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正文
|
||
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邯郸人磁山地区就有人类生存。邯郸的城邑,肇起于商殷。“邯郸”之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中有商末殷纣王在邯郸建“离宫别馆”的记载。由此可知邯郸古城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 我的邯郸行的第二站是邯郸老城区。作为一个经历了三千年风风雨雨的古城,邯郸城里保存下来的古迹遗址有限,可以说是曲指可数。比较有名的有学步桥、古丛台、回车巷三处,的这几个景点。 学步桥位于邯郸老城城北,北关街南头的沁河上,在过去是旧邯郸城连通京畿之地及顺德(今邢台)、正定、保定各府的必经之路。古丛台位于邯郸老城的东部,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赵雍时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回车巷又称蔺相如回车巷,位于邯郸老城南门内的城内中街上,相传战国时赵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故名。 三处景点,我最先去的是学步桥。从黄梁梦出来,坐70路公交车,在第一财经学校下车,稍向南走就见一条河,它就是沁河,沁河两岸即学步桥广场。 未见学步桥,先见许多奇石形石碑,上边刻有很多成语。 作为春秋战国时的赵国都城,两汉时期的我国古代五大都城之一,邯郸不仅在历史上占据着辉煌的一页,而且,在文化方面也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国人日常所用的成语就有相当一部分产生于邯郸。据专家统计,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1584条。2005年10月26日,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河北省邯郸市举行命名颁牌仪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今天,漫步邯郸的街头巷尾,随处都能见到成语典故,邯郸学步雕塑、胡服骑射雕塑、荀子雕塑、罗敷雕塑、武灵丛台、七贤祠、回车巷、插箭岭等等,无不让你感到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2013年,河北省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类项目--中华成语文化园又正式落户邯郸市。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奇石就是学步桥广场里的成语碑林。当然,这些碑石上能容下的只是与邯郸有关的上千条成语中的一小部分。但就是这一小部分,也足够让人眼花缭乱了 提起邯郸,我们都知道它是战国时期的赵国都城。但邯郸的辉煌历史还不仅于此,查资料可知,邯郸下属的魏县战国时期是魏国都城; 汉代邯郸与洛阳、临淄、南阳、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盛名; 由汉末到两晋十六国时期,曹魏在临漳建都, 此后临漳先后为曹魏、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北宋时期,大名府是北宋的陪都;清代初期,大名府为直隶的第一任省会。这些响当当的历史,也为邯郸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沉淀。 学步桥广场里还有几块奇石,上边分别介绍了从赵国到北齐的邯郸建都史。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石桥就是学步桥。学步桥因邯郸学步的故事而闻名。《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说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于是不顾路途遥远,来到邯郸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结果,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学什么,也不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强求,不能生搬硬套。 拱桥为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方法,在古代,拱桥多为石拱桥,又分单孔和多孔两种,单孔一般用于长度较小的桥,比较长的桥梁则往往采用多孔形式,这样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缓,便于修建。但是多孔桥也有缺点,如桥墩多,既不利于舟船航行,也妨碍洪水宣泄;桥墩长期受水流冲击、侵蚀,天长日久容易塌毁。 中国古代石桥的拱形大多为半圆拱,这种形式结构简单、造型优美,但半圆拱用于跨度较小的桥梁合适,大跨度的桥选用半圆拱会有两大缺点,一是拱顶很高,造成桥高坡陡、车马行人过往不便。二是半圆拱桥在施工时搭的脚手架很高,不利于施工且增大施工风险。学步桥采用了圆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实现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目的,桥面过渡平稳,车辆行人非常方便,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优点。而四个小拱借荐的是赵州桥的形式,即可增加泄洪能力,减轻洪水季节洪水对桥的冲击力,又可节省大量土石材料,减轻桥身的自重,从而减少桥身对桥台和桥基的垂直压力和水平推力,增加桥梁的稳固。同时增加了造型的优美。三是大拱与小拱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显得更加轻巧秀丽,体现建筑和艺术的完整统一。四是符合结构力学理论,敝肩拱式结构在承载时使桥梁处于有利的状况,可减少主拱圈的变形,提高了桥梁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学步桥位居邯郸老城的北门外,现城里街和北关街的接合处,横跨沁河,为古城南北交通要冲,有“三辅锁钥”之称。古桥最初为木架结构,因常遭洪水冲击,便改为浮桥。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改建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桥。通高8米,全长32米,桥面宽9米,两旁各19块栏板,板间各立18根望柱。板柱均雕有历史人物故事和精美的狮子、猴子等动物。 从学步桥广场看城里中街(即原来的北大街)北段 广场上的大牌坊 从学步桥广场看北关街,现在已成了一片居民小区 从东侧看学步桥 沁河两岸是带状公园,名沁河公园。 沁河发源于邯郸城西的太行山,源头有三:北源是紫山南麓,名岩嵛河;中源是武安车辋口一带,名北牛叫河;南源是武安胡峪,名南牛叫河,三河于牛叫河村东南汇合才叫沁河。据《水经》云:“邯郸城西谓之牛首水”。这牛首水就是沁河。沁河流经邯郸城北的一段(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段河面)即邯郸城北的护城河(邯郸城东、西、南三面的护城河如今已经填平)。这段护城河因年久淤积成了一条龙须沟,上世记80年代以来,市政府投资清理河道,整修河岸,在两岸栽花植树,建成了这座带状公园。 沿沁河公园东行约600米是中华北大街。我要去的下一个景点——古丛台就在这条街上。 静静的沁河(即邯郸老城北护城河) 沁河公园里的望桥亭 沁河公园里的绿地 沁河公园中华北大街路边的沁河公园建筑纪念碑
最后修改于 2020-10-16 17:52
阅读(?)评论(0)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