩绘的“六十间”壁画之残余。大殿的西壁为释迦牟尼“七处九会”的说法场面,西尽间南壁和东尽间分別为“西方三圣”及“三大士”传说中的部分内容。壁画尽管色彩陈暗,多处斑驳,但仍能看出:人物繁而不乱,线条流畅圆润,跃然于壁上。 因大殿内禁止拍摄,我只站在门外拍了一张殿内的照片。后来从网上找了两张大殿里的照片,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网上找来的大殿内的照片 网上找来的五方佛之一的照片 善化寺大雄宝殿的内外柱不同高,是殿堂和厅堂混合的结构形式。殿内中央还省去了两排金柱,使内槽后移,扩大了前部空间,这是辽金时期为适应宗教礼拜活动而常用的移柱减柱法。 善化寺大雄宝殿的藻井也值的一提,尤其是大殿当心间中部的斗八藻井更为精美华丽。藻井内围列着上下两层斗拱,雕刻精湛。其形制、手法均与大殿本身梁架结构和斗拱形制相同,显然是辽代遗物。藻井外四角的三角形背板上各彩绘有凤凰一只,中央圆形背板上绘有双龙戏珠图案,为明代作品。大殿顶部明栿与藻井相结合的手法,使殿内塑像更显得高大壮伟。 网上找来的大殿当心间斗八藻井的照片 网上找来的部分佛像的照片 善化寺的大雄宝殿后边还有一进院,只是比较窄,从大殿的后墙到后院墙,只有不足20米距离。姑且称之为后院吧。历史上的善化寺后院应该比现在的宽大,那时善化寺大雄宝殿的的后墙大概率在教场街上,建国后,扩建马路,修建临街建筑,占用了部分善化寺后院面积。 后院的东半截现在是办公区。西半截是后花园。 后院东侧的办公区 善化寺大雄宝殿东西两侧各有一朵殿。朵殿也写垛殿,属于配殿的一种,但又和一般旁路见的配殿不同,常见的配殿坐落在主殿前边,两个配殿殿门相对而立。朵殿却和大殿同在一条平线上,殿门是向前开。相当于北方民居中,大房人家中正房两侧的耳房,因它坐落在上房两边,象人的两只耳朵一样,故称耳房。寺庙中偶有类似的建筑,不叫耳房叫朵殿。善化寺的两座朵殿,东为地藏殿,西为观音殿。 善化寺又分左、中、右三路。从我们看到的情况,左路(即东路)院较窄。只有20多米宽,是细长一溜。历史上的东路院里有什么建筑我们不知道,现在的东路院里广植花草,曲径通幽,是个小花园。 从大雄宝殿东侧的朵殿(地藏殿)前看善化寺东路院 从大雄宝殿西侧的朵殿(观音殿)前看善化寺西路 善化寺西路也是花园,不同的是东跨院只有细长一溜,面积很小,故里边只有花花草草。西跨院面积大的多,不仅曲径通幽,广植花草,还有各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环廊环绕,生机盎然、幽静典雅,不过这些都是近10年新建的东东。走马观花的看看则已,没什么可记。 解放后,有关部门先后善化寺进行了几次大的修缮: 1953年落架重修普贤阁;1994年落架重修大雄宝殿; 1999年大修天王殿; 2007年维修三圣殿; 2008年复建文殊阁及两侧庑廊; 2009年修建东西花园, 特别是始于2007年的这次大规模维修,历时3年以上时间,使善化寺历史上的巨刹风貌基本得以恢复。 重修前(2005年)的善化寺卫星图 我的善化寺之行属于蜻蜓点水。对各殿里供奉的佛像我很少欣赏。40多分钟后雨已经停了,我也结束了此次大同之旅的善化寺之行。我大步走出了这座千年古刹,别了,善化古寺。
最后修改于 2020-04-03 11:41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